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固定基金浅探

时间:2022-10-21 06:45:26

高校固定基金浅探

一、高校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金额不一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高校努力扩张,大幅举债经营,带来了许多新的经济行为,相应的会计处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其中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不能保持一致就是其中一例。现举例说明:

[例1](当高校发生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业务时):某高校因资金紧张,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向某租赁公司A租入专项设备一台,协议价60万元,租金分5年付清,每年支付12万元。付清最后一笔租金后,该学校可以用2万元的价格购买该设备。租入该专用设备时,发生运杂费等1万元,以银行存款支付。相关分录如下(单位:万元,下同):

租入固定资产时:

借:固定资产――专用设备 63

贷:其他应付款――A公司 62

银行存款 1

借:事业支出 1

贷:固定基金 1

第1年至第5年,每年支付租金12万元时:

借:其他应付款――A公司 12

贷:银行存款 12

同时,应确认固定资产所占用的资金

借:事业支出 12

贷:固定基金 12

付清最后一笔租金后,该学校支付2万元购买该设备:

借:其他应付款――A公司 2

贷:银行存款 2

同时确认固定基金的增加额:

借:事业支出 5

贷:固定基金 5

[例2](当高校搞基建投资,发生借入资金业务时):某高校2003年12月31日取得银行贷款1亿元,拨付8000万元用于教学楼建造。2005年底该教学楼竣工验收合格,经核算共计耗资7000万元,投入正常使用。该项借款自2004年起每年末偿还2000万元本金,五年还清。相关分录如下(单位:万元,下同):

(1)高校取得贷款时

借:银行存款 10000

贷:借入款 10000

(2)借入工程款转基建账时

借:借出款 8000

贷:银行存款 8000

(3)2004年末用财政拨款或自有资金归还借款时:

借:暂存款或借入款项 2000

贷:银行存款 2000

同时记 :

借:经费支出或事业支出、事业基金 2000

贷:固定基金 2000

2005年、2006年用财政拨款或自有资金归还借款分录同上。

(4)2005年工程验收时

借:固定资产 7000

银行存款 1000

贷:借出款 8000

(5)2007年末用财政拨款或自有资金归还借款时

借:暂存款或借入款项 2000

贷:银行存款 2000

同时记 :

借:经费支出或事业支出、事业基金 1000

贷:固定基金 1000

(6)2008年末用财政拨款或自有资金归还借款时

借:暂存款或借入款项 2000

贷:银行存款 2000

以上两例都出现了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数额平时不相等的情况。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该事项的解释是,特定情况下,由于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的确认时间不同,前者是一次性确认计价入账,而后者是随着资金的支付逐步确认不断增加,所以二者在价值量上会失去对等性,也只有在这时,两者才失去对等性。

笔者认为,造成两者不同的原因表面上是因为两者确认时间的不同,实际上是因为两者反映的内容不同造成的。固定资产科目是反映事业单位拥有的实物资产,固定基金科目属于事业单位的净资产类,是指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基金,反映了事业单位对其固定资产所拥有的权益。只有当形成实物固定资产的资金是单位的自有资金时,两者才会相等。随着高校资金来源的多样化,用非自有资金建造固定资产在高校不断发生,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者相等也就成了偶然事项,不相等才是必然的。

以前高校资金来源单一,不存在融资行为,没有负债经营一说,全是用自有资金购置资产,所以也一直没出现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不相等的情况,再加上以往会计分录(购入资产时,借记“支出类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的做法也造成了两者必然相等的表面现象。建议用自有资金购入固定资产时改用以下分录: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同时借记“支出类科目”,贷记“固定基金”,以避免发生误解。

二、固定基金科目与累计折旧科目比较

固定基金和累计折旧表面上看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科目,固定基金是事业单位净资产类科目,而累计折旧科目是企业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

但笔者认为固定基金和累计折旧科目具有类似的功能。高校用自有资金购入固定资产时一次性列支,将固定资产购置款全额转到固定基金科目,相当于全额提取折旧(没有考虑残值);当使用融资资金购入固定资产时,每次偿还融资款,同时列支费用,结转一部分款项到固定基金科目,相当于不定期提取折旧。当然,这种“提取折旧”的方法和企业提取折旧是有很大区别的,企业是按固定资产的磨损情况确定每期提取的数额,高校是根据自有资金支付情况确定各期的“提取数额”。

所以,如果执行新的高校会计制度,笔者认为在新建账时应先将原制度下的固定基金(包括修购基金)科目余额转到累计折旧科目,再将该余额和固定资产实际清查的耗损情况的差额部分调整到净资产类科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上一篇:权益法代替成本法核算可行性浅析 下一篇:基于新会计准则的研发费用核算方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