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发展经济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10-21 04:22:32

未来发展经济的若干思考

十七大报告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主线。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建设、党的建设、一国两制和外交关系等方面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与科学安排,使中国迈入了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新的发展时期。

一、人均GDP翻两番,我省有望提前实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新的情况和条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与十六大相比,虽然只增加了“人均”两个字,但意义却大不相同。根据新的形势,党的十七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量目标修改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人均目标,对实现这一目标增加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等更高要求,使得这一指标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以指导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经济总量来看,2006年我国GDP已跃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GDP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处于第129位,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尚处在世界中等偏下水平,因此,用人均指标更能反映居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实际状况。

正如总理所说:“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十七大报告中“人均GDP”概念的使用,表明我国在注重提高综合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居民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提高。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一个更高标准的小康。

从统计数据看,2000年全国人均GDP为7858元,如果到2020年翻两番。按照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2010年全国人均GDP应达到3万元以上。

2000年,吉林省人均GDP为7351元,如果到2020年翻两番,按照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2020年全省人均GDP应达到3万左右。2006年全省人均GDP已经达到15720元(当年价)。2000~2006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9%。今后的13年。粗略估算,全省人均GDP年均增速只要能达到6%左右,就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从发展趋势看,近年来随着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吉林省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同时未来十几年我省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综合判断吉林省实现人均GDP翻两番这一目标很有把握,甚至可以提前几年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目标是有前提条件的,前提条件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其中,降低消耗对吉林省来说是非常严峻的问题。

二、建设生态文明,吉林省节能降耗任务重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

当今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应当也不可能模仿美英等发达国家以挥霍资源为特征的消费模式。因此,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日益突出。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近几年,一些消耗资源多、污染大的行业发展过快,这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消耗资源较少、污染较轻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比重和水平;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的发展。同时,要立足我国国情,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城乡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

吉林省节能降耗任务重。2006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为1.59,在30个省(区、市)中排第22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比上年下降3.32%,下降幅度在30个省(区、市)中排第11位,未能完成6%的节能降耗控制目标。在“十一五”规划中,吉林省提出的单位GDP能耗下降30%的全国最高目标,按照这一目标,2006~2010年平均应该下降6.9%,而2006年只实现3.32%,差距很大。2007年的目标也是6%,据统计,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仅下降3.87%,同样没有完成4.5%的工业节能目标。2008年的目标是单位GDP能耗下降8%以上,从目前的情况看,难度相当大。主要是以重化工为主体的工业结构的能源消费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一些高速增长的制造业、冶金、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用电量相对较大,导致结构性降耗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三、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吉林省近年来财产性收入增长迅速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提法,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当前中国内地居民储蓄达17万亿元人民币,百姓投资理财热情空前高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十七大报告中的这种提法,很明显地体现出鼓励群众财富多元化的特点。表面上看,“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要大力促进个人投资。但这种提法是在十七大报告中被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可见所要终极关注的还是社会公平。

新提法体现了小康社会的必然趋势。百姓生活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手中就有部分闲余资金来购置其他资产。创造条件即拓宽居民的投资和财富积累渠道,虽然内地居民储蓄达17万亿元人民币,但主要投资方式还是银行存款。目前,政府所掌握的资源和权能的发挥,直接关

系到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保值增值,有益于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这一提法中的“更多群众”,是扩大中等收入者在社会中的比重,报告在“财产性收入”部分还提到,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就是要通过分配制度的更加注重公平,将部分中低收入者尽快输送进有产者的队伍中去。使有产者由少数变为多数,从而使中国进入多数有产时代。

城乡居民收入构成由工薪收入(工资)、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4个部分组成。其中,工薪收入,指城乡居民受雇于单位或者个人。靠出卖劳动获得的收入;经营性收入,指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则是城乡居民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属于二次分配收入。

在城镇居民收入结构中,吉林省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最低,但增速较快。2001年以来,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家庭财产积累日渐增多,财产性收入增长迅速。2001~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由人均32.4元上升到117.26元,增长了2.62倍,年均增长29.3%,高于同期城镇居民全部年收入15.5个百分点,其占城镇居民收入的比重由0.6%上升到1.1%。

农村居民财产性纯收入高速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更趋合理,农民出让土地和存款增加等带动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全省农民财产性纯收入由2001年的71元增加到2006年的188元,平均增速为21.6%,其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由3.2%上升到5.2%。

2006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中,财产性收入占1.9%。

四、从十七大报告看经济发展新趋势

十七大报告提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今后经济发展必须转变方式、突出发展成果共享、正视发展中的挑战。

1 经济发展的4个协调

――翻两番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以及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形成。

――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尤其要突出消费。

――发展动力不能仅依靠投资拉动。而要更多强调改革和自主创新的推动。

2 改善民生的5个重点

――优先发展教育,这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之策。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但是人的整体素质并不高,这不但影响了发展,而且也影响了个人择业的能力。保证公平的教育,可以做到每个人起点的基本公平。

――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一个新的提法。这个新的思路确定了在就业工作中政府和个人的定位,政府侧重于培养环境,而个人更多地要发挥创造性、主动性。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尤其是强调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更多关注低收入者和工薪阶层的收入。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凸显了政府的保障功能,凸显了农村保障体系的建立,让所有人能够享受到基本的保障,分享到发展的成果。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要求,对于低收入者群体而言,生活水平的稳定和提高,更需要基本的医疗保障。

3 不容忽视的4个挑战

――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剧。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资源环境问题,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关键领域的改革还不到位。比如在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经济社会考评体系等方面。还存在改革不到位的问题亟待解决。

――区域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协调性。尤其是主体功能区的划分,要求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发展目标、模式。另外,公共服务需要进一步均等化。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国主动加入全球化进程,向世界贸易体系开放,中国与全球经济的互动越来越明显。

(作者单位:吉林省经济信息中心)

上一篇:加快发展 专注民生 下一篇:跨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