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域与私域的界限

时间:2022-10-21 06:37:17

近日发生的两件事颇具哲学意义。

一件事是,笔者的一个朋友拒绝了绝大多数的节日饭局,理由只有一个:他在饭局中说的“警句”,总是未经他许可,被人微博直播,进而遭致无端的口水甚至谩骂。这令他十分恼火。

还有一件事是,笔者的另一个公认人缘不错的朋友,在微博中的“博缘”令大家很诧异。话稍不投机,动辄就是“滚出去”之类非理性语言暴力反击。

这两件事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即公与私、公域与私域的界限。

比如,在一个饭局中,你和某人意见不合,回家后,在家人面前你怎么骂这人都没关系,但你在饭局中必须保持基本的礼貌。这就说明,“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的区隔是文明社会处事的一个重要原则。”

这个直接引语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赵鼎新。他在新著《民主的限制》中指出,微博的言论是面向社会的,它们本来应该是前台行为。但是,微博中许多人动辄破口大骂,不怕受到任何惩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博公共空间的出现把人类的许多后台行为前台化了。赵鼎新认为,这是微博语言暴戾趋向背后的结构性原因。

事实上,自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论在美国掀起热潮以来,滞后一步的中国大陆最近也开始讨论了。这个出生于1929年的德国哲学家认为,为了在大众传媒中引人注目,明星们付出了混淆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代价。但政治讨论与学术讨论,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因为它们追求的是对一个主题的理解,而不是为了展示自我。他们关心的是交换彼此的意见,而不是吸引目光。参与讨论的人关注的是同一件事,他们对私生活似乎漠不关心。

和赵鼎新几乎同时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学者,还有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日前崔卫平连续发表14篇系列文章——《我们如何学习讨论》,把这个问题摆在了公众面前。

有个词叫“法不责众”,也许可以从另一角度解读微博中语言暴力的原因,和这个词字面意义不同的是,它说的不是法律的管辖权,而是指人的自我心理暗示。在网络世界,特别是微博中,公域与私域的边界要不要受到尊重,成为一个值得反复琢磨的问题。

上一篇:铁路媒体招标争议 下一篇:创意法下高中数学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