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千古美文 承中华文明

时间:2022-10-21 11:40:16

颂千古美文 承中华文明

同志曾指出:“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志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中华古诗文”能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使青少年从传统文化中得到熏陶。以下为我在开展“诵古诗文”活动中的一些体会。

一、从古诗中感受美

古诗文是我国文化历史上的一块瑰宝,其创作艺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感受美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通过诵读体会音韵美

古诗文十分讲究平仄相间,平声字高扬,仄声字低抑。特别是格律诗在字数、语节、韵脚已定情况下,有了平仄,诵读起来语势将更为错落有致,节奏回环也将更加鲜明。当然,诗的平仄处理并非只有一种规律,只有帮助学生把握了诗的平仄规律,才能让学生诵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味,更好地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2.通过想象品味词语美

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和联想就没有诗。古诗中有很多名句都充满着神奇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像“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文学经典言简意赅,意象丰富。诵读时,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展开想象,品味诗句中所包含的意境和韵味,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感受到爱的美好,体验到诗词的美妙,生命的崇高。

3.通过赏析,细品艺术手法

我国古诗文在艺术手法上可谓是百花齐放,或虚构、或夸张、或想象……在诵读古诗文时,一定要细品其艺术手法,细细揣摩诗词中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只要引导学生细品味,“高”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无一不是在写一个“高”。“危”本来就是高,“百尺”是描述高;“手可摘星辰”是强调高,“恐惊天上人”是夸张高。通过多侧面的描摹刻画,山寺危楼那高耸的形象就立我们眼前了。同时,诗人惊人的想象力与大胆的夸张也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二、从古诗中悟出灵性

“人之初,如玉璞”,人之少年,就如一块尚未经过琢磨的宝玉。先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学瑰宝可以增长学生的智慧与灵性。

1.培养想象力

“没有想象就没有欣赏”诗歌欣赏离不开想象。在指导学生欣赏、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描绘,在脑中勾画出各种人物、情形、环境等,并设身处地体验作者的处境与思想感情、内心活动——这其实就是想象的过程。学生通过多次联系,不断地丰富、扩展、补充诗文中的艺术形象,其想象力就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也促进了形象思维的发展。

2.发挥创造性

想象与创造是不可侵害的,当学生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时,其创造力也得以发挥。因为, 在诵读活动中,可采用多种方式来诱发学生的创造性。如,诵、画、编、演。诵,即朗诵。早在古代就有“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这是让学生通过立体的语声,活化诗作中的文学符号,让人直接感受美,是一个对诗作进行再创作的过程;画,是让学生用画笔、颜料把诗作中的形象转化为图画的创作过程;编,是让学生根据诗文的文字,把它们创编为一个小品,一个故事;演,是让学生充当演员,把诗文的情节生动地再现的一种创作过程。无论哪一种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要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活化诗文,再现诗文。

三、从古诗文中育美德

国学家南怀瑾认为,诵读古诗文的意义不在于培养出多少个诗人,而在于使孩子们渐渐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这正体现了古诗文对学生人格发育所起的作用。古老的《易经》有一句至今尤值得沉思的名言:“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导学生在记忆里最好的时候,对古诗文进行反复诵读,可以使他们受到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如“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读了《石灰吟》可让我们体会到石灰的可贵之处……这些不正是学生人格发育的营养剂吗?

同志在哈佛大学的演讲提到:“中国在自己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诵千古美文,承中华文明,让中华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中国人身上流淌吧!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下一篇:换个角度看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