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爽”吗? 我很“郁闷”!

时间:2022-10-22 09:36:17

写下这样的题目,并不是笔者的新创,它只不过是盛传于当下年轻人中间的一句流行语。开口就是“爽”或“不爽”,见面就讲“郁闷”,这在前两年还仅是高校学生们常挂嘴边的口头禅,如今已经扩散到社会上的年轻群体中。这一高频词的出现,其所代表的“符号特征”值得关注。

一个“爽”字,已经远非辞典所赋予的痛快、率直之意所能解读和比拟的了。尽管桃花源记中描写的那些情景、尽管我们期盼的人与人之间能够畅所欲言的语境,依然是一种爽朗的境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爽”的意境千奇百怪:譬如,备战数月甚至多年的中考、高考、考研、考博甚至于CPA资格考试终于盼来了好消息,那个苦战之后的收获、成功之后的兴奋无疑就是一个好“爽”;譬如,几个月来一直为一个会计处理、纳税难题所折磨,忽然间“峰回路转”了,那迷惑多日之后的清晰、折磨数月换来的解放更是一个特“爽”;甚至于,昨天还是开冷气、吹电扇的盛夏,夜雨过后的今天,就翻箱倒柜地找长袖衣服;或者暖冬的一个早上,开门意外地发现窗外是白茫茫的雪景,那种情绪激动、那种赏心悦目,自然也能使心情一下子“爽”了许多许多。应该说,年轻人对“爽”情有独钟,因为有了“爽”,青春才更为绚丽多彩,而不“爽”的日子里,年轻人就像搁浅的鱼,没有活力与动力。

与“爽”相反,“郁闷”的飞扬则带来了忧愁、愁闷和忧郁,这种“郁闷”是一种传染病,值得分析与反思。学生郁闷,多与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所产生的压力与选择困惑紧密相关:花钱上学甚至是贷款读书,将来能不能找个好职业挣钱,常是牵肠挂肚的事;上学以后是考研升造、还是出国留学或者就业赚钱,也需要思前想后;如果去就业,是考公务员、去国企还是外企、私企,也要反复琢磨;如果考研吧,研究生几年又要花几万元,况且出来就业形势又会怎么样,增量投入能不能换来增量回报啊?照样要费心思索。在校生这样,一些走向社会的年轻人也大喊郁闷:大学每月500元生活费却过得十分开心,工作了每个月挣着数千元却郁闷之极,感情问题、工作压力、住房烦恼,恨不得再回到大学,和同学们一起吃饭、上学、游戏、踢球、聊天……

面对郁闷,如果是用自甘平庸、自甘堕落的心态去积攒心结,那么郁闷会使你的思维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思绪不能归整,如同孑然一身行走于无边无际的沙漠,没有方向地乱撞,最终可能会招致自我毁灭。同样是郁闷,如果你能存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必把郁闷所带来的烦恼看得过重,或者是辩证地把它看成一种磨练、一种比较、一个偶合、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甚至于一种对自己品格、素养、才能、意志的检查和考验,那么,郁闷则不会拥有多大的杀伤力。

尽管人人都可能“郁闷”,甚至于夸张地说,“郁闷”是每个人在漫长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能够克服过分的天真与理想主义,克服软弱的浪漫与偏激主义,摒弃自我陶醉的“良好感觉”,勇敢地去面对现实,把“郁闷”当作脸上的灰尘、衣上的尘垢,随时洗拂,常保洁净,这不就是一种智慧和快乐吗?

“‘郁闷’不是病,但闷起来真要命”。专家研究认为,“郁闷”不单是一种情绪和感受,经常的深度郁闷容易诱发心理疾病,需要直接求助心理咨询或通过倾诉来舒缓情绪,而不应该选择孤独与宁静。我想,“郁闷”并不是什么不治之症,自我调整心态能够清除淤积的“郁闷”,只要你有心脱离“郁闷”,就不至于郁郁寡欢。鲁迅先生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就是让我们不再过度地、放纵地娱乐化,情绪化,而应积极向上、放眼阳光、直面挑战,我们应时常醒悟着“使命在肩”。让我们共同诠释“为梦想创造可能”的境界,超越自我,打造自己的精神航母,去重塑精神志向,这样,我们将会发现一个灿烂的新天地。

谁都期待时常能够与“爽”握手,谁也不愿意经常纠缠于“郁闷”的旋涡之中,既然“郁闷”是一种情绪,就让我们用精神力量去化解它吧,积极应对,主动沟通。还是刘翔那句话:“要爽由自己!”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对审计实践教学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位模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