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庄:一片李带富一个村

时间:2022-10-22 01:32:04

阳春三月,走进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南庄村,李花盛开,游人如织。村民崔雪燕忙得满头是汗,她在自家门口卖红苕粉,不到中午就卖了几百元。

“过去的南庄,只见大山不见树,苞谷洋芋难果腹。”崔雪燕回忆,10年前的南庄,不是这里缺粮,就是那里断炊。

越垦越荒,越荒越穷。绝境之地的南庄村冒了一次险,选择了一条生态致富路:石缝中种植“空心李”。

“空心李”因果核与果肉分离而得名,2006年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拥有“李子之王”之称,从当初的1元一斤卖到了10元一斤。

如今的南庄,村民靠山吃山,美了环境,还能致富:夏秋李子成熟发展瓜果产业,冬春李花盛开发展乡村旅游。

靠山吃山

“空心李”变“摇钱树”

3月8日下午三时,“第六届赏李花文化旅游活动周”开幕。在连续两个星期里,山上山下、树上树下,李花、油菜花竞相绽放。文艺演出、书画作品展览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观赏。

农户门前百花盛开,小溪穿村而过,街道干净整洁。高堡上的长廊、观景台,以及石头上的题字,无不渲染着南庄的旅游文化韵味。

与优美秀气的村容相伴的是经济发展透出的活力。

20余家农家乐天天爆满,能一次接待200人的土家山庄、悠然山庄等农家乐最多单日接待达3000余人次。

这些景象,崔雪燕在过去连做梦都梦不到。“嫁到南庄来,家里人反对,说这里没有大米饭吃。”

“以前为了多打粮食,村民开荒垦殖,水土流失严重,地里庄稼不长,石头疯长。”在52岁村民张家强的记忆中,他还年少时,村里人就已在房屋周围栽种李子树。李子成熟后果核与果肉分离,渐渐的大家就称其为“空心李”。

“后来有亲戚来搬一些李子树苗去栽种,发现结出的果子没有我们这里的口感好,所以大家觉得可能是土壤问题,只有我们这里的李子才有这种香脆的味道。”张家强说。

由于发展资金、果苗培育技术等因素跟不上,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整个沙子镇空心李栽培面积也只有500余亩。

近年来,政府看准了空心李这棵能增加群众收入的“摇钱树”,把空心李作为特色产业发展,在资金、技术上加大投入,空心李有了规模化、精品化发展。

2005年,沿河县开始投入资金为果农购买或嫁接李苗,这一举措,犹如给果农们吃了“定心丸”,迅速掀起了种李热潮。

当地农牧专家还将空心李栽培技术制成光碟发放给村民,通过技术传授和示范栽培,村民们掌握了品种改良、种植等技术。

如今,南庄的空心李种植面积从原来的500多亩发展到3300余亩,年产空心李80余吨,产值达400多万元。全村户户有李园,收入最高的可达10万余元。

“当初就是凭一股子闯劲儿,加上政府又是提供树苗,又是免费技术指导,还发放种植肥料,这对我们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张家强的李园发展到了1000余棵,年收入达五六万元。

同时,南庄还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积极向外招商引资,加大栽培管理技术投入。

鑫兴李王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空心李基地1030亩,带动南庄村及周边村寨800多农户发展空心李3000多亩。“去年就有340多亩进入盛产期,产李21万公斤,产值300多万元。”沙子镇党委书记罗永恒说。

从生存与生态的“对抗”走向“共赢”,南庄村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探索出了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互促进的新路子。

品牌彰显

“野果子”变“李子王”

2011年,中央现代农业项目汇报会上,空心李引起现场农业专家的兴趣。几个月后,省、市30多名专家到南庄调研,建议把空心李做成品牌。

2012年,铜仁市“万元山、万元田、到2015年人均收入达1万元”的“三个万元工程”出台实施,南庄村的空心李产业发展全面铺开。

当地农牧科技局的高级农艺师从栽种、施肥、到剪枝、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全程服务,除了到果园现场演示讲解,还对果农送技术服务上门。

为进一步提升空心李品牌,2013年,沿河县与省果树研究所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由该所专门针对空心李种植进行研究指导,同时每年按时节派技术人员到该县给果农授课,并对空心李进行专题研究。

“去年我们编制了万余册《空心李栽培手册》,发放到了果农手中,还对果农进行集中培训。”沿河县农牧科技局局长冉茂超说。

而空心李卖得越来越好,还有一个因素,是在包装和品质精选上。

“最近几年,我们尝试分档次销售,尤其是外销的果子,要通过我们精心筛选后,再统一运出。”罗永恒介绍说,以往空心李上市大多是农户自行到市场上卖,没有经过任何包装,尤其是把弱果、残果与优果混杂在一起销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空心李的价格上扬空间。

通过专门定制的包装盒将空心李按好、中、差分档次进行销售,最高可卖到20元一公斤,而且通过往外销售,优果更能提升空心李的知名度,宣传效果不言而喻。

“每个盒子都是按5公斤标准设计,顾客一看盒子就知道是我们这的空心李。专门定做的空心李盒子上面都标明了简介、图画联系电话等,就相当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特定身份。”张家强说。

另外,根据农牧科技局技术鉴定后,还对空心李基地的优质果树进行编号挂牌,对于挂牌后的空心李价格有一定的规定,而且也将其作为重点培植管护对象来提升空心李品牌形象。

“沙子镇每年向重庆、四川、湖南、湖北毗邻地区销售的空心李近100万斤,且价格都在15元一公斤左右,直接解决了上千户果农的销售难题。”陈浩说。

2012年,空心李申报贵州省地方标准立项喜获成功,市场地位再一次得到提升。此举在实现空心李产业质量提升的同时,也有效防止了外地类似产品仿冒行为。

接二连三

“穷疙瘩”变“富裕村”

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改善,春天来南庄赏花的人越来越多。“只要有人,就会有生意,小卖店一天卖矿泉水就能卖几十箱。”南庄村村支书黎万成说。

2009年,南庄村举办了第一届赏花旅游活动周,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黎万成看准节庆期间游人增多的商机,积极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

2012年,南庄村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政府投资将水泥路修到了村里,并在小河两旁修建了观光亭。随着春赏花、秋品果的旅游升温,空心李园区的果农增收空间大大拓展。

“去年我家的空心李全是游客上门购买或亲自到果林中采摘的。”村民田宇说,他家开起了农家乐,吃饭住宿应有尽有。“有些游客来到这里,就想住上几天,说这种田园风光很惬意。”

旅游旺季,南庄的妇女在自家门前卖起了手工艺品,她们手工做的十字绣、鞋垫、服装等等,成了游客的纪念品。

立足空心李这一品牌产业,南庄延伸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二产连三产,南庄的田野四季如春。

“我们村的变化特别大,10年前,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去年人均纯收入5520元……”谈到南庄的变化,黎万成如数家珍。

2014年,南庄村村民年收入在8万元以上的有20户,3万元以上的有40多户,100多户人家建起了“小洋楼”,有十多户买了小轿车。

生活富裕了,环境变美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他们自发成立了文艺队和老年花灯队,为游客演出和参加县里、镇里的演出。

近年来,南庄村被国家司法部、民政部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村镇”,被省旅游局评定为“全国3A级乡村旅游景区”。

今年3月,南庄村又在全国众多村庄中脱颖而出,获评“全国文明村”的称号,变身成了“乡村中的都市,都市中的花园”。(责任编辑/张立人)

上一篇:科普工作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下一篇:美国社区学院的“共同治理”模式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