时光渗入生活

时间:2022-10-22 05:39:47

时光渗入生活

崔光武是从部队走进美术馆的油画家。从17岁踏入军营拿起画笔开始,他一直在扎实、稳健地走着自己探求朴素之美、真诚之美的道路,曾有作品参加一些全国性的美术展览,受到关注。进入美术馆之后,国家艺术园地的丰富的美术生活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对他的艺术发展促进很大,这是开阔眼界、提升认识、补充知识和营养的有利条件。自从来到这里,阅画无数,不仅经常在展览中感受当代美术创作的发展趋势,他在典藏部的工作条件又可饱览近现代以来中国美术的名迹经典,耳濡目染,品位见识自然得到陶冶和升华。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他抓住这样的机会,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也坚持作画不懈,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面貌。

崔光武的油画平凡中见大气、质朴中蕴含深情,不论是用何种技法作何种题材,都有一种精神贯穿其中,那就是对自然的虔诚,对艺术的执著和对生活的深层次思考。长期以来他将艺术表现的视点对准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从平和沉静的描绘中体会生命存在的深意,捕捉生命中的感动,寄注自己的文化关怀。创作心态的单纯化使他远离浮躁和外界的干扰从而获得精神的自在。从生活出发,求真尚美的艺术信念决定了他创作的过程就是不断接近真、不断阐释美的过程,因此他从来不去刻意追求某种表面效果,不是调整自己去适应纷繁更迭的潮流,而只是脚踏实地努力探求具有文化主题意蕴和油画风采的语言表现方式。在他看来,即使最朴素的存在也能构建一个表达自己情怀并可以与人作精神交流的艺术境界。

崔光武的基本功很好,曾经为博物馆画过历史画,但近些年他在静物、风景画的创作上下的功夫更多,也最有特点。他的静物作品别有一种内在的品质,善于从静物与意义世界的关联中挖掘思想的或者文化的含义,使静物画成为有主题意义和思想内含的创作。比如他参加十届美展的《抹不去的记忆》组画,就从静物的角度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怀想,大刀、长矛、电台、马灯、军号等这些革命文物在画面上形成多样的组合,它们是自然的,又显然是象征的符号,通过对这些符号承载的语义信息的解读,揭示出主题的意义,从而引发历史的浮想,再现红色的记忆。同样,在《共和国第一车》中,他以独轮车的形象支撑起英雄主义的主题,以少胜多,在情感上唤起共鸣,切入点非常巧妙。类似这些作品都有一种历史情怀和时空气息渗透其间,并非仅仅无动于衷的还原生活实相。在表现手法上,他用有节制的写实语言刻画了这些颇富意象特征的静物,写实但不拘泥于物象,不把静物画死,相反,活泼松动的用笔、简练单纯的造型、沉稳厚重的色彩更加强化了他的情绪状态和表现的张力,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使氤氲其中,形成一种富有历史感氛境。

在风景画上,崔光武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从探索色彩表现的规律到研究黑白结构,从北方大地到江南情调,不论置身何种景象,他都能从中抓住与自己内心感受相呼应的部分,深化强化,进入主体表达情境,充分显示了他对于题材的适应性和手法的自如多样。他的很多风景显示了对色彩敏锐的感受力,色块关系与大色调的处理都很有分寸,在不同层次上依次展开的景物拓展了画面的空间视域。与一般风景写生不同的是,他的风景既有得自面向自然景色的生动感受,又有经过沉静思考而提炼出来的内涵,可以想见,他在进入创作状态之后,风景的现实已经融进他的想象,内心的图景决定了最后的视觉效果,作品最终超越了单纯的写生带来的习作感而形成有意味的表现。在他近年前往南方深入生活时,他以思导作,以文入画,创作了两个很有文化感的系列:一个是“江南之春”,用写意的笔法和墨色为主的色调抒情表意,通过主观介入发展为“忆写”,白墙黑瓦如梦如幻,像漂浮在记忆中褪了色的残影,意境幽远,传达出的对故园的忆恋与时空变幻的梦觉。另一个是“文化江南”系列。在画中,古老的墙垣形成围合的空间,老藤青苔、屋漏斑痕都透溢出历史的悠远,但却有书香的气息,极为安静的氛境,表达出对家园的守望。

崔光武正是通过带有浪漫特征的写实语言建构了关于时光和生活的叙事,他的画,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地方,只要守朴存真,致力不缀,随着艺术思考的深入,我们有理由期待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馆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上一篇:浅述如何做好钢筋直螺纹接头检验与验收工作 下一篇:探析土木工程现场施工安全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