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市2009—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结果

时间:2022-10-22 05:28:17

启东市2009—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结果

疫苗接种是预防控制相应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最简便的公共卫生预防措施。但任何一种疫苗都不是绝对安全的,实施免疫规划在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同时,疫苗的安全性也受到了公众和媒体更多的关注。预防接种不良反应(AEFI)是指预防接种后发生的可能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健康损害[1]。做好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和评估,对分析疫苗安全性,确保预防接种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为了解我市AEFI的发生情况,避免和减少今后AEFI的发生,现对我市2009—2011年AEFI个案监测数据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有个案来源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

1.2 报告范围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无菌性脓肿、热性惊厥、过敏反应等可能的异常反应,或局部、全身性化脓感染等接种事故,或晕厥、癔症等心因性反应,或任何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或较重的一般反应如发热>38.5℃或红肿浸润≥2.6cm等,必须在24 h内作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至县疾控中心,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2]。

1.3 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采用Stata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09—2011年全市累计报告AEFI 个案279例,其中2009年92例, 2010年91例, 2011年96例。

2.2 AEFI的年龄分布

279例AEFI中,<1岁组122例,占总报告例数的43.73%,其中≤2月龄4例(占<1岁组的3.28%),3~5月龄26例(占21.31%),6~8月龄49例(占40.16%),9~12月龄43例(占35.25%),1岁~组59例(21.15%),2~6岁组80例(28.67%),≥7岁组18例(6.45%)。

2.3 疫苗接种与AEFI发生的时间间隔

279例AEFI中,接种疫苗后48 h内发生AEFI的268例,占96.06%,2~3 d发生的6例,占2.15%,4~7 d发生的4例,占1.43%,≥15 d发生的1例,占0.36%。

2.4 发生AEFI的疫苗分布

AEFI发生率以7价肺炎疫苗最高,其次为23价肺炎疫苗和麻风二联疫苗,居第四位的是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且其报告例数最多(80例,占总例数的28.67%),大多数疫苗的AEFI发生率均低于6/万剂(表1)。

2.5 AEFI的反应分类及临床损害

279例AEFI中,一般反应235例,占报告总数的84.23%,其中发热171例(占总数的61.29%),局部红肿浸润56例(20.07%),恶心呕吐乏力7例,一过性皮疹1例。异常反应39例,占13.98%,其中过敏性皮疹36例(12.90%),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无菌性脓肿1例,淋巴结炎1例。偶合症1例,占0.36%。心因性反应4例,占1.43%,其中晕厥3例,癔症1例。

3 讨论

监测结果显示,发生AEFI的以<1岁组和2~6岁组的儿童为主,分别占43.73%和28.67%,提示不同年龄段发生AEFI的比例与该年龄段儿童接种疫苗剂次相关。

279例AEFI中,一般反应占84.23%,以发热、局部浸润红肿等症状为主,其中发热反应占总例数的61.29%。异常反应仅占13.98%,且以过敏性皮疹为主,故总体显示预防接种是安全的。

本文结果显示,不同疫苗AEFI的发生率不同,其中7价肺炎疫苗和23价肺炎疫苗的AEFI发生率较高,这与顾红[3]的报道一致。原因可能是这两种疫苗是近几年新开展接种的疫苗,接种剂次相对较少,并且其价格较高,导致儿童家长更加关注其安全性。2011年才开始使用的麻风二联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和白破疫苗的AEFI发生率均超过10/万剂,虽然自2008年5月国家实行扩大免疫将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全细胞百白破疫苗,在减少AEFI的发生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为尽可能减少发生AEFI的可能性,建议生物制品生产单位继续加大对疫苗生产技术的更新。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疫苗种类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接种疫苗后出现的反应会更加重视。建立预防接种反应报告系统,对了解所使用疫苗的安全性,确定疫苗及其组分与预防接种反应间的关系,各种疫苗预防接种反应的发生率及相关的调查、鉴定和处理,都具有积极的意义[4]。我市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已运行多年,但目前的监测以被动监测为主,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主动监测能有效提高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的敏感性,克服常规监测的缺陷,为客观评价疫苗的安全性提供可靠的监测数据。今后应加强主动监测,开展主动搜索,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群众的直报意识,加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报告意识,加强接种门诊AEFI相关知识的宣传。同时加强接种前问诊和告知,规范操作流程和安全接种,严格掌握疫苗接种禁忌,实行接种后留观制度,最大限度降低AEFI的发生率。

4 参考文献

[1] 谢广中,刁连东,王树巧,等.免疫接种的反应和处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48.

[2] 王陇德. 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5-258.

[3] 顾红. 南通市崇川区2007—2009年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分析[J].交通医学,2010,24(3):252-253.

[4] 马福宝,刁连东,汤奋扬.江苏省预防接种反应报告系统的建立与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2004,10(1):47-49.

(收稿日期:2012-02-28)

上一篇:余姚市2008-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下一篇:上海市宝山区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现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