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泰:尺牍横陈赤子情

时间:2022-10-22 04:37:05

林泰:83岁,原任中国残联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91年退休。

采访林老时,他拿出一份自己准备的采访提纲,又拿出一叠按照提纲已经写成的文稿。那纸质有些粗糙,颜色有些泛黄,没有格也没有线,字不大而行稀,却干干净净、工工整整。我,竟一时无言……

我还真是第一次碰上被采访者自己准备采访提纲并自问自答的事儿。

那是2月12日,林老家中。林老就紧紧挨着我坐在沙发上,半偏转身笑眯眯地望着我,那神色分明有一种长者的宽容,却也似乎还有着一种天真的戏谑,那意思大概是说:呵呵傻孩子,你还嫩呐,跟着我走吧。

天可怜见,我也是52岁的人了,但被这83岁的老人牵着鼻子走,呵呵,心甘情愿。

林泰,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元老,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创始人之一。1987年或者更早,时任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主席的林泰与时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的邓朴方,在一次闲谈中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能把当时仅有的这两个全国性残疾人组织合并起来,建立一个真正能代表全国残疾人的更权威的组织呢?两人一拍即合,探讨了许多实质性的问题,包括这个组织的名称。当时曾经想过依照“盲人协会”、“盲人聋哑人协会”的发展序列,就叫“中国残疾人协会”,但考虑到“协会”这个名称过于民间化,在中国当时的情况下有一定的局限性。后来就想到了“联合会”这个名称,响亮,大气,且具有相当的包容性和灵活性,便于更广泛地联系各类残疾人,更深入地开展各项残疾人工作。名正则言顺,他们随即就开始了紧张的筹备。1988年3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宣告成立。

中国残联的第一届理事会可谓阵容强大。邓朴方亲任理事长,林泰是4位副理事长之一,其中还有后来接替邓朴方任理事长的刘小成,后调任中央国家机关党工委副书记的周敬东,后调任劳动部副部长的林用三,而理事会的理事中还有现任公安部副部长(正部级)的刘京等人。正是这样的一批老同志,开创了中国残疾人事业今天如此红火的局面。

而林泰,当时就已经60多岁了,第一届理事会的任期都没干满,1991年,他就退了下来,被聘为中国残联特邀顾问。

1959~2009,整整50年。50年,足以让一个婴儿沧桑至老,如我;也足以让一项事业方兴未艾,如林老的毕生追求。于林老而言,残疾人工作似乎总是新鲜如初,似乎总是处于正在进行时……

林老准备的“采访提纲”的第一条叫“过去的工作简历”,极简单:1950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纺织工程系,分配到政务院监察委员会担任工业监察工作;1959年调到内务部(后改民政部)从事社会福利和残疾人工作;1984年被选任为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主席;1988年任中国残联副理事长;1991年退休……

而就在这极简单的简历中,我注意到了那个醒目的数字:1959。现在是2009年了,整整50年,林老的大半辈子,我的几乎一生,林老就从事了一项工作,这是不是真的过于简单了?而且我还注意到:在林老的采访提纲中,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是谈他的50年人生简历的,其余还有7条,则全部集中在他最近的生活,准确地说,是他50年中的这5年多……

这里有一个契机。1991年退下来后,林老并没有闲着,被聘为特邀顾问了嘛,那就要顾,就要问。那些年,林老每年都要跑几个地方,深入基层搞调研,为其间的各届理事会出谋献策,退而不休已是林老的生活常态。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03年,中国残联机关新宿舍楼建成,林老也搬迁于此,没想到,这就掀开了林老50年残疾人工作史的崭新的一页。

那时林老已过古稀之年,中国残联在朝阳区小关街道高原街社区的新宿舍区环境不错,林老也本想就此安度晚年了。没想到在一次座谈会上,时任中国残联理事长郭建模说,老同志们经验丰富,再发挥点儿余热吧。林老选择了就近就便的社区残疾人工作。这个选择,得到了中国残联的大力支持,也深受街道、社区的欢迎和爱戴。林老至今已完全义务地干了6年,还在不断耕耘。

先说一件事。2003年当年,高原街社区就在全国首家推行了社区残疾人协会换届直选,林老被推举为名誉主席。还不仅是选举形式,这是社区残协的组织规范化,这里有实实在在的组织原则:居委会主任亲自挂帅,残疾人委员占半数以上,有两名专干等等。

再说一件事。林老他们制定了一个“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评价指标系列”,共18项,100分。经评测,2006年底为75分,2007年底就达到了95分,可以说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数字不言,而人心有知。

刊印60余份,刊发60余期,又是数字,巧合的数字,一份叫做《残疾人素质教育专刊》的小印刷品,A4纸,千余字,精炼,朴素,而其中又凝结了林老多少智慧、多少心血?

本刊今年第1期,在重要位置刊登了一篇文章《残疾人素质教育的一个好形式》,作者就是林泰和王之义,而这也正是我们要采访这二老以及开始我们这个系列专访的直接由头。

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具体工作是看得见的,比如高原街社区现在已经实现了“六百”目标:适龄残疾人就业率100%,学龄残疾人就学率100%,残疾人康复率100%,贫困残疾人扶贫率100%,0~5岁儿童“三早”率(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100%,社区道路无障碍改造率100%。而在林老和同志们的努力下,他们实际上达到了“七百”,还要加上一项残疾人接受素质教育率100%!

而这些就是不容易看见的了,所谓潜移默化,所谓润物无声。不是说具体工作不重要,而是说提高残疾人素质的问题更容易被人忽略,也更能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的诸多难题。这个道理,浅显却又深刻。

我看了林老主编的《专刊》,每月一期,一期一题一张纸,没有任何装饰,却直指提高残疾人素质的方方面面,选题宽泛而贴切,读来发人深省又亲切温馨。如《提高素质增加智慧》、《知足与不知足》、《面对关爱》等等,仅只看标题就让人欲罢不能。

而这60余期专刊,凝聚了林老的多年心血和汗水。同志曾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不做坏事。我们不说林老的80年、50年、5年,就是这60多张薄薄的纸,我们就感觉不到它的沉甸甸的分量吗?

林老是执著的,他选择了一份终生所热爱的工作;林老是快乐的,这份工作给他带来了激情和充实。林老也是幸福的,他的家庭温馨和谐,四个儿女早已事业有成,他和老伴都身体健康,早已携手金婚,直奔“钻石”而去了。林老的一生荣誉无数,除了他刚刚获得的他最得意的“志愿者之星”外,墙上高高悬挂的、外孙子女从美国寄来的、“颁发”给他们夫妻的“最棒外公”、“最棒外婆”的奖状,大概最能令他开怀了……

林老,愿您老当益壮!■

上一篇:最痴情的小人物 下一篇:活用残疾人用品 彰显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