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克豪森在音乐技法方面的创新追求

时间:2022-10-21 06:20:05

斯托克豪森在音乐技法方面的创新追求

摘要:斯托克豪森是后现代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三部典型的作品,来探析斯托克豪森在音乐技法方面的创新追求。

关键词:斯托克豪森;偶然音乐;直觉音乐;曲式结构

德国作曲家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karlheinzStockhausen)是20世纪“新音乐”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个创新型的作曲家,他的目标与理想是创作前所未有的“绝对”新的音乐,发明前所未闻的“绝对”新的音响与结构。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30年间,斯托克豪森创作了160余部作品,他不断地为每一部作品寻求新的表达方式。

一、偶然音乐创作

所谓偶然音乐,是指作曲家在创作时把偶然的、不确定的或是没有预先设计好的因素带进作品中,这些不确定的因素由表演者来确定。对于表演者来说,演奏这样的作品比起演奏传统的音乐具有更大的展示空间,因为在这个表演的过程中,他不仅仅是一个演奏者,更是这个作品的“第二作者”。

《钢琴作品第11号》是一首用图表来记谱的钢琴曲,作曲家把19段不同长度、不同复杂程度、相对独立的音乐段落以一种不能引起视觉联想的方式写在一张93х53厘米的大谱表上。这19个独立的段落的演奏顺序、力度、速度和发音法都由演奏者随心所欲地安排。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不经意地瞥一眼曲谱,从首先映入眼帘的段落开始弹奏,这段音乐结束后可以随意地继续下面的任何一个段落。当然,作曲家并不要求演奏者将这19个段落全部、完整的演奏,演奏者可以随意省略任何一个段落也可以对任何一个段落做“减缩”处理。但是,同一段落的再现,演奏者要根据情况临时做一些变化,而不能完全再现。当同一段落出现了三次,也就意味着乐曲已经进入了结束部分。

斯托克豪森的这种创作方法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作曲家布列兹(PierreBoulez)毫不犹豫地为他投上了反对票。他认为这样的创作会使曲子的顺序安排太过自由化,整个作品也没有一个有效的结构体系。无论别人对斯托克豪森的创作持有什么样的观点,这都不能影响他对新的创作技法的探索。

二、直觉音乐创作

在运用了10年的偶然方法作曲之后,斯托克豪森树立了返回“纯洁”的目标,同时他期望扩展自己的意识,刺激新的发明。斯托克豪森有着很深的文学造诣,他渴望用文字来创作音乐,这种渴望促使一种新的音乐创作方法的诞生――直觉音乐。在“直觉音乐”作品中,作曲家提供给演奏者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音符,而是一些文字。对斯托克豪森来说,这些文字不仅是创作灵感的源泉,而且还是如同音符一样重要的“乐谱”,所以他非常慎重地选择能够表达自己内心感悟的词语。演奏“直觉音乐”的演奏家们共同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文字上,依靠直觉和相互间的默契即兴地凑成一首新的乐曲。

斯托克豪森之所以把这种创作方式称为“直觉音乐”而不是“即兴音乐”,是因为他认为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即兴演奏必然使一个根本的结构、准则和风格特色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而直觉音乐,我的意思是要强调它实际上是毫无妨碍地来自直觉,”“我要指出的是,演奏家们的态度,不是胡乱的,或者只是消极的――就这个词的特有的意义来说――音乐思维,而是共同地集中注意在我所写的文字上面,这些文字,以一种清楚地规定方式引起直觉的官能”。从直觉音乐的这种创作方式来看,它与偶然音乐有一种相通的地方,那就是作曲家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作品音响的控制,演奏者们的表现是这类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三、在曲式结构方面的创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斯托克豪森在曲式结构方面做了一些创新的尝试,创造出一种被称为“瞬间曲式”的作曲手法,瞬间曲式体现出后现代音乐“结构无序化”的特点。在这类作品中,他把曲式与材料合二为一,作曲家提供的总谱只是一个个的音乐片段,根据这些不完整的音乐材料,演奏者们相互做出反应,自由演奏而形成曲式。所谓“瞬间”,就是指一部作品中每个具有独特性格的音乐片段,这个片段被认为是一个单位,在“这个瞬间”,它能抓住听众的心理,吸引听者的注意力。但是没有哪一个“瞬间”需要特殊考虑,换句话说就是作曲家并不确定某一个片段应该放在哪一个具体的位置上,这些具体的工作是由指挥决定的。在演奏这类作品时,指挥显得更为重要,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对作品的认识以及他期望的作品长度,有选择地进行演奏。

有些音乐学家把这种“瞬间曲式”称为“开放曲式”,这两种称谓没有区别,都是指在创作中曲式结构带有某种不确定性。前面提到的《钢琴作品第11号》就是运用这种方式写作的。那19个独立的音乐片段没有固定的演奏顺序,演奏者可以在演出过程中随意安排,形成曲式。

作品《瞬间》(《Momente》)作于1961――1964年间,是斯托克豪森第一部重要的声乐作品,为女高音、四个合唱队、钢琴八重奏、两个管风琴及三个打击乐手而作。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再一次向人们展现了他对音乐表现形多样、音响新奇的追求。在整部作品的表演过程中,女高音与合唱队的表演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乐曲是伴随着一群人的说话声、呼噜声、叫嚷声和窃窃私语声开始的,这嘈杂的声音让人联想到参加集会的场面。在这一乱成一团的背景音响中,女高音的独唱渐渐地、清晰地透出来。从女高音演唱的音乐风格上来讲,既有冷静的、抒情的咏叹调,又有充满、浑厚饱满的宣叙调,似乎是从其他现成的音乐作品中抽离出来的片段。歌词部分更是让人难以琢磨,无法辨认。马考尼认为作曲家在写作女高音的独唱时“肯定有他非常私人的东西想要吐露”,但是他的这种方式因为过于“私人”而使听众难以理解。合唱队除伴唱外,还要发出一些喀哒声、踩脚声和拍手声,另外,还演奏一些小件的打击乐器。乐曲的音响中充满了乐音与噪音、嘈杂与寂静、充实与空虚的对比。在舞台上,演出人员是这样安排的:独唱的女高音歌手静静地站在中心升起的舞台上,背靠一面巨大的平锣。她的前面有两台电风琴,脚的四周放了两组打击乐器,4个合唱队顺着舞台的围成半圆,每个合唱队都安排一个小号和一个长号来伴奏。

《瞬间》虽然是一部叙述形式的音乐作品,但是它与传统的舞台艺术有着极大的差别: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既不依靠表演又不按照时间顺序,没有相关的动作表演与描绘的一系列感情状态相结合,只是运用联想的方式重新安排事件的次序,这样的作品着实令人难以理解。

作曲家在1972年对此部作品进行了修改,增加了作品的角色,增添了一些戏剧情节,时间也从原来的60分钟扩展到90分钟,但是,还是因为音响怪异、乐曲冗长而令人难以欣赏。

关于听众对这部作品的反应,有位作曲家有这样一段话:“在德国,我的音乐一如从前一样遭到强烈的反对,比如,去年我在科隆指挥我的《瞬间》,观众们如此吵闹,我被迫暂停了演出。大约5分钟后,我又开始了。虽然他们的大吵大嚷让我无法听到任何音乐声,但是我还是坚持指挥完了。”

斯托克豪森作为后现代主义作曲家的代表人物,总是在音乐创作的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在创新方面,他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作曲家在1973年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到:“其实我的音乐之所以不能适应于多数人也不会有什么不安的感觉。如果大多数是归属于什么的话,那么我要说,这大多数必须是平凡陈腐无疑。”斯托克豪森就这样一直坚持着为每一部作品寻求新的技术上的突破,不去理会世人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美]杰夫•托德•提顿主编.《世界音乐》.周刊,郎丽旋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西安,2003

[2]朱建.《斯托克豪森和他的“瞬间”》载于《音乐爱好者》

1994年第三期

[3]张洪模.《斯托克豪森言论辑》载于《人民音乐》1999年第

11期

上一篇:图书资料员的信息素养及其提高 下一篇:美声唱法的学习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