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壶拍卖价格低于同代玉器

时间:2022-10-22 03:58:01

“一片冰心在玉壶”,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千古名句将晶莹剔透的冰和温润无暇的美玉联系到一起,来形容纯洁完美的品格,诗人高超的语言技巧,将自然界完美的结晶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实用器皿在人们心中建立了隐而不断的关系。无论是酒壶还是茶壶,当这一物件应用在人们生活中之后就有相应玉质产品出现。历代都有能工巧匠留下传世美器,现代更有多位器皿雕刻大师的经典之作呈现。因为它们蕴含着美好的寓意,所以在当今的玉器市场上已经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汉代:玉壶首次出现

最早的壶和今天人们所说的壶功能和形态并不完全一样。宋代以前的壶一般用作盛酒器具,不是茶具。酒是古人不可或缺的饮品,因此,酒具五花八门,如卣、尊、彝,卮,爵,觯,角,觥、觚等等,每种器型又有很多式样,壶是类似尊的一种式样。汉字以型造字,所以最初的壶看起来就与壶字极为形似,有的有盖,有的没有,但没有壶嘴、壶把。到了汉代,人们饮酒多为席地而坐,盛酒器皿自然也置于地上,故而器皿多为矮胖。

汉代以前,玉器基本都用于祭祀和工具,到了汉代随着玉器生产技术的发展成熟,玉质器皿和玩赏品出现了,玉制壶盛行于西汉,其观赏价值高于实用价值,是王公贵族的奢侈品。器形和纹饰中多有摹拟神话故事的,富有神秘色彩。玉质除了青玉、黄玉、墨玉等外,白玉开始兴盛,成了玉中的上品,雕工极其精致。《四库全书》中收录的《飞燕外传》记载,赵飞燕给其妹赵合德的回礼中有“沉水香玉壶”,于是合德向皇帝泣怨:“非姊赐我,死不知此器。”虽然此书主要讲赵氏姐妹在西汉汉成帝面前争宠的后宫故事,但是其中提到的玉壶显然是极珍贵的物件,否则赵合德也不会向皇帝抱怨,姐姐有,妹妹没有了。不过这种高古玉壶在市场上基本没有流通。只有少数博物馆中收藏。 唐代:玉壶多存于诗歌中 王昌龄将玉壶冰心“发扬光大”。后人皆知,其实“玉壶冰”作为诗歌意象一直是久写不衰的。首次见于南朝鲍照的《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从初唐的骆宾王、盛唐的王昌龄,到晚唐的温庭筠,它始终是一个备受青睐的抒情载体。据全唐诗粗略统计,约有三十多位诗人,五十多首诗作,涉及“玉壶冰”这一内容。唐代追求玲珑兴象,圆融意境,净化的感情氛围与境界之风盛行,“玉壶冰”自然而然便聚焦了大批诗人的目光。于是这些诗人凭借其超人的奇观妙想,丰富的人文经验,凭借其对所描写的客体对象的提炼、加工、改造,进而实现了一种文化和精神的构筑。有的喻人品之高洁,有的喻感情之纯洁,有的喻吏风之清正,有的喻诗文之清新,也有借指才能之高超或喻女性形象之清秀。虽然玉壶在唐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但是实物的玉壶的并不多见,主要因为唐代崇尚金银器,玉器虽然品类丰富,工艺精湛,但是器皿较为少见,而且也以碗、杯、盅、盏、盒为主。有记载可查是1956年在河南洛阳出土过一件玉壶,全身光素无任何装饰,基本还是无壶嘴、壶把的汉代样式。

唐代已经出现一种称为执壶的器具,也名注子,已颇像现在壶的样子,但还没有盖子。唐代的执壶仍属酒具,那时饮茶还不用壶。历史上有名的画卷《韩熙载夜宴图》,由著名的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所作,就描绘有注子。它是从鸡首壶演变过来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出现的鸡头壶,以动物的形象为壶具造型,别致而又富有情趣。刚开始鸡头是实心的,只起到装饰作用,后中空,成了流,逐步有了现代壶的雏形。虽然唐代茶具在中国茶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此时尚没有开始使用茶壶,而是用茶盏。

南北宋、辽、西夏、金及元代都不是玉器使用和制作的高峰时代,尽管宋代瓷器追求类玉类冰的温润和纯净,青瓷、白瓷的提梁壶、葫芦壶,瓜棱壶等屡见不鲜,但是真正玉质的壶却不常见。

明清:乾隆玉壶拍场称霸

明代至清代,尤其是清中期,玉器制造技术特别高超。以扬州为中心出现不少大型玉器,以苏州为中心雕琢各种精巧的玉器,特别是以集中全国名工巧匠的清宫造办处为中心的琢玉业,使清代玉器工艺迅猛发展,佳作极多,在我国治玉史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这一时期的玉质以新疆软玉为主,也常见青玉、绿松石及稍晚些时候大量出现的翡翠、青金石以及各种宝石,还有与金银宝石镶嵌工艺结合。玉壶、玉杯是明清两代最有时代特色的器皿,执壶、茶壶等造型、品种都非常丰富,说明茶、酒文化在明清相当普及,话本、小说中对饮茶、饮酒描写得相当具体。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所藏明清时代的玉壶不少,例如明万历年间制作的“寿字执壶”.据说是当时的制玉大师陆子冈的遗作,玉质是新疆青玉。玉壶造型大方朴实,前后琢有两个寿字和献仙酒、献蟠桃的浮雕。陆子冈长年在苏州琢玉,这件寿字执壶也算是明代苏州玉器的佳作。又如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竹简形青玉执壶,通高12.4厘米,口径8.5厘米。体圆,子母口,壶身作三节竹筒状,盖、底皆平。柄与流皆琢制由竹节上长出的嫩枝条。流出于壶身中节,向上弯曲,饰竹节。柄为双枝细竹扭成,顶端镂雕一孔,可系绳。盖为平板形,含于壶口竹节内,中央雕一坐姿寿星老人为钮。

从明代开始,饮茶方式与唐宋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盛行叶茶。饮茶方式的改变也使得明代的茶具得到改进发展。开始直接用壶泡茶叶,并逐渐成为时尚。茶壶的名称也于此时出现。壶的使用弥补了盏茶易凉和落尘等不足。茶壶基本保持元代形制,只是流的曲线部位增加成S形,流与把手的下端设在腹的中部,结构合理,更易于倾倒茶水,并且能减少茶壶的倾斜度。流与壶口平齐,使茶水可以保持与壶体的高度而不致外溢,形制秀丽而丰满。明代茶壶是用于泡茶,人们开始看重紫砂壶,这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因为紫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以紫砂壶被视为佳品,另外陶瓷茶壶也是日常人们使用较多的泡茶工具。尽管玉器制作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但玉壶更多地代表人们心中一种美好的寄托,即使是皇家也没有奢侈到将它作为日用品,更多是陈设品和赏玩之用,造型有专门体现玉质和雕工的痕都斯坦风格,也有受瓷器及紫砂器影响的。

尽管在拍卖市场上,明代玉器的成绩非常突出,创高价的玉器半数为各种器皿,器型有杯、执壶、碗、炉、樽以及各种仿古器型等。但是细分到明代玉壶,就十分罕见了。明代玉壶上拍数量仅次于清代,但是相差很远,已成交的仅为13件,成交价也远不及清代,超百万元的仅一件。其中高价成交的明代玉壶很多出自名家旧藏,收藏传承有绪,如Hartman夫妇旧藏等。2007年秋拍,香港佳士得推出一件高17.2厘米的明末白玉龙柄执壶,拍到了240.75万港元,是当时价格最高的玉壶。该执壶以和田白玉籽料制成,玉料硕大,色泽莹润,壶体光素无纹,简朴典雅。杨伯达评价此壶“仅在流与口饰以灵芝,柄作龙形,通身无饰,留下大面积的玉肌,给人们留下很大的欣赏其细腻润泽的玉壶表面时的想象空间,充分享受其玉德的高尚和雅洁。壶腹上偏于一隅的桂花黄斑,既说明此壶用材确系籽料之外,还可满足收藏家欣赏皮壳色彩的偏爱,是明代执壶中别具风采的精品”。

上一篇:文化空间理论与大遗址旅游资源保护开发 下一篇:壶具的光辉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