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蛙的山区养殖研究

时间:2022-10-22 05:26:22

东北林蛙的山区养殖研究

摘 要:东北山区林蛙分布广泛。由于养殖技术不科学、不规范,养殖参数不明确,导致孵化率低,蝌蚪瘦弱,变态后登陆幼蛙的适应能力差,存活率低,林蛙的蓄积量减少。本文可以帮助业户明确目标,规范养殖,提高孵化率,增加蓄积量,增加养殖收益。

关键词:东北;林蛙;山区;养殖

中图分类号:S966.35 文献标识码:C

1 生态环境

1.1 林相条件

树种繁多、植被茂盛的天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率大于70%。森林类别为原始森林或次生林,森林结构为上有乔木层,中有亚乔木和灌木层,并有藤本植物伴生,下有繁茂的草本植物层及枯枝落叶层。

1.2 气候条件

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左右,无霜期90~140d,年降水量600~1300mm,林下相对温度85%左右。

1.3 水源条件

蛙场内要有终年流淌的天然河流或小溪,河宽小于5m,河长1km以上,水质清晰,水体无污染,pH值为6~7,含氧量4mg/L左右。

1.4 地形条件

三面环山形沟、扇形沟、两山夹一沟或一面向水的山坡,且远离屯落、村庄和工厂。

1.5 土壤条件

微酸性至中性土壤,土质肥沃,腐殖质层厚,含水性强。

2 蛙场的类别划分

3 蛙场的设施

3.1 管理室

依蛙场大小及与孵化池、越冬池的相关性,因地制宜,建1处或多处看护房,以满足养蛙生产和护蛙人员居住为原则。

3.2 孵化池

依蛙场有效放养面积及载蛙量等因素确定孵化池总面积大小,选择河流中下游便于引水区域因地制宜修建1处或多处孵化池,单池面积不小于40m2,排灌方式为单排单灌式,池深60~100cm。

3.3 变态池

当蛙场面积超过4个养蛙单位,且大范围、长距离没有孵化池和越冬池分布时,应选择沿河岸适于幼蛙生存的地段每隔500m左右修建1个或数个变态池。单池面积不小于50m2,池深不低于50cm,池形为底深,缘浅的锅底形;

当蛙场内建有多个且分布较均匀的越冬池,或蛙场面积低于4个养蛙单位时间可不修变态池和蝌蚪饲养池,而直接用孵化池养蝌蚪至变态上山。亦可利用山间天然“泉眼”、池塘、湿地改扩建来修建变态池,变态池在蝌蚪变态期要确保不干枯。

3.4 越冬池

在蛙场内选择沿河、易于引水的低洼地域或适于拦河筑坝的河道修建越冬池。要确保有可靠措施和手段控制进水和防洪。依据山沟的长度,越冬池相间间隔500~1000m,池深不低于2.0m,水深在1.5m以上,单池面积不低于2000m2。越冬池总面积应占蛙场有效面积的0.1%左右。同时应确保越冬池冬季有流水,且池底、池边不渗、不漏。

根据需要,适当调节水位,越冬池可兼作蝌蚪孵化池、变态池、饲养池来使用。

3.5 蝌蚪养殖池

根据需要可单独修建蝌蚪饲养池,规格通常为20m×5m。各养殖池两侧分别设有注水道和排水道。亦可采用孵化池、越冬池兼作蝌蚪养殖池。

4 种蛙选择

4.1 种蛙形态标准

外形完好、体态健壮、动作灵敏、无畸形、无损伤,背部皮肤黑褐色并有黑斑,背上部正脊处多有一“∧”或“八”字形黑色条纹。雄蛙腹部为黄褐色,由腹至下颚渐为白色,前肢粗壮,婚垫大而明显,身长5~8cm,体重25~35g;雌蛙腹大而丰满,腹部红黄色或带有土灰色,肤色明显深于雄蛙,身长6~9cm,体重为40~60g。指标见表2。

4.2 种蛙蛙龄选择

2龄以上的林蛙就具有繁殖能力,但是,不同蛙龄其产卵能力相差很大。为保证养殖质量,在养殖实践中,通常选择蛙龄为3~5a的雌性林蛙和雄蛙作为种蛙。雌雄比例为1:1最好。雌蛙所产的卵团,其卵粒为1000~2000粒,卵团产后经48h充分吸水膨胀,每团重500~1000g,卵团应清晰透明,卵粒呈正黑色,且分布均匀、晶莹明亮。

5 孵化养殖指标

5.1 卵团

卵团孵化密度为5团/m2左右。将同一时间所产的卵团或近3d所产的卵团为一批,然后分别分批投放于各孵化池中孵化,以期达到蝌蚪大小均匀性要求。不可将产卵时间间隔超过3d以上的卵团投入同一孵化池中,防止先期孵化出的蝌蚪吃掉尚未孵化的蛙卵,同时,避免孵化后期大蝌蚪吃掉相差悬殊的小蝌蚪,而影响养殖。

5.2 水位温度

蛙卵适宜的孵化水温为10~15℃左右,可通过水位调节加以控制,一般水深控制在30~50cm。研究表明,低温孵化有利于雌性林蛙比例的提高。但是,孵化期长。

5.3 蝌蚪

蝌蚪体长通常5~7cm,体重2.0~3.0g,蝌蚪群大小基本一致。孵化养殖管理好,蝌蚪体重可达5.0g以上,同时活力旺盛,食欲极强,视觉、听觉灵敏,有极强的避险能力,蝌蚪变态后,个体大,适应性强。蝌蚪发育期通常40~55d。

5.4 蝌蚪饲料配比

根据蝌蚪杂食性特点,其饲料种类应多样化,且荤素搭配,原则上是动物性食料占5~15%,粮食类精饲料占15~25%,山野菜或其他粗饲料占60~80%。

5.5 敌害防护

林蛙孵化期的天敌较多,其中主要是肉食性昆虫、两栖类和鼠类。

5.5.1 肉食性昆虫

5.5.1.1 步行甲

复眼大,触角粪11节,着生在沿额侧缘下的颊部;大颚内侧刃状;小颚的盔节分2节,小颚须分为4节;舌延长,有副舌;足长适于步行,跗节5节,后足基节向后延长,超过第1腹节;雄性的前足跗节膨大。步行甲栖息在枯枝落叶层中,数量较多,是变态幼蛙的主要天敌之一。山于步行甲体形较大,可以把变态幼蛙拖走,并很快咬死吃掉。防除方法:步行甲属食肉性昆虫,可以用毒饵进行毒杀,毒药可用红矾(重铬酸钾)、磷化锌、敌百虫等杀虫剂,诱饵可用肉类及米饭等。将毒药与诱饵混合,投放变态池附近,毒杀步行甲等昆虫。

5.5.1.2 蚂蚁

生活于森林朽木桩及树洞内或石块缝隙之中。食害变态幼蛙,一只蚂蚁叮咬住幼蛙,在3、4min内既能将幼蛙咬死。吃掉一部分之后抛弃,又去叮咬另外1只幼蛙。有时数只蚂蚁叮咬1只幼蛙。山于蚂蚁数量较多,对幼蛙危害相当严重,成为变态幼蛙的主要天敌之一。可用药剂防除法,即找到蚁穴,用锹挖开,边挖边喷洒敌百虫等杀虫剂,将蚁杀死。火烧防除法,在森林防火期过后,没有引起火灾危险的情况下,用树枝干柴点燃,将蚁穴烧毁,能有效地防止蚂蚁的危害。

5.5.1.3 青蛙

在有青蛙分布的地区,青蛙在夏季经常栖息在变态池附近,能捕食变态幼蛙,亦能潜入水中捕食蝌蚪。但林蛙分布区内青蛙很少,不会造成很大危害。

5.5.1.4 东方铃蟾

体长45mm左右,体背面布满疣突,体色背面为灰绿色,腹面为红色杂以黑斑,生活在冷凉的山间溪流。林间的变态池经常有铃蟾在其中栖息,捕食变态幼蛙。根据解剖观察,铃蟾胃内有变态幼蛙5~8只。

青蛙和铃蟾对蝌蚪及变态幼蛙有一定危害,需要采取措施,消除其危害。由于蛙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有益动物,不能采取消灭的办法,只能采取驱除办法,将变态池附近的青蛙及铃蟾或其他蛙类加以捕捉,移送到距离变态池数百米之外的溪流和水泡,使之不能对变态幼蛙造成威胁。蛙类数量如果不是太多,采用移走的办法,可以有效地消除其危害。

5.5.1.5 水蛭

又称蚂蟥,一般背腹扁平,前端较窄,体呈叶片状或蠕虫状;体形可随伸缩的程度或取食的多少而改变;体分解,前后端的体节演变成吸盘。蚂蟥是林蛙蝌蚪以及成蛙的主要敌害。它感觉灵敏,在水中生活。当蝌蚪或幼蛙通过其附近时,便会立即爬上去,吸允其体液。冬眠期的林蛙很容易受到蚂蟥的叮咬,影响其健康和越冬,严重时会造成林蛙的死亡。因此,应注意蝌蚪池和越冬池的水质,发现蚂蟥及时清除处死。在蝌蚪池中如果发现大量蚂蟥,可用叶蝉散喷洒,每667m2水面用量400~500g,掺水50kg,用药24~96h即可毒杀蚂蟥的绝大部分,而对蝌蚪和成蛙无害。

5.5.1.6鼠类

鼠对变态幼蛙危害十分严重。消灭鼠害是提高变态幼蛙成活率的关键之一。有效的大面积灭鼠措施是毒杀法,即采用磷化锌或其他灭鼠药进行毒杀。在变态蝌蚪放养之前,在变态池附近先进行毒饵灭鼠,在变态期进行第1次灭鼠,变态期之后再进行1次灭鼠。经过几次毒杀,能有效地降低鼠类密度,减少危害,保护幼蛙,但一定要注意毒饵对其他动物的危害以及所造成的污染。

在东北山区养殖林蛙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果业户进行科学养殖,明确指标,管理规范,就能增加养殖效益,同时,也可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上一篇:简析气象环境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下一篇:浅谈种鸭的饲养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