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教育下如何看待民族大学生民族宗教情结

时间:2022-10-21 06:14:02

核心价值观教育下如何看待民族大学生民族宗教情结

摘要:宗教对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宗教文化在民族发展中有的逐渐演变为民族心理与风俗习惯的认同。高校应该正确看待民族大学生的宗教情结与民族文化的认同,及民族大学生的,引导民族大学生正确处理民族宗教情结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系,使其自觉拥护支持国家相关政策。

关键词:民族宗教情结 核心价值观教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国家,由于民族和宗教关系比较密切,尤其在民族地区极其广泛,宗教问题经常和民族问题以交叉渗透形式出现,为此我们在高校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正确看待和慎重处理民族大学生的民族信仰问题。

一、民族与民族宗教情结

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古代的一切宗教都是自发的部落宗教和后来的民族宗教,它们从各民族的社会和政治条件中产生,并和它们一起生长。”①宗教与民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却紧密相连。民族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集中性、共同文化特制的人群,以血缘、地缘为形成基础,以共同的风俗习惯或文化特质作为标志。但是,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一切民族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宗教性,甚至全民族都共同信仰一个宗教,为此,一切宗教都具再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民族性。在氏族部落时期,各氏族都有自己特有的的图腾宗教。一切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宗教都作为该民族的精神统治、文化凝聚、社会影响起过重要作用,并长期影响该民族。也可说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宗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正因为宗教全方位影响着民族社会生活,宗教文化就必然地成了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一定角度认为,民族对民族宗教有着天然的宗教情结和情感。早期北方各民族包括后来的蒙古族信仰萨满教,明清以来很多人信仰了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生活中的许多祭祀活动、礼仪活动都保留着宗教色彩和祖先崇拜色彩,宗教上的一些规定,也逐渐变成了民族的风俗习惯。

民族心理是特定民族认识、情感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结合体②。民族心理的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宗教对民族心理的渗透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平台上进行的。但民族心理在宗教上的表现就是特定民族的宗教情结。宗教对民族来说,在民族生活方式、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方面都留下了深刻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同民族感情、民族风情渗透融合在一起,在表现形式上还会体现为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这就使得与民族情结相互影响存在,若不能很好地认识把握其关系,就势必更有可能增加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

二、正确引导民族大学生要处理好民族宗教情结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系

本课题组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宗教的认知上,有着民族情结。“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加入宗教组织的”问题中,选择“家庭环境”的占到36.76%;“你信仰宗教的原因”问题选择中,选择“家庭环境的影响”的占到42%;“你通常参加宗教聚会的场合”问题选择中,选择“家庭聚会”的占到27%。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复杂的地区。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有49个民族,主要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主;同时内蒙古是多宗教的民族地区,有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六种宗教。据2010年度年检统计,2470万总人口中有信教群众近230余万人。内蒙古自治区共有高校38所,在校生40余万,少数民族学生11.2万,占28%,全体学生中信教比例为12.4%,少数民族学生信教比例高达26.76%。③通过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在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处理好与民族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在高校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对学生做好正确引导。

(一)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与规定

要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党和国家倡导自由,但是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确保宗教活动规范有序进行。同时坚持宗教不得干预教育的原则。这一条已正式写进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也作了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1982年《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的通知》(中发[1982]19号文件)中规定:在普通学校应当明确规定:不得在学校向学生宣传宗教,灌输宗教思想,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或阻挠学校向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1990年1月20日开始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十四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均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强调:“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不得利用宗教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活动”。2005年中共教育部党组下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形势下教育系统宗教工作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意见》最具有代表性。其中规定“在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中充实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及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内容”、“不得开设带有传教性质的课程,不得在学校举办具有传教内容的活动”“严肃教学纪律,在教学活动中禁止散布和宣扬有神论”。这些相关规定涉及党和国家性质及发展前途,各高校党委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并准确教育指导学生。调查中“可以在学校从事宗教活动或仪式吗”的问题选择中选择“可以”的达到43%,选择不清楚的占到26%。④很能说明我们高校党委宗教观教育的不到位。

(二)要加强学生党员、团员及普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世界观教育。

在调查中,“你认为与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有无抵触”的选择,41%的同学选择了“两者相互补充,大部分可以并存”,“中国共产党员是否可以信教”的选择中选择“信教也可以入党”“入党可以同时信教”的各占10%。在和国家各种相关规定中,都明确规定: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不得参加宗教活动。对信仰或参加宗教者,如长期坚持不改的要劝其退党。对一般参与宗教活动的共产党员,经过党组织的批评帮助,决心悔改的,可作限期改正处理;经教育仍然坚持不改的,要劝其退党。…共青团的性质决定了每一个共青团员,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成为坚定的无神论者,而不应当成为有神论者。共产党员和团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大学生要努力学习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要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对普通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要同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防止抵御宗教思想的不法渗透。

(三)对民族大学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民族观教育。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⑤。根据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特点,正确看待其民族宗教情结,而不能一概否定或加以排斥批评,而是要在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广大民族学生正确掌握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要通过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使民族学生真正认识到,民族文化、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要高度发展科学生产力,依靠社会和全民族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引导教育学生把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严格区别开来,更应清醒认识到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宗教制造民族问题、社会问题的不良企图,自觉维护本民族的和谐稳定、维护国家的和谐稳定。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各民族繁荣富强,是我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民族政策。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适当根据我国国情长期探索总结并由实践检验了的正确选择。

总书记2007年1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中指出:“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切实做好宗教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我们要从这样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重要性。”这突出地说明了党中央对宗教问题的高度重视,更是我们研究民族宗教情结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关系的指导思想。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333页。

②徐黎丽.论“民族心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关系[J].广西民族研究,2002(3)。

③④本课题调查组2011年12月内蒙古高校调查数字统计。

⑤.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10.15(10)。

【基金项目】该文为大学生问题课题系列论文之一。教育厅课题,编号NJSZ1105。教育部课题,编号11JD710060。

作者简介:房栋,男,1970年出生。现为包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硕士导师,主要从事政党文化与人才、社会文化研究;袁爱荣,女,包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总支书记。

上一篇:高职院校大学生礼仪修养探析 下一篇:高职ERP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