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聂隐娘》之跨界的双重

时间:2022-10-22 01:11:43

关于看不看得懂《聂隐娘》,怎么看《聂隐娘》,以一种正确的打开方式激活了普通观众和专业泛电影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上一次发生在《一步之遥》的时候,但那一次专业非专业的阵线显然是假的,真正对立的是敢批评姜文的人与不敢的人。

我对侯孝贤风格没那么迷恋,因为你可以说那种现实刚刚好,我却认为有点太满,因为人要驱动自己的大脑去充分理解现实是一件比理解戏剧性故事更烧脑的事情。但《聂隐娘》片尾字幕升起的时候,我激动万分,难以言喻。

首先叙事从何而来?好莱坞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连续不断的逐渐增强的刺激,现在无数学编剧的人都在学习这门专业技能,可能最让你看得兴奋的故事,实质上并无任何深度可言。其次视觉从何而来?基本模式是一种连续的隐形剪辑,将具有视觉节奏的画面使用超越你心理节奏的主调性拼接而成,这套方法我们主流电影人也在学,因为它实在是有效,所以长镜头需要我们花费一些脑力,如果演员在貌似没明显变化的神情中完成一场戏,你就会误以为放映机坏掉了。

在此我要说,对以上两者离经叛道的小众电影挺多的,但近期只有《聂隐娘》,沟通了两种迥异的语言体系:中国古代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中国古代审美与西方主流当代电影视觉审美。

太多当代观众已经没有了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更别谈阅读古代传奇志异小说――而我无法忘记这种先于电影艺术带给我的叙事,或者有因无果,或者有果无因,那是一种中国古代文学独有的叙事结构,无论你是阅读还是给别人讲述,戛然而止时读者都是一脸惊奇和满足,但又说不出话来。这种感受我从来没有想过在电影里可以得到完全一模一样的复制,而《聂隐娘》做到了。为什么?因为台词量的控制,大量貌似静止的场景给了我们仿佛凝固的惊奇文学感受。单凭这一点,我认为《聂隐娘》何止是杰作,简直是新语言的开荒者。

其次是中国的与西方的视觉审美也跨界成功了。当然,这个工作的完成仍然依赖于单场景画面节奏和延续方式的独特,一个个极有耐心的长横摇,具有中国美术特色的透视画面,并不是作用于露骨的对观众的讨好,而是一种礼貌的对于粗鲁观影审美习惯的抗拒,而是全新的,朴拙而直接,我们都能隐隐感觉到构图和运动很特别,至于是哪种特别,又觉得陌生:颜色艳丽吗?张艺谋才艳丽;飘逸侠气现代吗?那是李安《卧虎藏龙》。更不是露骨直接的徐克,对吧?它仿佛完全没有作者署名,仅仅激发了我们对于不同于现代的、西方传统的那种视觉习惯的“不对劲”小神经。更棒的是,它不仅是视觉单一维度,而是连同声音、气象、人物精神和价值观等多维元素的共同革新!一再追问下,我发现这是真正的、完全不在乎电影视觉陈规的那种新的中国古代审美。太罕见了,不对,我是第一次看见。

如果你是侯孝贤铁粉,那《南国,再见南国》应该是他风格的顶峰之作,如果你不是,和我一样,那《聂隐娘》就是侯孝贤先跨了铁粉和路人的界,同时,伟大地、有革命性意义地,跨了我所说的前面说的两个界,先说管你们理不理解传奇志异文学的人去死,再说管你喜不喜欢真正古代中国美学的人去死。

最后,《聂隐娘》在戛纳屈居第二大奖,太冤。如果科恩兄弟看过唐传奇,可能结果就大不一样了。

上一篇:断背山两个男人的爱情故事 下一篇:好电影未必真实 但细节处理一定贴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