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背后3亿元科研仪器

时间:2022-10-22 06:04:06

开放的背后3亿元科研仪器

“这4年,是我们公司在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建设的背景下,真正采取市场化运作,把北京科技大学3亿多元的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企业客户快速增长的一个阶段。”日前,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亚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走进公司稍显拥挤和简陋的办公室,墙壁上的一幅书法“贵在用心”格外醒目,刘亚东笑着解释:“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凡事贵在用心,这正是我们这个年轻团队的精神和态度。”说着,他自信地向记者介绍了他带领的这个工作团队,全部的80后,全部的研究生学历,每个都充满了阳光和朝气。只有32岁的刘亚东,大学和研究生学习都是在北京科技大学完成的,毕业后就入职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学材料专业出身的刘亚东,很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他和他的这个年轻团队经历了大学实验室从大门紧闭到半信半疑,再到全面敞开的全过程。

一盘散沙

“当时的情况是仪器设备隶属于不同的学院、不同的课题组,冶金的设备放在冶金学院,材料的设备放在材料学院,条块分割。如果企业想做检测,首先是不知道找哪个学院,特别是企业拿来的材料或产品往往需要若干项分析检测,比如力学性能、化学性能、组织结构、物理性能等,这些项目又分在若干个学院,每个学院又有若干实验室,对校园之外的企业来讲,要想迅速找到相关实验室并顺利完成一系列检测服务,简直无法想象!”谈起2005年以前北京科技大学的科研仪器设备对外服务情况,刘亚东记忆犹新。

刘亚东告诉记者,当时北京科技大学的仪器设备虽然有对外服务,但服务的量很小,而且往往是其他兄弟院校知道这里有这个设备,才过来使用的,根本没有商业化的概念。以2005年为例,北京科技大学已经有价值几个亿的仪器设备,一年的对外测试收入只有三四十万元,“一年下来,连这些仪器设备的维修费用都不够”。

“虽然我们有几个亿的仪器设备,但在北京来说,我们只是个‘小户’。”刘亚东说。据了解,北京地区分布着大量科学仪器装备和各种实验室,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科技资源总价值占全国的40%,仪器设备总量占全国总量的1/4。北京虽然拥有如此丰富的科技资源,高校院所也比较集中,但长期以来,这些科技资源存在封闭、分散、闲置甚至使用不合理的现象,缺乏有效整合和利用。

一边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为买不起仪器设备而苦恼,一边是科研院所动辄价值成百上千万的进口仪器为“养在深闺人不识”而惆怅,如何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供需矛盾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政府引导

“我们当时成立北京科技大学分析检验服务平台并不是为了完成一个单纯的课题,把它放到学校某个处室或课题组来做,我们是真的想探索一条创新机制体制的管理方式,这就需要一个团队来管理,建设一套能有效运行的机制。”2006年,刘亚东参加工作时,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刚刚成立。而这家公司是在北京市科委大力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的背景下诞生的。

当时,北京市科委根据北京地区材料测试资源的分布和行业发展现状,选择了3个机制创新试点单位,其中,北京科技大学作为首都高校第三方商业化实验室机制创新试点,成立了北京科技大学分析检验服务平台。北京科技大学意识到这将是一次重大科技创新,于是大胆地为平台确立了“政府引导、依托学校、市场运作、企业运行”的发展思路。此举在北京地区众多高校中,率先将公司化运作机制引入到实验、检测业务中,依托北京科大科技园,成立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全面托管北京科技大学的实验检测资源,面向社会全面开放,支撑企业的技术创新。

艰难撬动

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成立之初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观念上的不一致。面对新的管理模式,校方和老师们还存在诸多疑虑:公司化运作与教学科研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国有资产在经营中该如何管理?实验室自身的利益是否会受到损害……“我们要一遍遍地解释,我们不仅可以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而且可以帮助实验室开展更多的对外服务,经过努力,我们得到了学校的授权。当时学校的层面上支持我们,但是落实到基层的负责实验室的老师们那里,是很难被认可和接受的,学院和实验室管理处之外怎么又多出你们这个“婆婆”,最初和老师们接触时,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甚至被误解是从校园外溜进来的骗子。”谈到当初开展工作时遇到的各种困难,刘亚东显得很无奈。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了两年多。

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在与学校各方进行充分沟通、协调后,北京科技大学先后了《北京科技大学分析检验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和《北京科技大学分析检验服务平台管理细则》,规范了公司和实验室的责、权、利,并把实验室的测试服务工作量作为实验室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从考核机制方面为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原来让一些实验室的老师做实验,实验周期很难保证,即便做了,也是给你个结果就行了,而实验原始数据、中间过程并不记录,检测环节不规范的地方多了,有时遇到企业催要报告甚至质量投诉,作为中介的我们就要受夹板气。现在好了,我们不仅照顾到了各方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依据国际准则,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检测流程规范化了,检测方法标准化了,老师们都能积极配合我们按时地、高质量地完成实验,包括实验时的日期、温度、原始数据等信息都详细在册,即便出了问题,只要一查档案,就能非常清楚地知道问题出在了哪个环节。”

与此同时,学校为了促进平台的发展,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将原来分散在多处的实验室集中到主楼和材料测试楼等几个主要楼宇,实现了检测场地的相对集中管理;将原来分散在教师、课题组手中的通用仪器设备集中到各学院实验中心统一管理,实现了仪器设备管理权的相对集中;将原来隶属于各教师梯队的实验人员划归学院实验中心管理,设立明确的实验技术岗位,实现了仪器设备的专人专管,形成了一支200多人的专业实验队伍,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刘亚东说:“现在企业来做检测,说明产品有什么问题,公司会告诉企业需要做哪几项检测,把检测的周期、费用说清楚,给企业出一个检测方案,企业就可以回去等着了。”

两个认证

“公司从成立到2007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这期间一直是市科委在推动着我们发展。2008年,我们取得的两个认证是公司的转折点。目前,在国内高校的检测机构中,同时取得这两个认证的屈指可数。”刘亚东指着墙上的两份证书文件非常自信地说。说到实验室的资质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张波很兴奋,他一直负责这方面工作。这两个认证是指通过了中国认证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CMA)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CNAS)。谈到这两个认证的作用时,张波说:“北京科技大学在全国金属材料检测领域是有名的,检测数据准确,别人认可你的学术权威性,但在商品社会、法制社会,你的数据不具有法律效力。有了这两个认证资格,我们出具的检测报告就会在法律仲裁、对外贸易、第三方检测等方面具有法律效力。”

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在申请CMA认证时,刘亚东讲了一个小插曲。由于公司是在海淀注册的北京市级单位,但公司的上级单位是北京科技大学,属于教育部直管,申报CMA资质认定分部级和地方级。“我们准备了非常充分的材料到北京市质监局去办理手续,但北京市质监局不受理,说你们的设备等资源都是教育部所属单位的资产,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资产可以委托一家公司来经营的;于是又把材料报到教育部,教育部也说不对,你一家公司跑到教育部高校评审组来申请CMA,还是头一回遇到,一般都是某某大学测试中心、实验室来申请的。最后又费了好多周折,才从教育部批下来。”

这两个认证的威力很快就显现出来。当时,英国Tharsus公司想从素有“中国丝网之乡”美誉的河北安平县进口金属丝网,但是不能保证进口的材料都合格。因此,他们想在中国境内找一家检测机构。当他们的负责人考察了北京科技大学分析检验服务平台后,对这里的设备条件、技术能力、管理水平赞赏不已。随后即与分析检验中心签订了测试服务协议。分析检验中心成为该公司在国内的检测机构,检测其从国内采购的金属制品。“那是我们第一次挣英镑呀。”张波不无风趣地说。

经过几年的资质建设,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和资质认定二合一监督、扩项评审,认证认可项目由2008年的2个领域22个检测项目扩展到2012年的15个领域260个检测项目。这项工作对内提高了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对外提高了实验室的学术性、权威性,得到了各方的广泛认可。

飞速发展

“刚开始,我们服务的对象都是高校院所,企业的很少。自2009年以来,企业的客户快速增长,估计2012年企业所占比例可能要超过50%。年收入在四五百万元。”谈到近4年来的变化,刘亚东兴奋地告诉记者,“在这4年,我对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最大的感受是,更强调科技资源的梳理整合和高质量的深度研发服务,强调资源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政府在积极引导高校和大院大所科技服务的市场化,这些对我们的帮助很大。”

目前,北汽、航天集团、北京英纳超导、中国南车股份、安泰科技和神雾集团等企业都成为了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的客户。

在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长长的客户名单中,记者看到一家山东省的公司――莱芜市新艺粉末冶金制品有限公司。张波介绍,这是一家专门从事粉末冶金研发、生产与销售的新材料企业。这家公司采用粉末冶金技术研制开发出一种高性能粉末冶金斜齿轮,为了确定该斜齿轮的性能水平,该公司找到了有着长期合作关系的北京科技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委托基地帮助其测定该产品的性能指标。分析检验中心组织力学、金相、电镜测试专家进行针对性试验,“通过我们提供的试验数据,该公司分析发现该款产品各项性能均优于目前市场上常用的产品指标,为其申报重点新产品提供了支持和依据。”

近年来,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越来越多。北京金峰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是个典型代表。该公司是以开发、生产储氢电池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初期,没有能力投入巨大的资本来建立完善的研发体系,无力承担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所需要大量昂贵的科学仪器的使用成本。由于缺乏检测手段和技术分析人才,在用于镍氢电池负极的AB5型稀土储氢材料的研发上曾受到严重困扰,造成企业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金峰航公司与北科大分析检验中心的合作,扭转了这种局面。北科大根据金峰航的测试需求,为其制定了包括材料合金的制备工艺、性能指标体系的建立、分析检验仪器的选择等详细方案。在获得检测数据之后,北科大的专家还和金峰航的研发人员一起对数据进行分析,查找问题,成功地解决了上述难题,使得AB5型材料顺利投产,金峰航跃居成为我国储氢电池材料领域产值超过亿元的优秀企业。目前,金峰航的新产品研发,包括技术人员的培训在内都有相当一部分工作是在北科大完成的。他们对这种校企合作的评价是:“我们借助北科大的科技资源,大大降低了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成本”。

伴随着企业客户的增加,刘亚东却感到:“我们现在处在了一个平台期,如果失去政府的资助,平台能否活下来,走下去,不断壮大呢?新的业务增长点在哪儿呢?”显然,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已经是市场化运营,并取得成功。刘亚东考虑更多的是未来的发展。

二次创业

经过前期的积累与探索,公司的年轻团队看到了北京科技大学的科研资源是一座远没有开发的富矿。“我们内部叫‘二次创业’,接下来我们的重点工作是挖掘北京科技大学的科技专家和科技成果资源。”

刘亚东介绍,北京科技大学有丰富的材料专家资源,首先是希望能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技术延伸服务,在检测前为客户制定更加完善的技术方案,在检测后为客户提供更多的研究分析和技术咨询,努力探索基于测试的技术转移服务模式;其次,开展深度的研发服务,成立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会成员虽不是多么知名的专家,但都是科研一线的专家,如果企业有需求,需要专家现场去看,北科大的专家能做到招之即来,来则能战,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另外,“我们想做一些高端培训,我们有一批高端的退休专家教授,我们也有充足的场地和设备,做培训的条件很有优势。”

北京科技大学每年都要编制《北京科技大学科研成果汇编》,涉及新材料、能源、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这些成果除了采用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合作融资、合作开发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外,刘亚东说:“我们在考虑,一些技术成果能不能转化成仪器装备,能否转化成一些工程的检测手段,现在校领导非常关注和支持我们这件事。”谈到未来的发展,刘亚东信心满怀:“我想用不了三五年,我们开发的仪器装备就会陆续走向市场,这方面的业务规模将会大大超过我们的检测服务收入。”

上一篇:现代住宅园林绿化的养护与管理 下一篇:学程导航,自主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