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嵒书法对其绘画的影响探究

时间:2022-10-22 01:07:22

华嵒书法对其绘画的影响探究

摘 要: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书与画,历来关系密切,素有“书画同源”、“书画用笔同法”之说。时称“三绝”的华喦,以一位文人画家的独到审美品味和高雅艺术秉性,将书法的意趣、意态、抒写性的笔墨程式等因素融入其绘画,甚至直接将书法作品结合进绘画作品,营造出清新秀劲、率意疏宕的绘画风格,傲立于名家之林。

关健词:以书入画;华喦;影响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35-02

关于中国书与画的关系,虽然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但两者关系密切,互相影响。从材料上看,它们使用的基本工具如笔、墨、纸、砚等实物形式相同;从技法上看,绘画“六法”中至少“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与书法相通;从美学角度看,书法美学会对绘画美学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借鉴、吸收绘画的观念、技法。所以,“书画同源”、“书画用笔同法”已普遍成为共识,在历代书画论中关于这一类的看法十分丰富。书与画的融合,自唐代以后,就进入了自觉状态。至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书画用笔同法的观点:“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近代,著名画家李苦禅也曾说“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深刻地道出了中国书画的内在联系。

华喦是清代“康乾盛世”享有很高声誉,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的艺术大师,是“扬州八怪”中重要的成员。他自幼聪颖善学,“性灵慧,当就傅时,即矢口成吟,涉笔成趣”。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仅21岁的华喦迫于生计离开了福建上杭县城东七十里白沙村华家亭(现蛟洋乡华家村),流寓江浙。华喦是一位“全能型”文人画家,在山水、人物、花鸟和书法等各个领域都有涉猎,且成就不菲。特别是他的花鸟画,吸收了明代陈淳、周之冕、清代恽寿平诸家之长,创立了兼工带写的小写意手法,开创了画史上著名的“新罗派”。 对晚清及近现代绘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名噪海内三百余年,甚至更加久远。此兼工带写的小写意手法与的水墨大写意和恽南田的没骨写生,并为清代花鸟画的三大创造性贡献。可见,其艺术成就非常人能及。

华嵒在书法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清代著名书法家包世臣对他有中肯的评价,在其著作《艺舟双楫》中的“国朝书品”一节中将华嵒的行书列为佳品。何为“佳品”?所谓“佳品”就是指有师承风格的好作品。在《品行纪略》中记载华嵒“书法整整斜斜,别有一种逸气”。当代刘恒著的《中国书法史·清代卷》中也有相关的阐述:“华嵒的书法潇洒俊逸,小字从容自然似恽寿平;大字则洒脱奔放,奇趣横生。其用笔直入平出而不受法度拘束,而时时以拖长竖脚来打破字距和调整节奏。其总体风格轻松从容,在漫不经意的挥洒过程中往往有出人意表的奇趣和变化,与其‘但能用我法,孰与古人量’的原则相吻合”。通过这些论述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华嵒的书法艺术上的造诣也是很高的,被时人和后世所肯定,“三绝”之说非虚也。

华嵒的艺术语言给人一种平易而又饶有风趣,浅近而并非浅薄,总体让人觉得像行云流水,像风发泉涌的感觉。以他的花鸟画风格为例,既没有的沉郁幽冷,石涛的潇洒,郑板桥的清劲峭拔,李复堂的奔放酣畅及金家农的古朴稚拙,也不同于恽南田的清丽淡雅。而是以一种清新秀劲、率意疏宕的风格自立于名家之林。笔底下倾情表现“美”,执着地使这种“美”体现在“真”之中,但又不忘“善”;时出新奇,却不怪异,平易近人。充分体现了他“笔端刷却世间尘,能使江山面目新”的艺术追求。

华嵒的艺术人生是曲折的,流寓杭州后,经过努力完成了由一们民间画手向文人画家的转变。华嵒在绘画上的成就自然与他的书法紧密相关。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书法的笔墨精神,在相当程度上规定着中国画的本质,甚至引导着中国绘画。中国画以线描为主要的造型手段,书法用笔的刚柔、曲直、顿挫、轻重、迟疾、枯润等所形成的艺术效果和由此而产生的节奏和韵律美,为中国画提供了最直接的借鉴。擅长书法的画家,把他们的书法技巧运用到绘画中,极大地丰富画中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所以,中国书法是各类艺术中的领头艺术,也因为中国画中有书法因素的渗透,使得中国画有别于西方绘画,形成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书法意识强化,以书入画,书画相济,符合普遍的审美规律,成为抒情表现的普遍形式。宗白华先生将中国画的书法美列为一大特点,认为中国画吸收了书法“各种皴法溶解万象超入灵虚妙境”的特点,使中国画具有了一种虚灵空澹、物我浑融的境界美。黄宾虹在其《萧曲鸟图》曾题:“新罗山人画纯以书法参入其间,笔笔如枯藤坠石,遒媚有致。若徒观其神气飞动,犹未得虚空粉碎之妙也。”所以,从华嵒书法艺术对其绘画艺术影响角度进行剖析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更能还原华嵒一个完整的艺术人生。

南齐谢赫“六法”中,“骨法用笔”排第二位,足见用笔之重要。只有“骨法用笔”,才有可能产生富有变代的线条,才能表现出由创作主体赋以内在精神的线条所构成的韵律美。用笔讲究快慢,“快”尽显潇洒流畅之美;“迟”则可显沉重有力。华喦用笔与当时扬州画派其他画家不一样, 重要特点就是得“迟”字诀,“迟”代表用笔速度不快,凝练、含蓄。“迟”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到,必须要有深厚的功力才能达到此境界。因为只有“迟”,才有可能达到笔形上圆中有劲的效果,显示出劲而有韧的性能,所以华喦作画时笔姿灵巧多变,但不狂怪鲁莽,常使用拖笔、绞转的用笔来表现。这种绞转的笔法正是晋唐的用笔方法,《钱塘县志》、《墨林今话》都有说他书法钟、王的记载,说明了华喦书法“近学恽南田,远取晋唐”是可信的。线条经常以一种看似不经意的弯曲,多以中锋裹笔运行,收笔时有一种蓄势,柔曲中不失刚劲,轻快秀逸中内含筋骨,却丝毫没有单薄之气,反而能表现婉约、遒润的自然之美。总体来说“他的笔法融合了恽南田的柔和和轻快,而汰去其平稳光洁;收蓄着石涛的遒劲率意,而舍去其纵肆奔放;取法的简括凝练,而改变其浓重冷峭,增益滋润和柔和;……形成他松秀、灵巧、率意、遒劲的自家笔性。”华喦是一名文人画家,书法与绘画有着相同的审美规律和艺术追求。

古人用墨,素有“五色”“六彩”之说,利用水墨去营造浓淡干湿枯的变化,造成水晕墨彰、交相辉映的艺术效果,或雄奇、或秀媚的意境。润可取妍,燥能取险,润燥相杂就能显出墨华流润的气韵和情趣。华喦在用墨上也是苦心经营, 在“韵”上作文章。他“惜墨如金”, 不会毫不“经意”地乱涂乱抹,对于浓、淡、干、湿的布设,能多则多,能少则少,经常在墨快要用竭时,使用绞转的用笔画出很多渴润的线条。他的笔法灵活多变,受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创作旨向影响,借鉴了许多书法的元素,重视在创作中使用书法笔意。通篇笔情墨韵相互发生,浓淡相宜,枯润映衬,变化自如,给人们带来一种内敛秀逸、意味悠远的感受。

国画大师潘寿先生说中国画不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且还“书中有画,画中有书”。 华喦正是因为强调引书入画,把书法作品直接进入绘画,把书法意趣、意态、抒写性的笔墨程式等因素介入绘画,增加绘画的审美意味,提高作品的艺术品格。完成了他由一个民间画手向文人画家的转变过程,完成了青年时的远大抱负:“笔尖刷却世间尘,能使江山面目新”, 而成为中国美术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艺术大师。

参考文献:

[1]周旻.诗书画缘探美[M].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

[2]薛永年.华嵒研究[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3]王冰.秋空一鹤——华嵒传[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境由心造 第2期 下一篇:我国当代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现状及改革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