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小树枝,大树枝

时间:2022-10-22 07:50:49

第2课 小树枝,大树枝

深秋时节,园丁会为树木最后一次剪枝,那是在给树做整形,为了开春后整个树冠看起来整齐。这些掉落在地上的大大小小的树枝就成为了我们这节课的主要来源。

创想园 这是由鸟老师和《父母必读》杂志共同耕耘的一片园地,是努力成为一片滋养想象力的园地。在这里,带着孩子从生活和大自然中汲取养分,用童心作调味品,烹调出一份份滋味独特的创想大餐。

鸟老师 姓名向华,网名“鸟英雄”。有些小朋友第一次见到鸟老师,就疑惑地问:“你的翅膀在哪里?”是啊是啊,我的翅膀在哪里?鸟老师不止一次地向小朋友解释自己是一只不会飞的鸟,像企鹅或者鸵鸟那样,而且为了和小朋友们一样,把本来就不怎么灵光的翅膀换成胳膊了。鸟老师原本是一个写动画剧绘本故事的人,偶然的机缘在创想园里和孩子面对面地一起玩起来。

课前热身

与玉兰枝一次偶然的邂逅

一位朋友家里种了几株玉兰,秋天剪下许多玉兰枝,送给我。她说玉兰在诗经时代就有种植,是一种芳木,折断一根枝条,闻一闻断面,有幽然如兰的香味。朋友剪下的枝弃之可惜,建议我烧烤用。这一大捆玉兰枝条放在教室的角落很多天,竟不知做什么用途。烧烤?我可不想,直觉可以做一堂课。有一天拿着一根树枝左右端详时,忽然发现它很像鹿的一部分,就选取适当的几根拼接在一起。接着就出现了鹿头、鹿角、鹿身、鹿腿……一堂树枝课就这样诞生了,当我手拿一根树枝倒过来问小朋友们:“看看,像什么?”他们很快就会喊出:“鹿!”“马!”“恐龙!”

最初衷的设想

树枝做动物其实是一种象形,孩子凭感觉判断事物,把局部的相似放大成整体;而大人凭借经验来判断,认知有脉络遵循,容易陷入框框中。孩子的感觉和人类文明蒙昧阶段非常相似,想必上古先民取一石一木在手,略加刻画,就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批艺术品。在汉苗的树枝课上,鸟老师希望孩子们能够与古人和自然接驳,从玉兰枝带来的“芳木”概念,从树枝不规则的形态,都可以将话题延展到文化与自然的概念上来。

上课啦!

男孩、女孩对树枝的不同兴趣

给孩子上课很有意思,大人可以有所设计,但进程往往像漫水一样,不知流向哪里。比如,和女孩子们沟通还比较顺畅,她们想要用树枝做小鹿,做小鸟,兴味盎然。而几个男孩一看到教室里堆满树枝就high起来了,举着树棍当武器,长枪短枪,“乒乒、乓乓”,打起仗来。

这种时候,老师要有一个“管还是不管”的判断。在确定无危险之后,可以先选择不管。男孩子的活力需要释放,把一根树枝想象成枪炮和想象成动物并无本质的区别,所以我们大人要尊重孩子的想象力。不过老师可以做一些引导,建议他们将树枝改造,枪有枪样,剑有剑样。“一根光秃秃的树枝可没有技术含量啊!”于是在帮助女孩子们如何将树枝连起来做鹿角、鹿腿时,老师也可以教男孩们怎样做像模像样的冷兵器。像锯木头、做护手、缠手柄等,创作的成就感逐渐替代简单的打打闹闹所能获得的满足。

鸟老师这么做

等男孩们满足了英雄梦之后,还是要把他们拉回到自然之美的创作中。这个时候沟通是很顺畅的,男孩们玩腻了枪,很快参与到树枝动物的创作中,让鸟老师再一次感慨:堵不如疏。大人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兴趣点,那是想象力的原动力。我们大人有太多想“带入”到教育中的理念,但不要忘了,了解孩子“有”什么,“要”什么之后,才是“给”什么的问题。

小难点

1如何把做四肢用的树枝连接到躯干上去。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用橡皮泥粘连,再用涂了乳胶的小报纸片将橡皮泥全部包裹住。报纸会随着乳胶干后变成坚硬的壳体,人工连接上的树枝就和天然长上的一样,不会晃动了。

2让孩子来领导爸爸妈妈。对三四岁的小孩子,上面的操作还是有点难度,所以家长也可以一起来参加,帮助孩子搭一搭,粘一粘。树枝课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都是很好的亲子游戏。不过在有大人和孩子一起工作的时候,大人对孩子的影响一定不要过度,要始终让孩子的想象力保持主导。一般来说,大人的想法往往更文艺,更规矩一点,孩子的想法往往更野气。

一段对话

妈妈说:“要4条腿好不好?现在怎么5条腿了!”

孩子回答说:“小鹿一跑起来,腿数不清了。”

鸟老师点评

孩子的回答其实很有逻辑。认知是严谨的,而动物有几条腿的问题,小朋友早就知道,所以3条腿或5条腿不属于认知范畴。他们愿意顺应树枝原始的形态,一眼看出其合理的一面,这和认知并不矛盾。树枝创作本来就是写意的嘛,就让孩子们用最天然的树枝来创想吧!

课堂上,如果老师说:我们今天做什么。那只是一个提示,并不是要求。做枪做剑是一个例子,有的小朋友不做动物做植物,都没问题。还有的女孩子在一根形态很好看的树枝上装饰了橡皮泥和彩纸做的花,变成一株小花树。老师需要跑前跑后地看看如何帮孩子们实现他们的想法,就足够了。

分享创作:树枝上的树枝

弄了半天终于明白,这个小男孩是要用很多小树枝,左一根右一根地接在一根光树枝上,做成一根有很多分杈的大树枝。经过几次确认:小男孩是想做树枝而不是一棵大树,这可真有意思。

我们大人口口声声地说要尊重孩子的想象,如果孩子把一根小树枝想象成大树枝,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赞叹呢?孩子的性格个个不同,这位理性的男孩只想做一根地道的树枝,那就不要让大人的所谓逻辑影响他。做树枝的过程很漫长,大枝上接小枝,每根都要连接,很有技术含量,最后做完和一根普通树枝并没有太大区别,而小男孩既高兴又有成就感。我们向每个人介绍说:“看!这是我们自己做的树枝,厉害吧!”

下课了

感谢大自然

我们的树枝课就是这样,接受自然的赐予,顺应儿童的天性,随时准备应对变化,同时能够收获惊喜。看着孩子们做出的千变万化的树枝艺术品,我和孩子心里最感谢大自然。我们可以创造出一百个树枝作品,树枝树叶是自然的恩物,我和孩子们一起感受自然之美。大人们也跟着一起感受了一番,经常听到某位家长感叹:“哎呀,真没想到树枝还能这么玩!”我愿意把他(她)的话翻译成:“真没想到自然这么美!”是的,孩子的创造让大人也发现了许多美好,包括平常被忽视的“枯枝败叶”。一个小创意能够启发很多人,我很高兴地发现树枝课是一堂如此有感染力的课。感谢孩子,感谢秋天!

上一篇:幼儿园里的“告状精” 下一篇:玩转空气和火的游戏带孩子踏上科学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