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的“校长实名推荐制”能收获什么?

时间:2022-10-21 10:12:42

熟悉高校招生的人都知道,自主招生有一个发展过程:先是各大学的单兵作战,后是几所大学抱团招生,随着北大首创“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各大名校亦纷纷效仿,时至今年,除了北大,清华、人大、复旦、浙大等一批知名高校也都放出了类似的中学校长推荐指标,布施到他们垂青的中学。而且凡被推荐者,只要通过大学组织的面试,高招时即可降分至一本线录取。其优惠系数,已达历史新高。

其实,不管“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否科学、公正,是否能够带动中国高校招生的改革,笔者认为,它在当今中国只适用于两所高校--北大、清华,其余任何一所学校实施起来都是得不偿失。原因很简单:北大、清华乃当今中国高校里的大哥大(至少名义上和国家的资金投入上是如此),除了留学海外和就读港校,内地的顶尖生源差不多都被两校囊括。更为重要的是,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几乎都以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数作为考核中学的硬性指标,这样谁不愿意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学生送进北大、清华?所以获得北大、清华“校长实名推荐”指标早已被中学校长视为最耀眼的政绩,视为教育质量过得硬的铁证。

那么,那些获得北大、清华“校长实名推荐”指标的学校又会将什么样的学生推荐给清北二校呢?可以肯定:百分之百能够考取的学生是不会推荐的,因为他们完全可以通过高考这条道登堂入室,这推荐的机会只会留给那些“有希望,没把握”而又口才不错的学生,让他们通过风险很小的面试,去争取一本线录取的资格。至于北大、清华之外的其他高校的“校长实名推荐”指标,以我的经验,凡是有一线希望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都不可能获得,因为这些人一旦通过面试与这些学校签约,即便高考分数再高,也会与北大、清华无缘,从而也就使中学失去一员冲击北大清华的生力军。所以,笔者身边的一些中学在处理人大、复旦等一些名校的推荐指标时,差不多都是给了那些根本无法冲击清华北大,连人大复旦也不易考取的学生(因为北大、清华与复旦、人大的分数线特别接近,能够考取复旦、人大的学生就有冲击清华、北大的实力)。所以,我可以肯定地说:复旦、人大、浙大这类学校通过“校长推荐”这一途径收录的学生其平均实力一定比不了通过正常高考录取的考生。不信,可以在高招结束后来个测试,看看推荐生与常规录取生到底孰优孰劣。

有垄断存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更可怕的是这种垄断建立在国家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北大、清华之外的高校若想在招生上形成对北大、清华的竞争,除了提高办学水平之外,绝不能走这两所学校的老路,像复旦脱离“北约”招生联盟,搞她追求“通才”的“千分考”;中国科大在“华约”招生联盟中不按他校定下的计分方法,而将物理考分乘以二计入总分,以彰显自己以科技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都不失为在垄断下求生存的有益尝试。随着2014年奥赛获奖保送资格的取消,北大清华之外的高校借保送招进一批特长生的路径被切断,如何能够在清北二校的虎口拔牙,尽量多招进一些适合本校培养模式的优质生源,这会成为放在北大清华之外一流高校面前的又一道难解课题。

大学教育需要创新,招生也需要创新,跟在个别名校后亦步亦趋不会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高校太懒得创新了,跟风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只是全豹中的一斑。

上一篇:月入7500元为什么没有安全感? 下一篇:让公众艺术修养跟上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