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一杯智利葡萄酒

时间:2022-10-22 04:13:59

品一杯智利葡萄酒

“在葡萄酒领域,怎样定位你的产品是至关重要的。就是说,要选对你想酿造的酒,是低端的、中端的还是高端的。”

1818年9月18日,摆脱了几个世纪的殖民地统治,智利共和国成立了。近两个世纪之后,智利发展成为拉丁美洲比较富裕的国家。这里有丰富的矿、林、水产资源。多年以来,智利的农林业一直是主要支撑产业之一,葡萄种植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产业。智利葡萄栽培起始于1518年,当时的西班牙传教士在圣地亚哥周边种植葡萄,以提供教会做弥撒用的葡萄酒。

智利虽然被归纳在葡萄酒的新世界范围内,不过懂葡萄酒的西班牙移民,让智利早已在1551年就开始了酿酒。因为智利地理环境独特,还拥有不同的气候环境,既享有海洋性气候,也受中部山谷及沿海范围的影响,形成了地中海气候的温暖夏天,雨量少、低气压的潮湿环境,特殊的气候为葡萄的成熟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温床。安第斯山脉这座天然的屏障,也把那些自然灾害阻隔在外,避免了十九世纪末几乎毁灭欧洲葡萄园的根芽虫的侵害。“中央山谷”就是欧洲南部最适合酿酒的“地中海”气候,这也进一步奠定了酿造高水准智利葡萄酒的基础。

智利独立之后,最早的葡萄酒酒庄可以追溯到1840年,伊拉苏酒庄的历史始于1870年,是智利最古老的酒庄之一。

多年的掠夺和征战,让智利的经济与人民一样疲惫不堪。智利共和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葡萄酒产业也从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选对你的酒

1870年,周游欧洲各国的马克西米诺·伊拉苏回到智利,并找到阿空加瓜山谷开始了他的葡萄酒产业。那片山谷除了具有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之外,还具有凉爽多雨的冬季和干燥炎热的夏季。这里位于智利葡萄酒产区最北端,拥有独特自然条件。

伴随着太平洋微风的吹拂,在山谷的极致美景中享受旭日光辉,伊拉苏酒庄在这样富含生机的土地上种植从法国引进的最好的葡萄品种。它优越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酝酿了最优质的葡萄生长环境。

一百多年之后,伊拉苏酒庄在智利逐步发展成业内知名企业。1983年,刚刚从大学毕业的爱德华多·查维克接管了家族的酒庄。在大学学习工程专业的他决心投身到葡萄酒产业中。

“说到在葡萄酒领域获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我认为首先是制定清晰的目标。有了一个目标,然后坚定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爱德华多·查维克是家族的第六代传人,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与葡萄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智利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葡萄的生长,但是由于一直专注于中低端葡萄酒的制造,其葡萄酒产业的国际地位一直与智利葡萄酒的价格一样提不上来。1980年代之前,智利葡萄酒产品多集中在中低端,而智利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能生长出优良的葡萄品种。

爱德华多·查维克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决定把酒庄定位更加明确:生产世界顶级的高品质葡萄酒。工程专业的背景赋予他清晰的逻辑以及现代化的经营理念,他将其与有悠久传统的酿酒企业相结合,顺应世界葡萄酒趋势,创造更具效率的现代化酒庄。

酒庄在国外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中等大小的酒庄,另一类可以称作酒厂。酒厂的外观看起来就是一家工厂,它自己并不种植葡萄,而是从其他地方购进葡萄进行酿造,出售葡萄酒产品。酒厂产品多为中低端。伊拉苏酒庄从葡萄的种植到酿造每道生产工序都由自己完成。规模和产量与酒厂不能相比,在酒庄中,伊拉苏酒庄也只能是中等规模的。以法国的波尔多为例,既有生产出拉菲这种顶级葡萄酒的酒庄,也有生产最便宜葡萄酒的酒厂,两者的市场定位不同。“伊拉苏对自己的定位是生产智利的高端葡萄酒,因此产量和规模相对小一些。”伊拉苏的马克西米诺红葡萄酒,每年只生产80,000瓶,并且在全球销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假设马克西米诺红葡萄酒仅销往10个国家,每个国家只能分到8,000瓶的份额。

伊拉苏拥有多个葡萄酒系列产品,最高端的酒是爱德华多·查维克为纪念父亲阿方索·查德威克·伊拉苏(Alfonso Chadwick Errazuriz)命名的,每年仅产出20,000瓶。爱德华多·查维克希望自己的酒“能像中国的茅台一样,有好的品质,有厚重的历史,有象征意义,并把它推广到全球。”

“在葡萄酒领域,怎样定位你的产品是至关重要的。就是说,要选对你想酿造的酒,是低端的、中端的还是高端的。伊拉苏酒庄致力于生产智利的高端葡萄酒。好的葡萄,加上正确的酿造技术和恰当的酿造时间,整条生产线紧密地配合才能得到一款好的葡萄酒。我设定的目标是制造高品质的葡萄酒,而酿造出好的葡萄酒需要一系列的细致且精艺的工艺支撑。从葡萄的种植,采摘,酿造,装瓶等工序都需要。”通过不懈努力,爱德华多·查维克不但实现了伊拉苏葡萄酒品质的飞跃提升,更令伊拉苏品牌获得了“酒皇”的美誉。

盲品先锋

1983年,伊拉苏酒庄生产出第一款高端酒,爱德华多·查维克从此开始向世界推广智利高端葡萄酒的历程。“我带着我们的酒,参与世界各地的品评会,与世界知名的品酒师切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智利的葡萄酒厂商纷纷走出国门,智利葡萄酒的国际声誉从此大有提升。伴随着这一趋势,伊拉苏酒庄也逐渐走上国际舞台。

如何让世界认可智利的高端葡萄酒?需要一场“巴黎审判”式的颠覆。真正让伊拉苏酒庄声名鹊起的是2004年伊拉苏在柏林举办的盲品会(Bland Testing)。

顾名思义,所谓盲品会,就是邀请业内专家级品酒师,在不公开酒品名的情况下,对所品酒打分,分高者得胜。这次盲品会上与伊拉苏酒庄同台竞技的是波尔多左岸一等特级酒庄和意大利名庄的产品。参加的品酒师共40位,均为欧洲知名的品酒专家。“之所以第一届盲品会在柏林举办,是想打破葡萄酒行业的柏林墙,打破葡萄酒新旧世界的隔阂”。

2004年的柏林盲品会上,爱德华多·查维克的期待并不高,“只要能进前五名,我认为就是成功了”。当宣布第一名为查维克红葡萄酒时,全场顿时安静了,大家都被这个结果惊呆了。爱德华多·查维克本人也从未期待能得到第一名。伊拉苏的葡萄酒打败了法国和意大利的世界级名酒,一举成名。这次盲品会被称为智利葡萄酒的一块里程碑。

一鸣惊人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更艰难的任务:如何保护和持续得到的声誉。“事实上,第二次的盲品会上,我更加紧张,担心之前得到的认可不能持续下去。如何将高品质维持下去,是最难的地方。我需要不断地获得成功才能维持声誉。”

2007年,葡萄酒界最权威的罗伯特·帕克评分给予查威克红葡萄酒97分 高分,他这样评价:“查威克红葡萄酒呈红宝石色,樱桃等红色鲜果味中透着优雅的芬芳,配以淡淡的意大利黑醋味和烤榛果味。口感丝绒高雅、清爽。令人振奋的酸度,伴有来于橡木的咖啡味和可可味。单宁成熟、精致,回甘愉悦。”

不同地区的品酒师代表了当地的口味特点,伊拉苏在不同地区举办盲品会的意义正是在此:通过盲品会了解当地消费者的喜好。自2004年后,伊拉苏酒庄每年都会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地方举办一次盲品会,伊拉苏酒庄的葡萄酒都能跻身三甲。

2008年7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一个月,伊拉苏酒庄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内举办了中国的第一场盲品会。47位来自大中华区的品酒师以及买家受邀出席。参与竞赛的葡萄酒有法国的拉菲2004,木桐2004,玛歌2004,意大利西施佳亚2004,天娜2004,以及另外五款伊拉苏葡萄酒。最终,伊拉苏酒庄的葡萄酒占据前五位中的四席。

第一次中国盲品会的成绩令人欣喜,提及伊拉苏酒庄在中国的战略,爱德华多·查维克说,“在中国,伊拉苏还在学习中国市场,以及告诉消费者们伊拉苏出售的葡萄酒是怎样的。伊拉苏进入中国有8年的历史了。曾经只有一个经销商。现在伊拉苏在中国设立了分部,有中国的同事加入到伊拉苏,帮助我们更多的了解中国,希望以后在中国市场有更好的发展。我们欢迎中国的朋友到智利的酒庄看看,看看阿空加瓜的种植园是怎样的。”

上一篇:草尖上的蝴蝶 下一篇:从《中国合伙人》看电影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