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时间:2022-10-21 09:10:19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胃间质瘤 螺旋CT 诊断 应用价值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7.214

胃间质瘤(GST)是最常见的胃间叶细胞肿瘤,螺旋CT增强扫描显著大大提升了GST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GST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本文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以探讨GST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25例,女9例,男16例;年龄36~78岁,平均51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的螺旋CT资料。以上腹部不适就诊者18例,以腹部疼痛和包块就诊者5例,以黑便、呕血伴发热就诊者2例。

CT检查方法:检查之前必须禁食6~8小时,于检查前1小时口服2%泛影葡胺800ml,扫描前15分钟再次口服200ml,使胃充盈。所有病例均使用Siemens Somatom 6层螺旋CT检测仪,行平扫加双期增强,常规采用仰卧位,扫描范围自隔顶至髂骨翼水平,层厚为10mm,间隔5mm,Pitch1.0。扫描条件为120KV、130mAs,常规平扫过后增强扫描,高压经肘前静脉注射碘比乐Omnipaque 100ml,注射流率2~3ml/秒,分别于25~30秒(动脉期),60~70秒(静脉期)开始进行扫描。

结 果

肿瘤状态及CT值:25例GST病例中.发生于贲门4例,胃窦2例,胃底8例,胃体11例。胃腔内型肿块13例,向腔外生长型肿块8例,壁在型(腔内同时累及腔外)生长4例。GST一般呈现圆形或椭圆形,仅有少数呈现分叶状或者不规则形状。

不同性质GST的CT表现:良性GST共6例,大小为1.5cm×1.6cm~8.5cm×9.7cm;潜在恶性GST共4例,大小为1.0cm×1.2cm~14.3cm×18.7cm;恶性GST共15例,大小为1.1cm×1.7cm~15.2cm×24.8cm。良性GST及潜在恶性GST的缘光整,形态规则,边内部密度均匀。而恶性GST的形态不规则,瘤内可见大片低密度影,向胃腔内突出,部分病例形成不规则溃疡,有1例瘤体巨大,边界不光整,并且伴随胃后系膜转移。

手术病例的病理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 117均呈现阳性表达,SMA阳性表达15例,CD34阳性表达10例,而S-100蛋白均呈现阴性表达。病理切面为棕色或者灰白色,均无包膜,部分肿瘤内可见囊变及出血,显示变性、坏死状态,组织学检查表现为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两种细胞类型。

讨 论

GST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GST作为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具有各种各样的病理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更是进一步证明了此类肿瘤具有多种不恒定抗原表达。GST常发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病发率明显高于女性,发病年龄越小,恶性GST的可能性则越大,Ⅰ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GST可病发于胃的各个部位,其中胃体部大弯侧最为多发,其次为胃窦部。常见症状为易与胃癌、胃溃疡产生混淆的消化道出血;其次为上腹部隐痛、胀痛,并伴随食欲减退,这又难以区分于慢性胃炎。

免疫组化检查对GST诊断的重要意义:免疫组化检查对GST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处于光镜条件下的GST肿瘤细胞难以与神经源性肿瘤和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相区别,因此,其最为主要的鉴别手段为免疫组化技术。在免疫组化检测中,抗体CD 34和CD 117最具有诊断意义,CD 117未见于神经源性肿瘤和平滑肌肿瘤之中,成为诊断GST最敏感及最特异的理想标志物;而CD 34是骨髓造血干细胞抗原,相对于CD 117的特异性较差,在GST中呈现75%~85%的阳性表达,故两者CD 34和CD 11应当联合使用。一般情况下,认为CD 34和CD 117阳性可以作为确诊GST的特定诊断标志。但所存在的不足为,当前的免疫表型特征仍然无法作为GST表现良性或者恶性的判断指标。

GST的CT表现:螺旋CT的横断面图像辅以多平面重组,密度分辨率极高,故可以准确地显示肿块与胃壁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由此观察周围的器官是否发生转移。因此,螺旋CT诊断对于肿瘤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可以作出较为准确的技术判断,可以作为判断GST良、恶性的指标。

GST的螺旋CT表现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病灶常表现为单发;多数呈现膨胀性生长,不浸润胃壁;肿瘤多见于胃壁大弯侧,一般只累及只累及胃壁一侧;而起源于黏膜的肿瘤,一般不累及胃黏膜;几乎无明显的梗阻征象;肿瘤与胃壁以宽基底进行相连。此外,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在于恶性一般呈现轻度不均匀强化,而良性多数呈现中度均匀强化。少数GST恶性者可可通过种植和血行转移,或直接侵犯到肺、肝脏以及腹膜等关键性部位,而淋巴结转移少见。

GST 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GST作为一种较为少见的胃肠道肿瘤,螺旋CT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在明确肿瘤发生部位的基础上,达到良、恶性的鉴别,辅助于手术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最终确诊。因此,GST的CT表现对于临床术前评估一级手术方式的选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CT诊断的密度分辨率较高,具有快速的检查速度,能够直接显示肿瘤的具体情况,包括发生部位、生长方式、密度、瘤灶大小与形态、均匀性、是否有分叶、强化程度、轮廓、边界、胃壁是否增厚以及增厚的程度等方面内容。此外,还可以观察肿瘤的周围有无淋巴结或其他器官转移,以及邻近结构有无侵犯等。CT诊断已成为GST的常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魏建功,张宏彬,胡碧波,等.胃间质瘤的CT诊断和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5):3994.

2 纪元,潘文生.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医学,2001,8(6):693.

上一篇:超声检查在肝硬化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下一篇: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误诊27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