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语文素养的实践作业研究

时间:2022-10-22 12:40:40

关于提升语文素养的实践作业研究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习由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引导、搭建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这样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思考起来。在作业布置上要多让学生实践,多认真地思考,在生活实践中扎扎实实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听说能力;思维能力;读书习惯;社会活动;实践作业;语文素养

随着素养教育的贯彻与落实,语文学科也向着语文素养教育方向发展。然而,如何从根本上实现这一转变,我认为必须研究如何在素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践作业来调控语文教学,检查语文素养教育目标的落实情况,规范语文教学工作和教学行为。

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进行实践作业呢?首先要明确语文课程标准,如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上,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

一、布置听说能力的实践作业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这四项能力培养应该是并重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但长期以来,教师围着考试方向,只重视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把听说能力的培养远远抛弃在一边。尽管近年来开设了多种类型的听说课程,但是真正评定学生语文能力时,还是把听说能力的评价远远地抛在一旁。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量激增的社会,一个人的听说能力对及时吸收信息、内化信息、交流信息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还应该实施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测试和作业,要有意识地在平时教学过程后,充分发挥实践作业的作用。

在学习“解放战争”这一单元后,正赶上全国各地在庆祝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系列活动,我就留了这样的作业《谈谈当前人们最关注的事》,要求是当前人们最关注的是哪些事情,对于这些事大家是怎么议论评说的?针对其中的一件事,说说你的看法。这种训练就像孩子们的身体一样,虽然不见其长,但确实是日有所增的。一旦他们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那真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的听、说活动可以视为信息的输入、储存和输出不断循环反馈的过程。耳、眼、口、脑等感官是信息加工的必经通道,思维是大脑的功能,是语文能力发展的核心。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紧紧把握住耳、口的训练,恰恰契合了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在规律。

二、布置思维能力的实践作业

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具备学会学习、学会思维的认知策略;强调认知加工过程和认知结构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起着直接作用,而发展的实质是思维质的变化。这种思维质的变化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现阶段课堂教学中,比较多的采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这种方式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消极的、不自觉的学习过程中,这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像教师那样备课,让学生自己拟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识别不同类型的课文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此需要提出不同的问题。并针对学生提问质量高低随时都可以进行检验、评定,通过检验评定这一手段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当然良好的思维能力非一朝一夕就能培养成,需要历经较长时期的训练、培养过程,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善于从课堂上捕捉学生中迸发出的思维火花,特别是对闪烁着创造思维火花的“明星”们要备加关注,利用最佳时机着力组织学生当堂进行作业的检测,进行充分肯定。

三、布置读书习惯的实践作业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主张全面地“历练习惯”。认为只要养成了好习惯,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有了能力。素养要在习惯中才能养成,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且是重中之重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高尚情操。

我们发现,虽然有一些同学能够自觉地阅读一些中外名著、科技读物,但多数同学阅读品味差,相当一部分同学热衷于一些荒诞卡通,文学素养较差。因此语文教师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推荐介绍一些中外经典作品以及报刊杂志中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学了老舍先生的《猫》一课,给学生推荐了《母鸡》《养花》的文章;在学了《我和祖父的花园》,推荐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在学了《流泪的托尔斯泰》一文后,学生买了《复活》,这样班级里读哲学方面的文章的人多了,读卡通的自然就少了。寒假期间《隋唐演义》的播放更带动了学生阅读历史的热情。书读多了,阅读和欣赏的品味提高了,作文的内容也充实起来,语文就越学越活了。同时还要加强日常的督促,及时检查、交流、考核、评定读书情况,通过积极的评价奖励、鼓励、推动、促使学生尽快地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无疑也是形成良好素养的又一途径。

四、布置社会活动的实践作业

学生做工作和参加公益活动,不是额外负担,而是一种神圣的学习。只有学会学习又学会工作的孩子,才能更好的进行社会实践。进入高年级以后,我们的社会活动也逐渐多了起来。上学期我们学了“故乡”为主题的课文,课后我给学生们留个社会调查的作业,看看我们的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我先对学生讲了什么叫社会调查,并讲述了自己的想法和具体打算,还列出了几个具体的调查对象。学生拿出笔和本子,一起设计了几个调查的题目,如何介绍调查的目的,以及用什么样的语言跟大人们谈话等。

社会调查开始了,有的小组去了新世界商场,有的小组去了街道塑钢厂,有的小组去了药店,还有的小组去了农机具公司。通过这次活动,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不但人人都做了记录,而且还拿回来很多统计表和图片。每个小组先自己总结,写出调查报告,然后全班召开总结大会,由各组长口头汇报。最后,大家一致同意以“伟大祖国在前进”为题搞一次大型展览,向学校和家长汇报我们的调查成绩。这次汇报、展览是对我们全班能力的一次大检阅。比如:总结会上的发言、讲解员的讲解,要检查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展板上的介绍词,更是要看学生的写作水平。此外,还要看看展板上是插图美不美,字写得好不好,各组的板面设计得漂不漂亮。

在准备展览的那段日子里,全班同学没有一个闲着的:有的擦洗装饰展板,有的整理绘制图表、张贴照片,有的反反复复地写解说词。画画儿好的同学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改画稿;写字好的同学还找来美术字的书,赶着练习毛笔字。每个小组负责讲解的同学更是辛苦,他们不仅要把解说词全部背熟,而且为了讲得有声有色还要在家里对着镜子练口形,看自己的表情,一个个好像着了魔似的。各组同学都想把自己小组的内容布置得最漂亮,介绍得最生动。那个认真劲儿,真是前所未有呀!等四个小组把各自的两大块展板布置好,往阶梯教室一摆,整体是非常漂亮的。在“伟大的祖国在前进”的大标题下面,各组的刊头是:《新世纪商场的今与昔》《四通八达的孙吴交通》《孙吴的药店换新貌》《街道小工厂,能办大事情》,可以想象到最后的效果,是非常的好,学生们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理解了学习语文的内涵,是一个双赢的活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儿童的亲身体验,来源于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儿童是在一定社会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学习迁移、自觉实践等方式而获得知识。教师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重要来源,我们一定要做好有协助能力的大人,把课内与课外结合,知识与实践结合,课堂讲授与实际能力的培养结合统一起来,增长知识和能力,从而实现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科学的教育宗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曾庆春.好教师必学的5项教育新思维[J].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J].儿童的智力如何产生和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3.

[课题名称:《小学四年级实践作业提升语文素养方法的研究》,课题编号:HHGK135-16L-198]

上一篇:“中国法制史”教学改革浅析 下一篇:小学随笔化写作教学点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