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闻乐见的养生诗

时间:2022-10-22 04:23:40

喜闻乐见的养生诗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其中,以诗及联语形式加以论述的,实属医学与文学“联姻”的奇葩,为人们喜闻乐见,雅俗共赏。

古人云:“养身莫善于习功……一身动则一身强。”清代的袁枚,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他在一首《老行诗》中云:

老行万里全凭胆,吟向千峰屡掉头。

总觉名山似名士,不蒙一日不甘休。

由此诗可知,袁枚进入老年后,仍坚持远游及登山活动。这些活动使他保持了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

古人又云:“达则心宽仁者寿。”清代画家郑板桥,在他60岁生日那天,写了一副养生对联。其上联为: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中有余钱,瓴有余酿,瓮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耍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达到六旬犹少。”

其下联为: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中无俗声,眼无俗物,及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此联告诫人们,人生在世应乐观豁达,便可以无忧无虑;加上生活上不贪求,精神上不颓废,个人情绪稳定,心中无杂念,则可以延年益寿,以尽天年。

古人认为“精神”是延年益寿的良方。早在2000多年前,古代一些名医即指出:“精神内伤,身必败亡。”从古典文学《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可知,她“见春花而落泪,见秋月而伤神。”因此,一生体弱多病,过早谢世。因此,古代特有《养生七言诗》告诫人们: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少劳心。

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

炎热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此外。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子女孝顺有出息,也是老人们健康长寿的关键之一。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岁月中,流落他乡,落得体衰神伤,但他幸有老伴体贴,儿女孝顺,方可安康。在他所作《江村》一诗中云:

清江一曲抱春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盘,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身外无何求。

诗中告诉人们,患病后切勿精神不振,更不要因此失去生活的信心、自寻烦恼。要多去环境幽雅的地方散心解闷,看一看自由自在的飞燕、相亲相爱的鸥鸟,在大自然中寻找生活的乐趣,这样,便可心悦而去疾。病后除服药外,还可下棋怡心,钓鱼而抒怀。

当代古文学家商承祚教授。在70诞辰时写了一首幽默的诗:

九十可算老?八十不稀奇。

七十难得计,六十小弟弟,

四十五十满地爬,二三十在摇篮里。

老人的一颗童心跃然纸上。如此,当然可以延年。

上一篇:长寿在于适度限食 下一篇:杨少华:笑口常开爱心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