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下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22 12:09:33

产业结构调整下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对策研究

【摘 要】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主要结合毕业生跟踪调查,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阐述了我国产业结构的总体现状,提出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点看法,认为高职院校应适应就业市场要求,适时调整专业方向,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在校生专业技术素质和动手能力,鼓励中小企业走进高校招聘人才,以期为高职教育研究有所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业结构调整;就业

一、借鉴成功促进就业的方法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就业难的思路,其就业指导机构的指导人员呈现出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特点,并且要持有培训资格证书并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机构内设有中心主任、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专职讲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秘书等岗位,实行的是以生涯发展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通过咨询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求得自我的发展与完善。美国在对高校的评估中,三个月后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雇主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的工资收入水平等直接影响学校在全国高校的排名,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人数与质量、专业设置、政府拨款与社会捐助。就业指导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我分析阶段;二是组织就业指导讲座和业界说明会,三是就业实战阶段。从大学一年级起,就会为新生提供就业教育,使学生对就业有初步印象。二年级时会进行就业意愿的调查,根据意愿联系相关企业,形成就业体验。三年级会进行相关的适应能力调查,召开各种就业说明会,四年级正式步入求职阶段。

到2013年为止,高职教育的院校数、在校生数都已经占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半。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今天,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下,如何促进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是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并提出相应措施,以期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所借鉴。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总体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首先向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一般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伴随就业结构的调整,如果两者的结构变化基本一致,说明经济增长与就业发展相适应。如果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速度慢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则会使劳动力滞留在原产业部门,构成失业压力,而其他产业也不能获得相应的劳动力。如果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速度过快,会使接收产业的劳动力过多,就业不足。

我国经济已经整体进入了工业化中期,从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的GDP构成比重、就业构成比重、就业弹性来看,我国第一产业仍然是就业的主要领域。但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第一产业就业弹性大幅下降,这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现实相吻合。在近三年,第二产业的就业数已经达到全部就业数的四分之一,但是增长速度逐渐缓慢。这说明第二产业在持续增长的同时,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快速下降。第三产业是就业数量增长最快的产业,第三产业即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

三、适应就业市场要求,调整专业方向,促进就业

高职院校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关专业方向,通过更新、调整及增加必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性。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要求确定主要就业岗位,进而确定相关的岗位群,提炼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胜任这些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从分析学生的学情入手,总结学习情境,将典型工作任务从行动领域向教学领域转变,落实把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的要求。

四、定位中小企业,校企合作,促进就业

中小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优势,弥补资金和技术力量的不足,根据国外的经验,在就业创造过程中,就业人数在5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贡献较小,就业人数在1-19人之间的小企业对于就业创造的贡献最大。要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就要完善和落实好各项政策,疏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并为其工作生活提供保障,维护其合法权益。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使他们认识到走向中小企业工作既有挑战又有机遇,不仅可以大有作为,而且可以大有收获。

为了吸引优秀的毕业生,鼓励企业在新生刚到学校时就与一年级学生座谈,提出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要求,与学生初次建立联系,了解学生对专业岗位的认识。从二年级开始,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特点,邀请学生到企业熟悉环境、了解主要工作任务、完成任务的评价标准,确定拟聘用学生的范围。三年级邀请拟聘用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为正式就业打下基础。

五、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双证书制度,促进就业

劳动力的专业技术素质主要通过职业构成、专业技术资格、等级(职称)构成等反映。我国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近年来总体上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要。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我国高级技工占2%,中级技工占24%,初级技工占74%,这与工业发达国家高级技工比例超过35%,中级技工占50%以上,初级技工只占不到15%的水平差距较大。为此,应该实施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具体而言:

首先,日常教学与顶岗实习教育相结合。教师根据顶岗实习的工作任务,提炼教学任务,通过阶段性实训操作,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习车间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明白应该做什么,应当怎样做,做好的标准是什么。

其次,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专业技术的锻炼提供实践场所。为了保证实习基地的优化运行,学校应该提供专业对口的学生进入实习单位,优先为合作单位提供优秀毕业生,企业则为学生实习提供教学实训条件。教师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企业急需却无力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使企业从中受益,以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

最后,制订科学合理的考评方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评价,主要从企业指导教师评价、学校专任教师评价两个方面进行,双方面综合作为最终的实习成绩。学校主要评价学生的实习表现、实习日志、实结等方面。企业主要评价职业道德、出勤、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

六、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促进就业

转变学生“铁饭碗”、“一次择业定终身”的就业观念,树立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不管是国有单位还是非国有单位,甚至是自主创业这些都是就业的观念。鼓励学生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兼任几份工作,能正确认识企业破产、单位裁员、员工竞争淘汰等现象,树立动态的“终身”择业观。

参考文献:

[1]蔡瑞林.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45-49.

[2]罗三桂.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06.

[3]朱明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增强职业教育魅力[J].2010(19).

作者简介:白玉翠(1979-),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会计,职业教育。

上一篇: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与分析 下一篇: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