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路径”

时间:2022-10-21 04:44:51

探寻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路径”

小组合作学习顺应时代潮流,是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老师指出的一个新的方向,它也必将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也因为“新”,所以还有很多不适应之处。唯有通过深入的实践、深刻的反思,方可寻求一条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最佳路径”。

一、且行且反思

教学《诺贝尔》一课,我对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改变,在几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小组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碰撞出了不少智慧的火花。

但是,由于是第一次尝试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我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课堂秩序把控不到位

很多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学习模式,因此表现得很活跃,导致课堂纪律几度被打破。合作过程中,有些学生急于表达,却没被同伴听见,因此把音量放大。就这样,学生你一句、我一言地在那儿“吼叫”着,课堂显得嘈杂、无序。

2.教师指导不够

在汇报过程中,学生无法一下子回答到要点很多答案即将呼之欲出了,但他们的回答却戛然而止了。这原因在于,合作学习中缺少了老师适时的点拨与指导,很多孩子抓不住要点,甚至有的一开始就思考错了方向,以至于有些答案是在钻牛角尖或者根本就没讨论的意义。

3.学生参与度不高

分组时,只是按座次简单随机地组合,这就导致在小组合作中,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与异流时显得比较拘谨。再由于水平上存在差异一些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思维跟不上,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偶尔表达了,却被组员一票否决,这既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率,又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他们的自尊心。另外,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相对自由的,因此会有部分学生认为老师不会关注到他们,于是就趁着合作学习的时间与周围的学生打闹。

4.合作学习效果不一

每个小组在接受任务后,都能积极地开展学习。讨论结束,有些小组按要求完成了任务,可也有一小部分小组没有完成。可见小组合作学习还缺少一种时间观念、一种效率。

一种新的模式想要替代传统的学习方式,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发展壮大,最终才能真正为我们所用。

二、且思且进步

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我设定了这样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题目:“你认为谈迁是( )的人?”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的合作学习。

吸取了上一次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教训,我这次做了一些前期的工作。

1.交待任务,划分小组

学习完整篇课文,我就布置给学生一个作业:认真研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思考谈迁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从文中找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段落、句子、词语,并写下来。然后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前,预先了解学生写的内容,把所填的内容相近的学生划分为一组。如果填某一个关键词的学生人数比较多的话,就根据性别、水平等综合因素再分小组,保证每个小组有4~6人。人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体才能的充分展示,人太少互动就不足。

2.明确分工,注意方法

划分好小组后,则需要让学生明确各自的分工,如负责书写的记录员、负责提供依据的资料员、负责组织语言的组织员、负责查漏补缺的检查员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每个组员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讨论。老师作为指导者,要向学生指出小组合作学习时需要注意的一些方法。

3.学会倾听,大胆发言

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能高效、有序地开展,应让学生明确要培养的良好习惯。

(1)倾听。每一名同学在小组合作中都要学会用心倾听。以发言者为中心,全身心关注他的发言,尊重发言者,不得随意打断别人发言。

(2)支持。对于每一名同学在讨论中所付出的努力,要学会用微笑予以支持。

(3)真实。在活动过程中,要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让大家都能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当遇到与别人有不同想法的时候,要给予真诚的微笑和解释,而不是嘲笑与一味地否定。

4.关注时间,提高效率

教师要明确小组合作的学习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才算真正完成合作学习。否则,本次合作学习的结果就失去了在课堂上汇报的机会,只能留到课间交流。有了时间的限定,很多学生就能更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每个人都在为完成任务出谋划策,生怕落后。这无形当中就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5.走近学生,适时指导

作为老师,不要单纯地做旁观者,而应该走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这既可以掌握学生合作学习的最新动向,又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有了老师的参与,很多学生更加有信心顺利完成任务。当然老师不能只属于某一个小组,而要在巡视中适时地参与讨论,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与指导。

6.注重鼓励,以奖促学

建立竞争奖励制度。如对某一组表现好的学生,教师可适当给予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如奖一些学习用品;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在课堂上当场表扬,或者在班级中制作一张计分表,哪一组或哪一名同学表现出色就在相应的地方打上五角星,等五角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一起奖励。如此一来更能激发学生好好表现的欲望与动力。

通过不断地实践、摸索、思考,教师慢慢地找到了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也掌握了新颖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架起了一座和谐的桥梁。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东桥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上一篇:构建“以学为本”的课堂 下一篇:浅谈板书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