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人格培育

时间:2022-10-22 11:23:07

试论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人格培育

摘 要: 我国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人格会出现自我同一性混乱、抗挫折能力低等缺陷。因此,在大学生就业人格培育方面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提升抗挫能力,鼓励学生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调整就业期望值,提高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等。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人格缺陷 有效途径

一、社会转型期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所谓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从一种型式向另一种型式转换的运动过程,是一切社会形态的质变、飞跃,社会革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改革和变迁等都可视为社会转型的形式。

我国的社会转型始于改革开放,随着社会体制的转型,机制转轨和利益分配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甚至价值取向。与此同时,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制度也经历了“统包统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过去“计划”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转变为“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而实际上我们的社会制度转型还在进行中,与市场经济社会所要求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大学生走向就业,而社会并没有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全的就业市场,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率低的主要因素。人才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也是人才发挥作用,实现和提升其价值的根本途径。及时、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的搜集、整理与是实现大学生及时就业的前提。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不完善、不规范,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此外,其他的地域性差异、性别歧视等完全不公平的人为因素阻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致使大学生就业人格发生严重扭曲。

二、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人格缺陷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转变,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转型社会中一系列正常的近乎必然化的问题,受到整个转型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制约。大学生的就业人格在社会转型期中发生着重要变化,产生严重的缺陷,大学生就业人格的全面塑造面临极大的挑战。

1.自我同一性混乱。

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地认识,一味的盲目从众;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自我同一性的混乱致使他们在职业选择时往往是依赖性强、反复无常、左顾右盼,不能主动、独立地规划职业生涯、获取职业信息、筛选职业目标,也不能解决就业中的实际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

2.抗挫折能力低。

不少大学生在求职时只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一蹶不振,陷入苦闷、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他们对求职中的挫折既缺乏估计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也不会通过总结求职中的经验教训来获得下一次的成功。也有许多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时,表现出缺乏信心和勇气,求职时顾虑重重,不敢大胆自荐,不能真正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的竞争实力,错过机会,在竞争中陷入不战自败的境地。

3.求职心理两极分化。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使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自卑的反面是自大,一些专业较好、就业资本较雄厚的大学生容易从自信变为自负。还有一些大学生是脱离实际的自大,他们既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也对就业市场、职业生活缺乏了解,一切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自卑与自大是大学生身上常见的人格缺陷,在就业中的表现都是对自己缺乏一个客观的评价,同时对职业缺乏深入的认识。

4.求职中过分偏执。

大学生就业中的偏执心理有不同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对追求公平的偏执,大学生要求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不满是正常的,但有一些大学生表现为对公平的过于偏执,将自己求职中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以致给自己的整个求职过程都笼罩上了心理阴影;高择业标准的偏执使大多数毕业生对求职有过高的期望,不过多数人能通过在就业市场的体验,客观地认识和接受当前的就业现状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但仍有大部分大学生固执己见,偏执地坚持自己原来的择业标准,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

5.人际交往受阻。

不少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有的人际交往能力极低,学习生涯期间没有给自己创建一个良好的交友环境,以致朋友圈子极为狭窄,缺少就业信息的获取。还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甚至连面试也不敢去,常常一开口就面红耳赤、语无伦次。更有一些大学生对社交礼仪了解甚少,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

三、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人格培育的有效途径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人格发生巨大变化,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实现充分就业。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广大学生认清努力方向,摆脱心理困惑和苦恼的缠绕,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就业人格培育的积极作用可以表现为:其一,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把握自身优势与不足,进行科学规划,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各种外部环境,努力实现人生的理想与价值;其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对各类环境进行分析,使其认清社会形势,客观分析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在贡献社会的同时实现个人的理想与价值;其三,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在综合分析自身及外部各种条件的基础上,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并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方法。

2.帮助学生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面对这些问题仅抱怨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实,就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如果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作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应通过求职活动来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其次,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你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你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总之,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3.鼓励学生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

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心理困扰都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职业自我有关,因此正确地认识自我的职业心理特点并接受自我,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并可以帮助自己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方向。许多大学生通过亲身的求职活动就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并不像自己以前想象得那么高,并容易出现各种失望、悲观、不满情绪。因此在认识自我特点后还要接受自我,对自我当前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抱怨,也没有必要自卑,因为自己当前的特点是客观现实,在毕业期间要有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学会扬长避短。大学生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了解并接受了自我特点以后,还要学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这样才能保证以后的求职顺利。要抓住机遇首先必须多收集有关的职业信息,多参加一些招聘会,并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

4.教导学生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经过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与深刻体验后,我们必须明白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无论是抱怨还是气愤都没有用,这种就业情况都不可能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变的。与其成天怨天尤人、浪费时间,还不如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彻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脚踏实地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去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的原故。因此,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对单位没有选择,只要有单位就去,而是要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这就是说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要知道现在再好的单位,将来也有下岗的可能,因此,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5.教会学生以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促进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过程中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与行为的互动。人际交往不仅是个人丰富人生、成功事业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大学生们肩负着承续历史、繁荣当代、开创未来的重任,是建设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等不仅影响着自身融入社会的过程及结果,还会通过他们的交往效应影响社会中人际交往的大环境。协调沟通,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品格,它还是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离不开协调沟通。协调沟通的目的在于消除隔阂,互信互助。协调沟通的基础在于真诚交流,换位思考,达成共识。在未来社会,协调沟通能力越来越重要,甚至会超过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等要素。因此,要教会学生协调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其中诚信、宽容、尊重、主动是最重要的,微笑、赞美、热忱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能够宽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要有容人、容事、容物的雅量和度量。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杜是桦.社会转型和转型期社会综合候症[N].www.省略/news/spll/200703160163.htm.

[4]张玉芬.试论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J].当代教育论坛,2006.

[5]郑雪.健康人格的理论探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6]邓如辛.新时期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

上一篇:如何活跃高中历史课堂气氛 下一篇:独立学院理工类大学生第二课堂建设与实践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