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22 02:01:11

60例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60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 设为实验组, 20例冠状动脉血流正常者, 设为对照组, 入选患者均给予临床指标常规检查以及静息心电图检查, 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结果 实验组体质量指数(BMI)为(27.89±3.99)kg/m2、血红细胞指标为(4.73±0.52)×1012/L、尿酸水平为(325.9±83.99)μmol/L, 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血流;危险因素;临床特征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8.121

冠状动脉慢血现象(CSF)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它是指患者在未出现冠状动脉的扩张或痉挛的前提下, 出现胸口疼痛, 并且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仅表现出患者血流速度变慢症状[1]。这种疾病属于临床上比较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早期的病变阶段, 严重时甚至引起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疾病, 严重患者甚至威胁其生命。因此, 临床上研究积极有效的方法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进行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特征。对2007年4月~2011年8月心内科收治的60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相关资料进行综合性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对心内科收治的60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相关资料进行综合性回顾性分析, 将其设置为实验组, 男39例, 女21例, 年龄52~78岁, 平均年龄(62.8±10.2)岁, 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1~15 h, 平均时间(6.1±1.8)h;设置20例冠状动脉血流正常者为对照组, 男11例, 女9例, 年龄51~76岁, 平均年龄(63.7±11.3)岁。患者均符合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相关标准, 患者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 舒张压≥90 mm Hg;糖尿病诊断符合2014年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 患者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两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实验室检查 入选患者均进行冠脉造影前1 d对患者心率、血压、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血脂、尿酸等检查。以桡动脉途径采用Judkins法全方位对患者冠状动脉进行诊断, 造影参数控制在25帧/s, 测量造影剂从左前降支(LAD)开口到心尖分叉处, 左回旋支(LCX)开口到远端分叉处、右冠状动脉(RCA)开口到后侧支分出第一支血管处的帧数。采用校正的TIMI帧数, 然后将各支冠状动脉的平均血流帧数>27帧则患者为CSF[2]。

1. 2. 2 治疗方法 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实验组患者分为三组, 实验1组患者每天口服5 mg瑞舒伐他汀(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90157), 1次/d, 连续使用15 d;实验2组每天口服1片尼可地尔(浙江瑞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3022069), 3次/d, 连续使用15 d;实验3组则采用实验1组和实验2组方案治疗[3, 4]。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P

2 结果

2. 1 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脂、凝血时间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体质量指数为(27.89±3.99)kg/m2、血红细胞指标为(4.73±0.52)×1012/L、尿酸水平为(325.9±83.99)μmol/L, 高于对照组(P

2. 2 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左前降支为(41.47±9.43)帧、回旋支为(33.82±7.35)帧、右冠状动脉为(35.62±8.27)帧、患者平均TFC为(36.97±8.94)帧, 均高于对照组(P

2. 3 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心电图异常率为55%, 高于对照组异常率15%(P

2. 4 本次研究中,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BMI[OR=1.38, 95%CI:(1.0246, 1.8278), P=0.031]、吸烟量[OR=1.0067, 95% CI:(1.0025, 1.0109), P=0.0017]和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OR=1.12, 95%CI:(1.1023, 1.1291), P=0.0014]是影响CSF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冠状动脉慢血流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早在2002年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冠状动脉慢血流除了和年龄、性别、冠心病等关系密切外,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还容易引起患者诱发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甚至会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等,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5]。

本次研究中,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BMI、吸烟量和HHcy是影响CSF的危险因素, 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6]结果类似。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吸烟者平均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的TFC明显高于吸烟患者。患者长时间吸烟导致CSF的机制可能和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发生异常, 冠状动脉发生痉挛等关系密切。其主要发生机制如下:微血管是冠状动脉血流阻力的主要来源, 冠状动脉血流和微血管阻力出现负相关性, 并且微血管纤维组织增生、中膜增生等病理发生改变, 从而增加了微血管血流阻力, 引起患者冠状动脉血流速度下降。同时, 肥胖也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根据相关实验结果显示[7]:对于肥胖患者脂肪组织能够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生物活性介质, 如:瘦素、脂联素等, 这些因子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动脉内皮发生损伤, 细胞迁移增殖以及脂质的沉积等, 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此外,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HHcy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新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血浆H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为了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本文患者中更多的采用瑞舒伐他汀和尼可地尔药物治疗为主, 瑞舒伐他汀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一线药物, 药物能够有效的减轻CSF患者症状, 改善CSF, 其机制可能是由于瑞舒伐他汀能够有效的抑制脂肪酸β氧化和刺激葡萄糖氧化, 能够有效的改善糖酵解和葡萄糖氧化耦联, 优化心肌细胞提供能量。尼可地尔也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一线药物, 这种药物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 能够有效的减少细胞内的H+、Na+等离子的超载, 有效的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 从而能够稳定线粒体膜, 药物具有抗氧化、抗凋亡等作用, 有效的保护细胞, 并且减少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的含量, 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有效的提高临床症状, 缓解患者病情[8]。但是, 本次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方面实验中病例数相对较少, 样本容量仅有80例, 尚需要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 实验中对患者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存在较大的人为误差, 这些均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综上所述,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危险因素较多, 如:体重、尿酸水平等, 且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伴有心绞痛时容易产生静息电位异常, 临床治疗时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 吴焱贤, 钟建开, 陈玉映, 等. 急诊介入慢血流的发生及预后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 .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3(3): 416-419.

[2] 邹雪燕.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相关危险因素的初步探讨.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0, 12(8):65-67.

[3] 刘占文, 任雪.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与临床特征分析. 求医问药, 2013, 11(5):52-53.

[4] 吴永辉, 吴立华, 任凤学.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北京医学, 2014, 36(5):347-349.

[5] 邓松柏, 佘强, 肖俊.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及影响因素.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9, 17(6):537-540.

[6] 郝增光, 杨晓红, 王彦方, 等. 76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临床观察.慢性病学杂志, 2013, 14(2):101-103.

[7] Yucel H, Ozaydin M, Dogan A, et al.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 nitric oxide and homocysteine in patients with slow coronary flow. Scand J Clin Lab Invest, 2012, 72(6):495-500.

[8] Salazar Vazquez BY, CabmLes P, Tsai AG, et al. Nonlinear cardiovascular regulation consequent to changes in blood Viscosity. Clin Hemorheol and Microcire, 2011, 49(1-4):29-36.

[收稿日期:2015-03-05]

上一篇:口服益气通络利水方配合地奥司明片治疗乳腺癌... 下一篇:天普络欣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