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手背静脉留置静脉套管针的护理体会

时间:2022-10-22 04:48:40

幼儿手背静脉留置静脉套管针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1~3岁幼儿手背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使用中的情况。方法搜集1~3岁采用手背静脉留置静脉套管针的幼儿127名进行分析。结果穿刺127例中穿刺失败11例,套管针滑脱8例,局部液体外渗10例,堵塞7例,并发静脉炎13例。 结论1~3岁幼儿期儿童运动活跃,要针对此阶段儿童的发育特点进行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实现和谐护患关系。

【关键词】

幼儿;手背静脉;静脉留置针;护理

幼儿,通常是指1~3岁的儿童,与1岁以内婴儿相比,会走、会跳、会跑,接触外界环境相对增多。对外界环境产生好奇心,好模仿,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多样化,易产生同情感、荣誉感、信任感,正确引导下,可逐步区别好与坏,喜欢与不喜欢,可以说多词句的语言。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护理技术的深入开展,静脉留置针以其操作简单,用途广泛,不影响活动的优点被临床广泛采用。针对幼儿采用静脉留置针的研究显示,与头皮静脉留置相比,四肢静脉留置的平均留置时间较长,静脉炎发生率低,渗血渗液及滑脱发生率低[1]。本文就选择幼儿手背静脉留置静脉留置针介绍护理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2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采用手背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治疗的1~3周岁幼儿127名,其中男73名,女54名。穿刺失败11例,套管针滑脱8例,局部液体外渗10例,堵塞7例,并发静脉炎13例。

1.3操作方法

选择手背相对粗直、有弹性、避开关节及静脉瓣的静脉。使用型号24 g×0.75〞BD密闭式静脉留置针,选用3 m透明敷贴,有利于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及皮肤反应。将留置针内的气体排净,常规消毒,松动外套管,检查留置针斜面是否向上。以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穿刺处皮肤,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针翼,右手小指和无名指在穿刺部位下寻找一支撑点,在血管上方与皮肤呈15°~30°进针,见回血后降低5°~10°后再进针0.2 cm,左手固定针翼,右手将针芯退出少许,再以针芯为支撑力量,右手持针翼沿血管方向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左手固定针翼,右手将针芯完全抽出,松开调节器开关。证明液体输入通畅后,将穿刺点置于敷料中央,从穿刺点向四周轻压透明敷贴。采用脉冲式封针,将枕头斜面刺入肝素帽内即缓慢推注封管液,推一下停一下,形成漩涡使封管液完全充满留置针内,在距离留置针近端1~1.5 cm处关闭小开关拔出注射器,小开关距离针头较近可减少患儿活动时血液回流堵塞导管。为预防药物刺激血管引起化学性静脉炎和血凝块堵塞血管,留置针保留时间细菌学方法初步确定7 d以内相对安全[2],但当留置时间>4 d局部血管有70%出现嗜中性白细胞浸润,因此建议留置时间不超过4 d,尤其当患儿免疫状态较差时,浅静脉留置时间应在3 d左右[3]。拔针时,套管针纵轴要和所穿刺的血管纵轴平行,慢慢向外拔针,当枕头将要拔出血管时,要迅速拔出,快速按压穿刺部位3~5 min,直到无出血发生为止。拔针后24 h内局部保持干燥,穿刺点消毒2次/d。

2常见问题

2.1穿刺失败

①患儿不配合,穿刺过程中挣扎。②选择的血管太细或弯曲,留置针不能送入血管内。③穿刺前未松动套管导致退针芯时把套管带出。④穿刺时见到回血未再向前平行,导致针尖在血管内套管在血管外而套管扭曲打折不能送入血管内。⑤穿刺时见到回血继续向前走致使穿破血管。

2.2套管针滑脱

①患儿出汗多或不慎沾水导致3 m胶贴失去粘性,导致留置针脱落。②幼儿无意识将留置针拔去。

2.3局部液体外渗

①患儿频繁活动导致套管脱出。②输入刺激性药物导致血管渗透性增强。③套管未完全进入血管。

2.4套管针堵塞

①患儿血液过于浓缩或处于高凝状态。②使用套管采血或输入高营养液后冲管不及时、不彻底。③封管液用量低。④封管方法不正确。

2.5静脉炎

①无菌操作不严格。②静脉选择不合适。③输入药物刺激性强。④留置时间长。

3护理体会

3.1常规护理

把留置针的优点、穿刺中的配合、穿刺后的注意事项告知患儿家长,做好家长的沟通工作,针对患儿的情感发育阶段,正确引导,争取患儿的信任感,取得患儿及家长的配合。留置针期间加强巡视,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等情况,如有及时拔针。适当约束留针侧肢体,避免过度外展、旋转、抓挠、揉搓,导致针芯对血管内壁机械刺激或套管滑脱。患儿睡眠时要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区,防止血流缓慢形成堵塞。发现敷贴出现破损,脱落等情况,及时取下敷贴用75%酒精进行消毒穿刺部位后更换敷贴。

3.2并发症护理

①液体渗漏:由于固定不牢,血管选择不合理,药物刺激,硬性摩擦,进针角度小,套管未完全进入血管内等原因导致出现液体渗漏。在加强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发现局部外渗时先降低滴速,穿刺部位出现明显肿胀且疼痛要及时拔除套管针,更换穿刺部位,局部进行冷敷或涂抹京万红软膏,3~5次/d,一般12~24 h恢复正常,无不良后果。②导管堵塞:使用留置针采血,患儿血液处于浓缩或高凝状态,输入静脉高营养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导管脱出打折,封管方法不当,封管剂推注不及时或用量不足,以及推注速度过快导致血液回流都可致使导管堵塞。在使用留置针输入药物时,要正确封管,穿刺时尽量将软管部分送入血管,用敷贴平整固定牢靠,并根据患儿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剂和量,可以采用肝素钠生理盐水浓度通畅为2.5~10 U/ml,推注量以3~5 ml适宜,也可使用生理盐水溶液直接封管,注意推注的速度要缓慢。③静脉血栓:静脉血栓的形成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内,长期卧床病情危重,多次反复在同一部位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造成血管壁损伤,进行冲管过程中将残留管内的血液注入机体,都是形成血栓的因素。为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穿刺时要选择粗直静脉,避开下肢远端,并且留置的时间不能太长。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尽可能保护血管。推注冲管液严禁将导管内残留血液注入机体。④静脉炎: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血管如条索状改变,可触及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等。穿刺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血管选择以能上肢不下肢,能健侧勿患侧的原则,避免因静脉瓣多,血液回流缓慢,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血管过细等导致静脉炎。穿刺力争一次成功,输入高浓度药物及对血管刺激性较强药物前后需用生理盐水冲管,减少因血管损伤和药物原因导致的静脉炎。

4讨论

1~3岁的幼儿相对婴儿活动能力大大增强,语言表达及理解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通过鼓励和正确引导,在穿刺操作和套管留置过程中可以取得患儿的配合。但此阶段的幼儿开始会走、会跳、会跑,接触外界环境相对增多,对外界环境产生好奇心,喜欢模仿。为最大限度的不影响患儿的活动,这给血管选择和套管留置的护理提高了难度,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高水平的业务技术,严谨的职业操守,熟练的穿刺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患儿及患儿家长的认可,不光提高护理工作效率,还能实现护患关系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林小静.早产儿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效果的比较.当代医学,2008,149(3):102-103.

[2]吕微,宋葵.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10):61-63.

[3]张丽静.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应用的护理体会.中国医药指南,2012,11(4):351-352.

上一篇:宋佳舌灿如莲闪耀颁奖礼 下一篇:于丹父亲的育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