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岭南山水画“四家”

时间:2022-10-22 09:53:30

清初岭南山水画“四家”

山水画是明清之际画家们最热衷的绘画语言,这一时期花鸟画与人物画退居其次。这种现象在岭南地区更是如此。山水画――这种被文人画家们奉为最能表达胸中逸气的画科,在明清之际的岭南画坛也产生了两位足以和江左、中原画家抗衡的名家,他们分别是高俨和深度。他们和李果吉、梁槌一起构成了清初岭南山水画“四家”,在岭南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高俨,字望公,又字俨若,号海滨渔父,因其姓又称“高士”,广东新会人。生卒年不详,画史所载仅知年七十二岁卒。谢文勇《广东画人录》认为他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中国美术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和《中国美术全集》等书均沿用了此说。但被专家们确认为高氏真迹的传世作品中有多件系1687年以后所写,这就很自然了此说。俞剑华编《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称他生于1616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七十二岁时尚在,不知所据何在,未作详释,但比前说更接近史实。汪宗衍先生于1985年增订了《岭南画人疑年录》后认为他约生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犹在,寿七十二。从目前所能见到的十数件署有年款的传世作品来看,可知最早的是作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的《赠何绛、陈恭尹珠江送别图卷》(锦岩何蒙夫藏),较晚的有作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的《墨笔山水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和《冈州十二景册》(开平邓氏藏),最晚的则为广东省博物馆所藏之《墨笔山水扇面》,作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初夏。由此可知高氏主要艺术活动年份大致可定于1658年至1690年间。

高俨生平事迹史载不详,相关资料主要见于同时人廖燕(1644―1705年)所撰《高望公传》和《与高望公书》中,两文均收在廖氏著作《二十七松堂集》(《岭南画征略》《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国朝书人辑略》等诸家引文均误作《七十二松堂集》)中。他博学多才,诗、画、草书,时称三绝。廖燕谓其“人品诗画,为吾粤翘楚”。当时尚藩入粤,闻其名而屡辟不就。每天登门求画者接踵而至。相传邻邑有县令欲得其画,百计致之,酬以金石若干,而他仅以之赏来使。到了晚年,他的画更见老练、精湛,能于月下作画,白天看时更觉功力不凡。据说他的着装打扮也是极为奇特的,他常以赭石染布为野人服,冠、履俱与时异,以致于别人一见便知是高望公也。

明亡之后,他与陈子升、王邦畿、陈恭尹、张穆、梁佩兰、屈大均等辈游,与张穆更有偕隐之约,其一生以布衣终,著有《独善堂集》,可惜未见流传。

高俨主要擅长画山水。他取法沈周,兼融倪云林、王蒙、文徵明等诸家笔意而不依傍某家门户,独出心裁,形成苍劲深厚、笔墨凝练的风格。

广东省博物馆所藏的《山中午读图》便能代表这种画风。这是一幅纵158厘米、横55厘米的纸本设色山水画,作者自题诗曰:“密林新雨歇,叠壑泻潺谖。书声午未罢,深坐觉未寒”,款署“高俨”,钤白文印“高俨之印”、“望公”。画面描绘的是大雨过后的山间景象:密林丛中的茅屋里,一老者正潜心读书。对面是崇山峻岭,飞瀑流泉。山涧薄雾霭霭,林中书声琅琅,一派恬和冲淡、静谧闲适的世外风光。作者用浅绛设色渲染山坡、人物、茅屋,用浓墨点缀树木杂草,烘托出一种远离尘嚣、忘情物外的读书隐居氛围。联系作者晚年的偕隐之约及画中题诗,可看出画中老者正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这与其另一件山水佳构《秋山观瀑图》的意境极为接近。

关于高俨在画史上的地位,同时人朱彝尊(1629―1709年)论其画诗云:“吴中好手有四王,常州二恽桐城方。岭南高俨歙黄常亦有傅山居晋阳”,将他与当时江浙、中原一带名家相提并论,可见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在画史上,他虽远不及“四王吴恽”声名显赫,但在广东山水画坛上,却是独占鳌头的,正如《图绘宝鉴续篡》所评曰:“诗文笔墨,甲于岭南”。

深度是明清之际岭南释氏中长于山水画者,论者将他与高俨相提并论。他向以绘画知名,《图绘宝鉴续纂》称其画为“粤中首望”。他字孟容,原为佛山赖氏子,名镜。尝读书增城白水山,故号“白水山人”。明亡后遭乱逃禅增城万寿寺,法名“深度”。

深度生平事迹向不为人所知。他能诗、工书、善画,时人称为三绝。他的书法近似苏轼、文徵明风格,诗则“清削幽异”,著有《素庵诗钞》,可惜未见流传。

深度性淡雅,画如其人,其画山水,笔力道劲,气格苍凝,有中期“吴门四大家”首领沈周之风致,画名“一时声噪五羊”,以至于吴越之地有赴粤做官者,都纷纷向他求画,而他则一笺一不可轻给。

他的山水画,赋色用笔,冷隽直逼元人。有人曾谓岭南山水名家,在明末清初之际,士林以新会高俨为首,而方外则推深度。简又文认为明末清初之遗老中有三位出类拔萃且足与中原艺术并驾齐驱的画师,其中一位便是深度(另两位是高俨、张穆)。广州艺术博物院所藏《坐看白云图》,笔法近沈周,风格雄健老硬。广东省博物馆藏的款署“丙午四月雨意戏墨白水”的纸本设色《山水图》册页,气象苍浑,笔致坚实。画面虬棱参差,怪石嶙峋,给人道劲超逸之感,是为传世珍品(考“丙午四月”,为康熙五年,即公元1666年)。此外,汪兆镛《岭南画征略》载盛氏濠上草堂藏的山水长卷,用元人浅绛法,“极萧远之致”;另一巨幅,则“墨沈淋漓”,清新自然。香港何氏至乐楼也藏有他的山水画卷,款署“丁亥秋七月,罗浮深度画于竹里馆中”,“丁亥”为顺治四年(1647年)。其风格明洁简练,大类清初新安画派弘仁(1610-1664年)之作。清初岭南诗人陈恭尹曾有《为梁药亭题新得白水山人山水图歌》长诗咏其绘事,中有“石高气骄苔藓黑,疏林索莫生寒色。心魂密与空谷幽,耳目顿觉群峰逼”句,据此可知其山水画意境深邃,颇得时誉。

在高俨、深度之外,这一时期在山水画领域有突出成就者尚有李果吉和梁,但其生平资料却鲜为人知。

李果吉字吉六,号三洲,别署八十一峰散人,广东香山(今中山市)榄溪村人。关于他的资料,仅见于《香山县志》《岭南画征略》《广东文献》等籍,后来上海出版的《中国美术辞典》也有载,但内容大多雷同,极为简略,无从考证其生平。我们现在所能得到的信息,只知道当时人们皆困苦,李果吉独以画艺受知于尚藩府,金长史深相器重,以故“三城人士,馈金求画,门不停辙,资斧赖以丰饶”。目前尚能见到的李氏五件画作。所幸均署有年款。最早的为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所藏之设色《山水图》轴,自题“崇祯三年夏月临元人笔法”,最晚的是广东省博物馆所藏的《庄圃长椿图》,款署“己酉”年。虽然据此尚不能推其生卒年岁,但却可知其一生主要的艺术活动年代大致为明崇祯三年(1630年)至清康熙八年(1669年)间。

从文献记载可知,李果吉绘法得元代黄公望笔意,又仿明朝山水画家程胜的斧劈皴,尤其擅长米芾雨点皴,极溟蒙之致。《庄圃长椿图》是其代表作,该图曾刊载于《广东名画家选集》,是一幅典型的清初传统画派作品,绢本设色,纵167厘米,横49厘米,自题“庄圃长椿,己酉菊月香山李果吉

上一篇:千年雕母光彩依然 下一篇:红蓝相间耀瓷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