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至上背景下对我国绿色生态建筑的思考

时间:2022-10-21 08:25:26

技术至上背景下对我国绿色生态建筑的思考

摘要:本文介绍了绿色建筑的产生、概念及分类,说明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并以实例说明了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状况,指出建筑设计师在绿色建筑设计上的责任。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环境; 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建筑师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generation of green building, concepts and classification, and the basic design of green building design principles and design methods. Illustrated by examples of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that the architects’ responsibilities in green building design.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sign principles; design methods; architect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及特征解析

随着中国国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节能意识也日益加强。因此未来应当把建设具有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等性能的绿色生态建筑作为发展的趋势。然而,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人,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

二、 现状和疑问

2.1现状

近年来,我国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以生态健康住宅为例,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积极提倡绿色生态健康住宅,开发商也颇为关注,陆续提出了“绿色住宅”、“生态住宅”和“健康住宅”等理念,而购房者也将整个住宅小区的绿色生态状况作为判断小区优劣的主要指标。从忽视绿色生态因素,到以绿色生态为点缀,再将绿色生态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来重视,绿色生态健康住宅的建设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我国,绿色建筑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房地产发展比较成熟的城市已有了一定的雏形。当代万国城是北京首家在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能源5 个方面达到《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标准的项目,成为房地产业的绿色典范。

然而,只要稍微细心一点就会发现,除了一些有代表意义的绿色节能建筑,我国相当一部绿色工程实践实际上是建立在建筑设备以及建筑技术的基础上的。对于建筑而作为建筑设计的核心,建筑师的所发挥的作用却少之又少。绿色的理想需要来自多个纬度的思辩,而应承担更大责任的建筑师在历史的大潮中常常处于两种状态:一是缺席状态,他们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与节能、环境工程师自说自话、互不越界;二是身份沦陷的状态,他们在集成了各种绿色技术后,用美学手段修饰技术的烙印,虽然已开始面对问题,但承担的角色更像是“装修工程师”。

2.2提出疑问

在当代建筑走向“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时,技术手段正承担着先锋的角色。对于未来建筑的方向,以空间和形体塑造为特征的传统建筑学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决不能否定绿色技术对于建筑的作用,但也要清晰的看到,在仅仅依赖技术推动力的同时,解决问题的成本和负面效应也在上升;在思想缺失的环境下,单纯的技术探索能否持续的发挥其正面作用,让人担忧。

2.3思考

回顾历史,建筑之所以带来越来越大的能耗和环境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人工环境的过度依赖。我们在白天开灯照明、在封闭的室内机械通风、在任何情况下乘坐电梯,习以为常。我们的欲望不断的放大,我们甚至开始在与世隔绝的庞大综合体中足不出户、在冷气逼人的空调房中穿着西装革履、在恒温恒湿的公寓中忘却春夏秋冬……要继续这样的生活方式,我们用更复杂的手段修正已有的技术,或者用新的技术解决技术本身带来的问题。为了抵抗自然,建筑正成为越来越精密的“技术机器”,在主导话语权的西方当代建筑中,这种趋势尤为明显。

绿色的理想需要来自多个纬度的思辩,而应承担更大责任的建筑师在历史的大潮中常常处于两种状态:一是缺席状态,他们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与节能、环境工程师自说自话、互不越界;二是身份沦陷的状态,他们在集成了各种绿色技术后,用美学手段修饰技术的烙印,虽然已开始面对问题,但承担的角色更像是“装修工程师”。

实际上,仅仅以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为例,可供建筑师介入的切入点就很多。

三、国外建筑设计实例给我们的启发

3.1 从大师的角度看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

托马斯·赫尔佐格是德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学教授。他以其关注技术、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享誉世界。托马斯·赫尔佐格很少把自己的创作愿望强加于环境之上,而是推测和听从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和循环,本着参与及合作的精神去完他的工作。他的生态建筑思想是人类和所有的人工制造物达到一个自然和人造自然的亲切和睦的境地。他始终坚持“从生态到建筑,从技术到自然”的原则,他已经把生态升华成一种思想和精神,并以此贯穿他一生的建筑设计过程。

托马斯·赫尔佐格在从事建筑设计活动中除了运用各种新材料、新构件、新系统之外,也一直在研究和开发更新、更生态、更合理的材料、构件和系统,如:佩托卡波那外墙体系、菲舍尔立面组装系统、日光栅格系统等。他更关注的是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基础上自身的节能程度、技术的精确性和高效性。通过精心设计的建筑细部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来达到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他说:“生态建筑,并不是简单的绿化和阳光,其真正的目标是为了节省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

托马斯·赫尔佐格的大量作品所遵循的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和策略主要有四个方面:

1. 缓冲空间的营造

营造缓冲空间就是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区别,针对不同使用频率的建筑空间进行不同处理的设计原理。在赫尔佐格的作品中,常常把辅助空间或不能使用的消极空间作为缓冲空间来保证主要使用空间的舒适度,主要表现为几种策略:

(1) 鲜明的空间分区。赫尔佐格的作品总是把使用频率较少的辅助空间置于北向,利用保温良好的材料形成封闭空间。这样的缓冲空间既可以遮挡北来的寒风侵袭,也由于分时供能而最大现对的节约了能源。在青年教育中心的平面布局中,经常使用的客房空间置于在南向,而辅助的卫浴布置在北向,仅在使用时快速升温即可。

(2) 中庭空间的营造。尽管中庭空间由于温室效应能在冬季发挥重要的保温作用,但是也常常因夏季过热需降温而消耗大量的能源。赫尔佐格认为:解决其过热的措施,可利用空间高度以形成足够的温差来带走热气流,同时维护结构一定要真正起到遮阳的作用。在霍次大街住宅开发项目中,在寒冷冬季,中庭收到太阳辐射而温度升高,能大幅度的减少临近住宅的取暖能耗;而夏季余量能够透过大厅屋顶上的开口排出室外,同时凉爽的空气从底层进入,以保证建筑能在夜里冷却下来。中庭空间发挥了良好的热缓冲的作用,从而使住宅空间的热环境相对稳定,从而节约能源供给。

上一篇:芷江县生态用地布局优化研究 下一篇:数字变电站技术的探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