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有商业银行负外部性及其矫正性税收的探讨

时间:2022-10-22 05:22:21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负外部性及其矫正性税收的探讨

【摘要】

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负外部性,对于经济、社会稳定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本文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负外部性产生原因和影响,然后从矫正性税收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负外部性;矫正性税收

一、国有商业银行负外部性产生原因

(一)银行业本质属性极易产生负外部性

银行业成本是递减的,成本递减意味着生产规模越大,生产越集中,产出量越大,产品成本越低,大银行就会以较低的成本淘汰和兼并小银行,最后形成自然垄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银行也具有这种自然垄断属性,同时又与政治挂钩,银行利用其自然垄断和政治色彩加强了对市场的控制力,可能会以社会利益为代价谋求自身利益,占据大部分利润。

(二)采取财务杠杆的运作模式

银行体系内的各个银行机构之间是以信用链互相依存的,如果一家银行机构流动性清偿能力出现困难或因丧失资本清偿能力而破产,就会影响到它的存款人完成各自商业义务的能力,影响到同其有业务联系的其他银行机构,还会影响到它的借款人(使借款人不得不提前偿还贷款或者得不到本来预料中的追加贷款),这就是银行负外部性向社会的溢出表现,导致经济运行中的债务链断裂。银行破产具有乘数放大效应,其负面影响会随着每一轮而增强,少数银行机构的破产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至酿成银行体系的危机,出现银行恐慌。

(三)负利率造成的金融负外部性

所谓负利率,是指银行存款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等于实际利率加上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越高,实际利率越低,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只把钱储蓄在银行里,财富会因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而贬值,存款实际收益为“负”即为负利率现象。在存在负利率的情况下,金融业的成本大量向整个经济系统尤其是居民储蓄户溢出,导致金融业资金成本低于其收益,形成明显的金融负外部性,其本质是用全体民众的资金来补贴金融业。

二、从税收角度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负外部性矫正

(一)矫正性税收课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营业税税负普遍偏高。我国银行业的营业税税率目前为5%,综合计算包括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营业税税率达5.5%。而所得税政策中存在税负与国际水平相比偏低、呆账认定和核销标准过于严格、税前扣除条件限制较多等问题。因此在后续推进过程中,借鉴国外银行业以增值税为间接税主流税种的经验,考虑将将银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可规避营业税带来的重复征税、抵扣中断、政策歧视等扭曲效应。

(二)矫正性税收存款保险制度

将国有商业银行纳入存款保险制度体系主要作用在于:一是硬化国有商业银行预算约束。政府为国有商业银行提供隐性担保,财政部门、中央银行、存款者成为其软预算约束的支持体,造成国有商业银行在运营中追求风险高投资高的项目,不良资产概率增加,对经济稳定是极为不利的。将其纳入存款保险体系,将政府隐性担通过存款保险机构显性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软预算约束,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继续深化改造;二是遵循市场公平原则。如果不把国有商业银行纳入存款保险体系,就会造成国有商业银行以国家信用为后盾的隐性保险和其他商业银行以自费投保为保证的显性保险并存的局面。这种状况必然造成竞争的不平等,不利于其他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海曙,张贞乐.银行危机的蝴蝶效应、负外部性及其防治[J].金融论坛,2006(11):4852

[2]主父海英,白钦先.国际金融危机中的金融负外部性考察[J].上海金融,2010(01):2127

上一篇: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方式及决定因素分析 下一篇:“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税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