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游戏性探微

时间:2022-10-22 09:37:05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游戏性探微

[摘要]美国著名作家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20世纪经典的黑色幽默小说,同时也是有名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这部小说中到处充满着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游戏性和荒诞性,具体表现在其文本结构、叙述语言以及艺术构思等手法之中。分析把握这些别具意味的艺术手法对于研究这部黑色幽默小说以及其背后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游戏性;荒诞性

谈及黑色幽默小说,美国著名作家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总被作为经典而为人所津津乐道。自其在1961年出版以来,各种评论纷沓而至,评论视角也涉及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创作手法等诸多方面。而作为一部后现代文学作品,这部小说也带着后现代主义的诸多特色,游戏性即是其中十分突出的一点。本文拟就《第二十二条军规》所体现出来的游戏性做一番具体分析,以期深入研究这部黑色幽默小说并借以把握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游戏性这一普遍特征。

一、文本结构的游戏性

《第二十二条军规》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驻扎在一个虚构的小岛皮亚诺扎岛的一支美军飞行大队的故事。但在小说里,作家并不只是描写战争,更是借由战争这个荒谬而又混乱的舞台来表现一个倒置错位的现实社会,用游戏的态度来编排文本结构,因而在表现形式上就与传统小说的完整、缜密不同,给读者以混乱、无序的感觉,情节也缺乏连贯与逻辑性。具体而言,此种游戏性的文本结构在小说中有诸如以下的几种表现:

第一,小说中对情节的安排并不按照时空顺序进行材料组织,而是重复叙述,有些主要事件,先是用现时的事激起对过去时间的回忆,一开始只是轻描淡写的描述事件的发生,然后就是不停的重复这个事件,直到最后才引出一个事件的全部情况,因此同一件事往往具有多重含义…。好比书中第四十一章的斯诺登之死,作者在一开头只是淡淡地交代了斯诺登已死的事实,接着就对其进行了不停的回忆,重复当时的情景,但又都只是寥寥数笔便转向其他,而无一次清晰的说明。直到全书将要结束时才详细地展开斯诺登的死亡事件,而在这之前书中却已经经历过多次叙述了。这样的文本结构打破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想象的界限,将一件事情从各个方面进行了从模糊到清晰的表述,正是一种游戏性写作。

第二,作者在情节组织上不只是限于简单的以人论事,而是由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与事件,而被引出的人与事又可能会引出其他的人和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一,。如“哈弗迈耶”一章中,由尤索林引出奥尔,继而因介绍奥尔要与赫普尔作比较,便又带出了赫普尔的室友——涉及影剧院的亨格利,于是负责调遣剧团的佩克姆将军及其对手德里德尔将军等一系列相关人物便都上台来了,其间涉及了许多人和事,看起来好像裹脚布一样扯了一圈还有一圈,人物和事件也似散落在书中各处而不得集中,但通过这样游戏叙述的处理,却也将这些人物和事件有条理地组织了起来,不至于使情节失去控制而涣散,表现出一定的层次。

第三,在一些主要情节上,作者还使用了发散式的写法。事情由此及彼,一步步地扩大范围但又不离最初的那些人和事,而是用一个中心事件来牵扯出许多的人物和事件,书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华盛顿·欧文”事件:只是由于约塞尔在住院期间的一次恶作剧,便引出了后续的刑事侦查部门事件、梅杰上校事件、牧师受审事件等,文本因发散而显得繁复,情节编排的游戏性更显突出。

二、叙述语言的游戏性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问世恰逢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靠拢、转型的时期,在语言运用方面,作者约瑟夫·海勒不可避免地进行了对后现代主义小说语言和叙述技巧的试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总是以一种语言游戏方式来行文、叙事,模糊了小说文本有可能产生的任何意义,同时,也让读者在对文本的把握、解释中获得不尽相同的阅读感受和体会,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表述难以捉摸,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书中主人公的名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尤索林”(Yossarian)与“亚述人”(Assyriall)的拼写和读音都非常相似,于是他声称自己是消失了的人种,不能参加危险行动,但怕死的尤索林所用的理由却恰恰就是一个已经死亡的民族,这样一来主人公是否怯懦或是怯懦到什么地步便有了一点可议之处;除此之外,小说中人物的对白也有很强的模糊性,例如在第10章的结尾,斯塔布斯医生评价尤索林:“那发了疯的,或许只有他一个人才是清醒的”,语义是否关涉了其他含义,我们不得而明。

第二,语言逻辑不明朗,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被打破。这具体体现在书中顺叙、倒叙、插叙等叙事手法的杂合运用以及小说章节间的外在联系等方面。因为作者采用的是一种类似戏剧“人像展览式”的方式,全书42章中有37章以人物称呼为标题,每一章又重点写一个人物,前后并没有显示出什么大的、逻辑性的联系,所以小说章节很难顺延而下,容易给读者造成了一种“从哪个章节开始阅读都可以,不用去担心情节的问题,毕竟这个小说不存在所谓传统意义上的情节”之感,虽然其问都以“尤索林”这个主要人物串联而起了,但整体的逻辑性却依旧暧昧而破碎,处理也比较随意。

第三,叙事具有变形、荒谬、夸张等特点。比如小说第一章里面在描述一个受伤的士兵时,说他全身素裹,双腿双臂都被吊了起来,肘内和腹下各有一个管子,液体从他上面的管子流入他的体内,然后从下面的管子排出到地板上的瓶子中,等地板上的瓶子满的时候,下面向体内输入的瓶子正好空了,护士就过来将两个瓶子调换,液体又重新流入士兵的体内。文中那一整段文字既不追求惟妙惟肖的人物塑造,也不强调生动自然的情节对白,只是用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将一件荒诞不经的事情以游戏似的文字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极尽乖张荒谬之能事。

三、艺术构思的游戏性

《第二十二条军规》作为黑色幽默小说的经典之作,具有典型的黑色幽默的风格,而这就表现在作家极具游戏性和荒诞性的艺术构思上,既然世界是荒诞的,那么真假、善恶、美丑都失去了正常的标准,作家把不正常的东西当做正常的东西来写,让不可思议的事情变得合情合理,而一切正常的事物就显得滑稽可笑,如此一来,荒诞的世界便充满了黑色幽默。这样的构思可以从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以及对情节的创造看得出来。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塑造了一群喧哗可笑又让人心生悲悯的人物。主人公尤索林是一个典型的反英雄形象,身兼批判现实的积极因素和取消斗争的消极因素,属于那种被大人物任意摆布的小人物。他觉得无论敌人还是自己人都想害他,觉得上级的命令同敌人的射击一样都是企图谋害他的阴谋的组成部分,甚至怀疑吃了食堂的饭菜也会中毒。他感到整个世界都疯了,但大家却断定他是个疯子,于此他生活的最高准则就是活下去。而另一个“小人物”米洛虽然是名伙食管理员,却丧尽天良的在战争中大发横财。他投机倒把,低价买入食品,高价卖给食堂;买棉花亏本后,他竟给飞行员吃“巧克力棉花糖”,巧克力裹着真正的棉花;并且为了赚钱,他还私自取出伤员救护包中止痛的吗啡:承包“军事战斗工程”:先与美军鉴定轰炸德军设施的合同,提取6%的轰炸费,转过来又与德军鉴定保护设施的合同,同样收取6%的防务费,还申明,每失落一架美军飞机,要另加一千美元的回扣……总之,小说里刻画的很多人物都有着令人难以理解的恐慌和对现实的无赖,人物性格的荒诞正体现着小说那带着游戏性的艺术构思。

综上所述,《第二十二条军规》通过错综重复、连结而又发散的文本结构,表意暧昧、逻辑不明的叙述语言以及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艺术构思等三个方面体现出了其作为后现代主义黑色幽默小说所特有的游戏性特点,也使这部小说具备了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者简介:郑桂林(1984-),男,汉族,广东广州人,韶关学院,文学学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学。

上一篇:运用数学习题变异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下一篇:《简·爱》中译本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