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回来 第8期

时间:2022-10-21 06:09:00

盛秀芝今年50岁,曾是河南省新蔡县档案局的一名职工。1980年,她与还是部队干部的张学冉结婚,两地分居10年后,张学冉才从部队转业回来。

14年前,在新蔡县,盛秀芝和张学冉是一对令人羡慕的夫妻;14年中,相熟的人谈起他们,话语里充满同情和惋惜;而如今,每天傍晚,当人们看到他们夫妻相依散步的情景,心中更多的是深深的感动……

会走的“植物人”

1994年5月8日――盛秀芝对那个阴沉沉的日子至今记忆犹新。那天一大早,她刚起床,就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嫂子,快,张书记被人打伤了,在县二医院!”是丈夫同事的声音,盛秀芝顾不得叫醒熟睡中的两个儿子,急忙骑自行车赶到医院。

原来,5月7日深夜,新蔡县公安局一位副局长到韩集镇执行公务时遭到不明真相群众的围攻,身为韩集镇党委副书记的张学冉闻讯赶到。混乱之中,有人举起一把铁锹就朝一位干警打来,张学冉大喝一声,用身体挡住那名警察,自己却被铁锹结结实实砸中头部……

经诊断,张学冉头部粉碎性骨折,颅内大量出血,大脑左侧严重塌陷受损。医生告诉盛秀芝,病人随时都有可能死亡,如果做开颅手术,大概有百分之一的生存希望,但即使保住生命,恐怕也会成为“植物人”,而且手术风险很大。

医生的话让盛秀芝一阵晕眩,她强迫自己镇定下来:她才36岁,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没有至亲的丈夫;两个儿子年纪还小,一个完整的家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孩子不能没有父亲……她发疯般地大喊:“做,要做,我签字!只要学冉还活着,怎么样我都愿意!”

县医院展开全力抢救,三天后,张学冉睁开双眼――他活下来了。可是,正如医生所言,他的意识完全丧失,不会吃饭、说话,不认人,也不会动,只能每天躺在床上瞪视着天花板,成了名副其实的“植物人”。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几乎把盛秀芝击倒,她和丈夫结束两地分居的生活还不到四年,实在不愿意相信,一家人美好幸福的生活刚刚开始却要就此结束。

三个月后,盛秀芝把两个孩子托付给母亲照料,带着张学冉去北京天坛医院做补颅手术。

当时,医院给不会吃饭的张学冉插胃管注入流食,盛秀芝觉得这样下去丈夫太痛苦了,就拔掉插管,自己用注射器一点儿一点儿给丈夫喂饭。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几个月过去,张学冉的嘴开始对食物有了反应。医生惊喜地告诉盛秀芝,病人的吞咽功能正在恢复。与此同时,由于担心丈夫的双腿长时间不活动会成为一双“废腿”,盛秀芝一直坚持给丈夫做按摩,渐渐的,张学冉可以被搀扶着下地走路了。

丈夫身体的好转让盛秀芝兴奋不已,但她随即就沮丧地发现,丈夫虽然身体逐步康复,智力却像个襁褓中的婴儿:不会说话,不知饥饱冷热,不认识任何人。医生告诉她,张学冉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个会走动的“植物人”。由于脑部受伤严重,他活下来已是万幸,醒来更是奇迹,要想恢复成正常人基本不可能。

此时的盛秀芝,为了给丈夫看病,已经倾尽所有。为保证丈夫的营养需要,她自己每天只吃两顿饭,而且大多是丈夫的剩饭。这个会走动的“植物人”丈夫,给盛秀芝的生活带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饭要哄着一口一口喂,走路要寸步不离牵着手,夜里醒来会自己下床到处走动……为了防止丈夫夜里走丢,盛秀芝每晚都抱着丈夫的脚睡觉。

日子过得越来越苦,倔强的盛秀芝却说什么也不肯放弃,还是坚持和不会说话的丈夫“聊天”,希望能恢复他的语言能力和智力。在她心目中,曾是军人的丈夫,意志力一直都那样顽强,她觉得,虽然他看上去什么都不知道,但他心底里,一定也不想放弃……

苦苦支撑

张学冉受伤那年,大儿子张家绮12岁,读初中一年级,小儿子张家祥上小学三年级。带着丈夫从医院回到家,一家四口人的生活问题像座山一样压在盛秀芝肩上。一边是需要加强营养的丈夫,一边是需要学费的孩子,用捉襟见肘来形容这个家,一点儿都不为过。

1997年,张家绮高中毕业了。这个懂事的孩子早把妈妈的艰辛看在心里,和妈妈商量着要去当兵。盛秀芝知道,这样一来家里的经济负担会大大减轻,但事关孩子的前程,她犹豫了很久。那年的11月5日,是张家绮从军离家的日子。盛秀芝早早起来给儿子下了碗方便面,把仅有的几个鸡蛋拿出来煮好,放在儿子的挎包里,又将50元钱偷偷塞进儿子的口袋。张家绮不要妈妈送,临出门时,回头对她说:“妈,你放心,我在部队上会好好的。爸会好起来的,等我回来,就能帮你了。”看着儿子远去的身影,盛秀芝再也忍不住,关上房门放声大哭。

二儿子张家祥年龄还小,难免有嘴馋的时候。一次,为了要一根冰棒,他挨了妈妈的打。事后,盛秀芝抱着儿子哭了一场,边哭边说:“你今天看妈妈手里还有两块钱,可这两块钱是咱家一天的饭菜钱。咱家和别人家不一样,你还小,可能会觉得委屈,但是等你长大了,妈妈一个人也能供你上大学的时候,你就什么都明白了!”那一刻,张家祥好像一下子就长大懂事了,抱着妈妈说:“以后我再也不乱花钱了,我要好好读书,上高中,上大学。”

几年时间过去,张学冉的身体已经可以行动如常,但智力和记忆力并无好转,几年里只学会了说一个“好”字。尽管只一个字,还是让盛秀芝兴奋了好几天,这说明丈夫能听懂她的话,能与她交流。她在心里暗暗发誓,就算十年不吃肉不添一丝半线,也一定要让丈夫恢复到比较正常的状态。

为了弥补没能供大儿子读大学的缺憾,也为了便于丈夫康复治疗,2000年9月,盛秀芝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已考上县一高的小儿子转到驻马店高中上学,自己带上丈夫到驻马店市区,一边打工挣钱,一边照顾丈夫和儿子的生活。

她租了间简陋的房子,准备去做不需要本钱又见钱快的搬运工。为了挣钱与陪护丈夫两不误,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会丈夫骑自行车,然后自己买了一辆旧三轮车,到建材市场去给人搬运货物。每天送货时,她拉着五六百斤的货物,让丈夫骑自行车跟在自己后面,又怕丈夫走失,要时不时回头看着丈夫。地板砖、水泥、装饰板,一趟趟装上搬下,肩上磨出的血水与汗水浸透了她的衣衫。在累得腰酸腿疼,头晕耳鸣时,还要惦记着丈夫是不是跟在自己身边……而当她忙碌一天下来,挣得二三十元报酬时,所有的劳累都不算什么了,因为供儿子读书、给丈夫治病又有了指望。

这时候的盛秀芝,已经把丈夫当儿子一样无微不至地照料。让人绝望的是,尽管她在医生指导下费尽心力试图恢复张学冉的记忆,但日子一天天过去,张学冉的情况依旧没有起色。盛秀芝觉得自己快支撑不下去了,在亲友的劝说下,她想到了离婚。可是,牵着张学冉的手徘徊在法院门口,看着像孩子一样跟随着她的丈夫,想起当年的美好生活,盛秀芝泪流满面,没有勇气走进去。

她想到了死,也许死了就能解脱了。她对丈夫说:“学冉啊,我撑不下去了。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张学冉还是没有反应。

用爱唤醒记忆

盛秀芝想到,要是自己死了,丈夫肯定也没法好好活下去。为了让两个儿子记着父母的模样,她把当年和张学冉的结婚照放大,挂在房间里。谁知,此前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反应的张学冉,却盯着照片久久发呆。盛秀芝试着把照片取下来,遭到张学冉用力阻拦。如同电光火石一般,她突然看到一线希望――丈夫在潜意识里对这份爱情还有印象,也许使他恢复记忆的关键点就在这里。

盛秀芝决定活下去,她要重拾当初美好的爱恋,和丈夫重走一次爱情路。

1977年,盛秀芝和张学冉一见钟情,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1980年结婚后,两人长期两地分居,张学冉每周都给盛秀芝写信。这些饱含深情与牵挂的书信,盛秀芝一直保存着,它是他们爱情的见证。如今,她拿出珍藏了二十多年的整整一小箱两地书,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整理了一遍,开始每天给丈夫读信。

他们从第一封信开始读起,盛秀芝自己也沉浸在对美好岁月的回忆中,活下去的愿望更坚定了几分。盛秀芝重新留起大辫子,天气好的时候就挽着丈夫走在乡间小路上――两人恋爱时,经常在这样的小路上散步。时间在反复读情书、反复模拟和描述当年的恋爱故事中缓缓流逝,张学冉渐渐有了反应,盛秀芝每读一句,他就“嗯”一声,慢慢竟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语言交流了。

2001年3月14日清晨,盛秀芝忙着做饭,张学冉不声不响地出了门,等盛秀芝转回身寻找,发现丈夫已经没了踪影。她焦急万分,联系老家的亲友,大家找遍了全市九县一区及周边城市。十几天过去,盛秀芝的体重由原来的60公斤下降到50公斤,亲友们劝她:“秀芝呀,快20天了,他那个情况,吃的也不知道要一口,又记不起任何事……孩子没爹,可不能再没娘啊!”盛秀芝不吭声,只是咬紧了牙,一遍一遍在驻马店的大街小巷里搜寻。4月3日上午,终于传来好消息:正阳县慎水乡的3名村民报信到新蔡县,说他们村收留了流浪到那里的张学冉。

在报信人家里,蓬头垢面的张学冉看到盛秀芝,“哇”的一声哭了。盛秀芝替丈夫抹了把眼泪,自己也已经泪流满面:“别哭别哭,我们一起回家。”张学冉连连点头:“好,好……”

这次失散让盛秀芝更加意识到丈夫对自己有多重要,而张学冉也似乎明白了盛秀芝是自己最重要的人――他的记忆开始一点儿一点儿恢复了。当张学冉终于“记”起家里的人,第一次喊出“盛秀芝”三个字时,盛秀芝失声痛哭。

那之后的一年里,张学冉各方面都恢复很快,但智力水平依然低下。盛秀芝接受有关专家的建议,开始教丈夫汉语拼音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让她感到意外的是,四十多岁的丈夫对这种“小儿科”的益智教育产生了浓厚兴趣,很快就能认简单的字,会背简单的儿歌了。有一天,盛秀芝看见背着书包上学的小朋友,突发奇想:也许接受正规教育,丈夫的进步会更快一些。她跑遍全城,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家幼儿园出于爱心,愿意免费接纳张学冉这位47岁的“大朋友”。

得知幼儿园来了个脑子有毛病的“大朋友”,家长集体抗议。幼儿园园长张瑞华顶着压力对盛秀芝说:“秀芝呀,你这么多年不容易。我们也想为你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把学冉放在这里,你就放心吧!”

日子如流水般逝去。张学冉会认路了,遇见熟悉的人会主动打招呼。他学会了100以内的加减运算,会背几十首唐诗。最难得的是,他知道心疼人了,经常帮盛秀芝做家务。2005年7月,张学冉幼儿园“毕业”,盛秀芝张罗着为丈夫找小学,但这次张学冉不干了,有点儿羞涩地说:“我不去上学了,一把年纪的人每天和一群小朋友在一起读书写字,不好意思。”

盛秀芝笑着,眼睛悄悄湿润了。

爱情回来了

她开始在家辅导丈夫学习小学课程。为了继续强化丈夫的记忆力,她找来一本电话号码簿,要求他每天背电话号码。为了开阔丈夫的视野,她经常有意识地带他到人多的地方散步或者逛街,让他熟悉环境,刺激他的记忆。

有一次在街上,张学冉突然觉得迎面走来的一个人非常面熟,可就是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可这人没看见他们,匆匆走了过去。自此,张学冉非常烦躁,不愿再到人多的地方去。在咨询了医生以后,盛秀芝同一些张学冉已经重新认识的战友、同事联系,大家为了张学冉,经常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地聊天,张学冉身处其中,情绪慢慢好了起来。那之后,盛秀芝尽可能多地带张学冉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走走,和一些老同事见面。时间一久,慢慢的,张学冉能自己回忆起一些人和事了。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张学冉不仅背完了一本电话号码簿,还学完了小学全部课程,接着开始了初中文化课程的学习。现在的张学冉每天早晨6点30分起床,沿县城大街跑步锻炼,风雨无阻。跑完步回家,就帮助妻子准备早餐,上午学习,午休后读书看报。傍晚时分,他和妻子一起去散步……2007年9月,医院用一些资料对张学冉进行了简单测试,测试表明,张学冉虽然知识不足,但智力已恢复到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如今,张学冉已经会对妻子表达自己的感激了,他用“伟大”来形容妻子这些年来为他做的一切。而盛秀芝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他是我丈夫,只要他在,这个家就是完整的,生活就是完整的……”

最真挚的情感往往是朴素的。对盛秀芝来说,幸福就是一个完整的家,一份完整的生活,她用不计回报的付出与爱,将这份最朴素的幸福紧紧握在手中。

(摘自《郑州日报》《恋爱婚姻家庭》)

上一篇:冰上情义 第8期 下一篇:婚姻是温暖的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