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22 04:40:10

《池上》《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一、吟诵古诗,创设情境

1.童年是一段美好、快乐的时光。古代的儿童和你们一样,一年四季,寒来暑往,除了读书之外,也有许多充满情趣的事情。

瞧,春天,咱们去放风筝——(生背)《村居》。

夏天,可以去捕鸣蝉——(生背)《所见》。

秋天,当然要去逮蟋蟀了——(生背)《夜书所见》。

冬天,还可以玩冰雪呢——(生背)《稚子弄冰》。

2.在这些诗中,我们都看到了一些天真、可爱的孩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由课外阅读引入课内阅读,帮助学生建立阅读期待,从身心两个方面都做好上课的准备。

二、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是关于儿童的,一首是——《池上》,另一首是——《小儿垂钓》。相信大家学完后,一定也会觉得很有趣。

2.交流预习情况。

(1)学习生字。

(2)初步理解诗意。通过预习,边读边想象,你能知道诗句中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3)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先指导读第一首,再自己读第二首。

【设计意图】教师布置预习并不代表就能落实预习,唯有课堂上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预习交流,才能实现对预习能力的有效指引,从而促进学生预习能力的发展。

三、品读古诗,成语有趣

1.诗中的这两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天真、调皮、可爱)

2.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来看第一首诗。

(1)“撑小艇”“偷采白莲”。是啊,多可爱的孩子,自己悄悄地撑着小艇出来偷采白莲。你背着家长偷干过自己想干的事情吗?什么心情?

(2)读“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一路上,他看到了什么?但是这一切都不能吸引他,因为他——再读“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3)“不解藏踪迹”。小娃毕竟是小娃,最终行迹还是暴露了,因为他——(读)“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这一切,被一位慈祥的老人看在了眼里,他觉得有趣极了,于是写道——(生接读)小娃撑小艇,……浮萍一道开。”

3.再来看第二首诗。

(1)“侧坐”“草映身”——想把自己藏起来;“遥招手”——体会孩子的心情。

(2)鱼儿就快上钩了,偏偏这时来了问路的人。你会怎么样?做做动作,说说心里怎么想的。

(3)“遥招手”——是过来说话,还要不要过来?为什么?因为:“怕得鱼惊不应人。”

(4)多有趣啊!再来读读这首诗。

4.小结:诗人多了不起啊,抓住小孩的动作,揣摩他们的心理,于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就跃然纸上了,让我们觉得既生动又有趣。

【设计意图】教师立足文本,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做动作,说说心里是怎么想的,暗含了作者的写法特点,既习得语言,又学习言语。这为后面的品味赏析做好准备。

四、背诵拓展

1.再看看我们学过的古诗,请你抓住诗中儿童的动作、神态或者是心理活动,谈谈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村居》:早春二月,草长莺飞,孩子散学归来,机会难得,趁着和煦的阳光、温暖的东风,将纸鸢放飞于蓝天之上,这是何等惬意之事啊!《所见》:小牧童高坐牛背,大声唱歌,何等的自由快乐;屏住呼吸、眼望鸣蝉,又是多么的专注认真,从动态到静态,把小牧童的天真烂漫刻画得栩栩如生。《夜书所见》:捉蟋蟀的灯笼之光和发现蟋蟀时的欢声笑语,打破了秋夜的寂静,一定也冲淡了诗人的些许乡愁吧。《稚子弄冰》:寒天弄冰,自得其乐,天真无邪,童心炽热。)

2.读读、品品,我们体会到了古诗别样的情趣。

【设计意图】这几首儿童诗语言新鲜活泼,浅近流畅,字里行间浸润着孩提情趣。学习两首诗后,再次品味两首诗的童趣,感受更深,从读到品,学生审美情趣得以提升,从而更好地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作者单位:南京市小西湖小学)

上一篇:《孔子游春》教学设计(1) 下一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疗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