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父母,爱孩子还是爱自己?

时间:2022-10-22 06:16:32

直升机父母,爱孩子还是爱自己?

如今有这样一类家长,时时刻刻罩在孩子头顶,监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想让孩子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中,他们被形象地称为“直升机父母”。本期策划透视这类父母的行为,分析深层次成因,探讨爱孩子的正确方式,帮助直升机父母收起不停转动的“螺旋桨”,把承担责任、体验失败的机会还给孩子。

社会现象扫描:

安装视频监控的“透明幼儿园”

网友cjmvwy在西祠上发了个标题比正文还长的帖子――《如果幼儿园能装视频,这样就能看见宝宝在幼儿园的表现,监督老师的责任心了。强烈呼吁!》,引发了年轻父母的热议。

南京的一些幼儿园已经安装了摄像头,并且向家长提供实时查看服务,位于下关区的天妃宫幼儿园就是南京最早的一家。天妃宫幼儿园在每个教室、午休房以及活动室都安装了摄像头,共有40多个。“建园之前,就有家长提出过这种希望,于是,我们从2005年建园开始招生就已经给每间教室配齐了摄像头,主要是想让家长放心,效果也挺好的。”天妃宫幼儿园负责人介绍。(《扬子晚报》2011年10月8日)

4岁的果果(化名)在武汉市东乔幼儿园上小班,每天爷爷8点把她送到幼儿园后,奶奶就会打开电脑,登录幼儿园网站,凭借园方提供的密码,在家收看果果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情况。

“他们每天就像收看热门电视剧一样,看果果在幼儿园的一举一动。”果果的老师说,“有时候,他们看到果果有一点不对劲,就会打电话来‘遥控’老师。”

园长黄蕙姝说:“很多家长就冲着网上视频直播,将孩子送来。”

据记者了解,目前武汉的一些中高端幼儿园悄然变身“透明幼儿园”。在武昌静安路一家即将开业的幼儿园里,监控屏幕正在紧张测试;江岸区快乐天使幼儿园在教室装了扩音器,为家长提供“视听服务。”(《楚天都市报》2011年7月30日)

……

安装视频监控系统,让家长随时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情况,这种“透明幼儿园”在全国各大城市非常流行,成为幼儿园有“实力”或是“教学公开”的象征,甚至普及到一些中小学校。很多家长觉得:这样的设备就像自己有了千里眼,有利于了解老师的教学以及对孩子的态度,有利于家园、家校彼此的沟通。

把孩子当成“私产”的焦虑父母

因9岁的儿子有门课只考了70分,生气的刘某便开始殴打儿子。当晚,孩子出现身体不适,被刘某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华商报》2010年6月13日)

张建云、毋小平怀疑女儿甜甜偷拿家里的钱,但甜甜始终否认,张建云用电线绳、擀面杖等物,毋小平用皮带,先后对甜甜进行殴打,时间长达两小时左右。后来毋小平见女儿甜甜不对劲,速将女儿送往医院,但甜甜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对于打孩子的原因,邻居们的说法比较一致,“孩子爱偷拿家里的钱,她妈妈太想改掉孩子的坏毛病了,可是方法不对!”据邻居们讲,母亲对甜甜非常重视,“听说为了甜甜转学就花了5000元,但她从不跟孩子沟通,就是打”。而且,甜甜母亲要强、好面子,生活很朴素,“都是为孩子,有点恨铁不成钢。”(《华商报》2010年6月19日)

……

孩子由于自身不良行为,由于没有顺从父母的意愿,由于成绩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就被父母虐待、殴打致残致死的案件频现报端。这无疑是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私产”的观念在作祟,没有意识到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以至于孩子一旦偏离了父母为其规划的人生轨道,暴怒或伤心的父母就采用极端的方式对待孩子,以“爱”的名义摧残孩子。

真实案例追究:

老师的错,还是“第三只眼”的错?

刘老师 张家港市某幼儿园

幼儿园装监控了,家长们一片欢呼声:这下可好了,不用再跟老师煲电话粥,就能将孩子在园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事情真的是这样好吗?我可不这么认为。

孩子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弱,适当的批评和惩罚是必要的。我班上的冲冲小朋友,自我控制力很弱,管不住自己,爱去招惹别人。他的调皮捣蛋引起了不少家长的不满,他的父母也很无奈。在没装“第三只眼”之前,只要他做了离谱的事,老师就会适当惩罚,如:取消一两次他喜欢的活动,让他反思刚才的行为,帮助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避免短期内再犯。

可是自从有了“第三只眼”之后,不管冲冲做了什么离谱的事,由于担心会被家长误认为体罚孩子,老师不敢再管教他。可是,冲冲偏偏听不进老师和颜悦色、柔声细语的说理。因为在他看来,尽管我做了不好的事情,老师还是会抱着我轻轻地跟我说话,听不听都没有影响我玩我闹我闯祸……这导致冲冲越来越任性,已经无人能管束,很多家长给我提意见,我也无可奈何,只能不断和冲冲父母沟通。

作为一线幼儿教师,我不希望“第三只眼”存在,因为它影响了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常常会因此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有什么不妥,有时还要刻意做出一些令家长满意的举动,而这都偏离了教育的本真。

不知不觉加入“直升机父母”行列

黄秀玉 8岁男孩小光的母亲

儿子上小学前,我们就约定: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我不参与不干涉,他有充分的自由,自己支配时间,自我管理。

有一次,儿子的数学没考好,他怯生生地问我:“你会生气吗?你还会爱我吗?”我很惊讶。原来,儿子的同学美美一考不好,她的妈妈就会打她、骂她,会说不再爱她、不要她了,所以儿子担心我也会这样。其实,美美每天傍晚放学回家,都以最快的速度做完作业,然后练钢琴、练书法、背古诗和英语,机械地向妈妈汇报在学校的表现及功课完成情况,周末美美妈更是和任课老师“电来电去”。在妈妈的严格管教下,美美各方面的成绩都非常优异,参加市里的各种比赛,都能获得奖项,为学校和家长争了光,成了小名人。只是她和妈妈的关系却很生分。

期末复习时,儿子在学校老是出状况,我被请到学校,老师向我投诉儿子的种种“劣迹”,弄得我开始害怕见老师。我开始理解美美妈这样的家长为何如此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了。孩子考不好,家长就会被老师请到学校谈话,这是一种莫大的压力!而且,在面对别的家长时,也会显得底气不足,同时也害怕孩子因成绩不好不受老师喜欢,被同学讥笑。每每听到家长们在一起谈论孩子某题是如何解答的,某一段课文背得如何……我就会感到惭愧。因为,我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所以常常不知道儿子上到了哪一课。我感到自己似乎太放手了,不免有些自责起来。

此后,儿子放学回来,我也开始问他在学校的表现,去看他写作业的情况,指出他的错题。儿子不习惯我检查他的作业,我只好等他睡着了再偷偷去翻书包,看看他有什么题做错了,第二天早上再告诉他,常常惹得儿子很生气。

其实,我并不想时刻掌控孩子的一举一动,但升学的压力、成绩的起伏等等,让我再也无法履行当初的承诺,开始不知不觉地加入“直升机父母”的行列。

父母的心是难懂的,也是最容易懂的

张炎 南京市溧水县实验小学学生

不知道是不是父母太紧张我的原因,我总觉得他们时刻盯着我,想办法阻止我上网聊天、玩游戏等,虽然我也知道他们这是在关心我、保护我,但我还是没办法接受。小时候也许我会非常高兴,因为我觉得他们这么做是在乎我的。但现在不一样了,我在慢慢长大,不希望他们处处管着我,希望自己能有主见,希望他们不再把我当作小孩子。

更糟糕的是,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讨厌爸爸了,他的处处关心总让我心里疙疙瘩瘩的。比如,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在看电视,他明明就已经回房睡觉了,而且我把电视音量开得很小,但他还是放弃睡觉出来监督我,还趁我洗澡的时候,把电视关了。我知道他不想我看得太晚影响睡眠,但叛逆心还是让我又把电视打开了。虽然我知道这样会让爸爸伤心,但我还是一意孤行地去做了,事后也很后悔。我想,叛逆心理可真够害人的。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教养方式不得法,不仅仅表现在上文所列举的种种现象,也不仅仅出现在普通父母身上,遭网友调侃的“四大名爹”,不也像直升机般盘旋在孩子的上空?那么,直升机父母是缘何形成的?家长如何正确地审视自己及其教育方法,使家园、家校合作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呢?

《家教与成才》解读:

直升机父母事出有因

直升机父母对孩子的掌控欲,缘自于对孩子的未来有着精细的筹划与安排,对孩子学业上的成功无比重视。

成就动机和成就期待的单一性和社会性造成家长、孩子个体焦虑

表面来看,直升机父母的现象是传统“望子成龙”观念在独生子女时代的一种折射,体现的是父母在只有一个孩子的背景下,对孩子成就的期待和焦虑。然而,如果和西方社会作比较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期待孩子未来能有成就,是所有父母的普遍想法。但是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不同之处在于,西方父母对子女的成就期待是个人性的,包容性的,希望他成为与众不同的人,拥有自己的幸福生活。当然,西方社会作为一个多元社会,也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多元化的成功榜样。

在中国,“成龙”的标准是单一的,就是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这样的成功人士,在传统社会叫光宗耀祖,在当今社会叫扬眉吐气。而且这种成功不仅是单一的,同时也是社会性的,即中国人的成功首先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满足家人或者家庭的成就期待。这就意味着这种成功对于个体来说,在成功之前压力是巨大的,他肩负着家庭的期待,从而在获得成功之前,家长与孩子的焦虑感比西方社会中的个体要强得多。

对失败的不容忍甚至零容忍,是大多数中国父母对孩子主要的教育与培养理念

中国父母不仅对成功的看法相似,对孩子的培养手段也是相似的,如果说西方的成功是各人走各人的路,那么,中国社会则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目标已经定在那里,孩子不管适合不适合,有没有潜能,都被驱赶着朝那个目标去努力。对失败的不容忍甚至零容忍,对权威指令的服从,对考试能力的高度重视,就成为中国父母对孩子主要的教育与培养理念。

在这样的理念下,孩子的成功标准就被自然地简化为考试能力,学习及考试成绩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至于其他潜能和人格的发展,就自然被迫放到了第二三位。因而,家长必须对孩子进行全方面的监控,消除任何可能对孩子通往成功道路造成偏差的因素。但是,孩子不可能24小时待在家长身边,因此直升机式的家长不仅经常跑学校、向老师了解孩子情况,还对“透明幼儿园”这类现代化监控方式更加推崇。

家长的高期待引发自身和孩子的高度焦虑,甚至导致失控

我们每个人的自我评价,很大程度上都建立在和他人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和他人的比较,我们形成了自我评价,自我肯定,自尊或者自卑等等,中西方社会都是这样。但是中国人的比较不仅仅是个体性的自己和别人比,同时也是家庭性的,会用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如配偶)和别人比;更是代际性的,会通过孩子的学习成绩乃至将来的事业成就比较,来获得对自我的重新评价。

因为子女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成功,也是家庭的成功。因而,社会地位较低的家长,出于改变自身自我评价的需要,往往对于孩子的成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精力;而社会地位较高的家长同样也面临着类似自我评价的问题,即他们力图维护住既得的家庭地位,所谓“继承”。

高期待使得家长试图全面介入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来。这种直升机式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看似是全方位的,其实都是单一的:孩子学习的一举一动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而孩子的个性发展、生理变化引发的心理变化、情商发展等,都予以相对的忽视。

由于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高期待引发的高度焦虑状态,使得孩子在学习能力不能被持续证明时,比如考试没考好,被老师(学习能力的证明人和权威)批评时,家长就会处于情绪失控状态,从而出现过激行为。案例中失手打死自己孩子的家长,内心悲痛欲绝。从表象来看,考试成绩不好和偷拿钱财的行为意味着对孩子能力的否定,意味着孩子在走向成功的竞赛中的落后,是造成家长行为过激的原因。然而,从深层次来看,这种全社会将学习成绩视为成功与否的标准,将学习能力的高低,视为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主要内容,才是给孩子和家长带来巨大压力和焦虑感的真正原因。

《家教与成才》建议:

让成功的目标多元化,让孩子拥有多样选择

要想让悲剧不再上演,必须改变目前中国社会延续下来的对成功目标的单一设定。让成功目标变得多元起来,才能够让孩子拥有适合个体发展的多样选择。

首先,家长们要改变认知,不要再将孩子的成功与否与自身联系起来。

孩子的未来是孩子的,孩子的成功是他自己的,不是评价父母成功的标准。要尊重孩子,孩子不是家庭竞赛的工具,不是自己用来和别人比较获得面子的工具,孩子有他自己的道路,子女的人生不是父母的延续,只有彻底放弃对自我评价的中国式认知,家长才能心平气和地去面对孩子的成长。

其次,家长应放弃“替孩子着想”的包办式监控思维。

每个孩子的未来都是个体性的,多样性的,从而是不确定的。适合别人孩子的成功道路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而家庭教育的困难和魅力在于,孩子的个性也是一个发展的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过程,需要家长去不断地予以尝试、挖掘和培养。因而重要的不是对孩子未来进行想当然的精细规划,而是当下孩子潜能的全方面发展。直升机式父母的悲哀之处在于他们提前为孩子规定了未来,却不考虑孩子的个体性发展。多一些引导,少一些监控和规划;多一些对发展过程的关心,少一些对成功与否的关注,这样才能给自己的孩子找到属于他的人生道路,属于他自己的精彩与成功。

第三,家长多审视自己对孩子的爱和投入,是爱孩子还是爱自己?

每一个不想成为直升机式家长的父母,每天面对孩子时,都要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对孩子的爱和投入,到底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我是爱孩子还是爱自己的面子和成功?如果爱孩子,就和他一起找到属于他的成功和人生道路;如果爱孩子,就尊重他,在生活中去感受他的个性和潜能的生长;如果爱孩子,就让他进行多方面的拓展和尝试,直到他找到最适合的人生发展方向。爱孩子,就是要让他成为一个有独立选择能力的个体,而不是通过孩子的成功来获得自己的满足,这只能是一种变相的爱自己。

上一篇:3块“糖”,甜进了心底 下一篇:“吊环王子”的镇宅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