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身处危机,越需要长远眼光

时间:2022-10-21 03:58:52

越是身处危机,越需要长远眼光

《南风窗》: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许多人的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民主制度未能阻止危机的发生?

吴玉山: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首先民主主要是一种决策方式,不一定能保证每件事都有好的结果;其次,金融危机是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是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将来也还会有。每当经济成长快时,人们总会扩张信用,按照乐观的预期来接受风险,长此以往,难免会出问题,气球迟早会破,此时人们又会过度保守,这样一来衰退不可避免;衰退持续一段时间,又会回弹。这是经济规律,对任何制度都一视同仁。

《南风窗》:中国大陆在此次危机中损失相对较小,是否证明了中国特色体制的优越性?

吴玉山:我想,对一个体制是否优越的判断,应该要和当前的事件拉开距离,从一个宏观和平均的角度去看,而不能用现在的情况来笼统概括。大陆目前的处境比较好,我认为和大陆所奉行的体制没有必然的关系。大陆在应对金融危机上的优势在于,首先它是一个大的发展中国家,外销落下去了,国内市场的容量仍然很大,所以金融危机的影响没有那么明显。这和体制无关,而和大陆的人口多有关。

第二,大陆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阶段,国家仍然存留了大量行政干预的手段,掌握着很多的经济摇杆和资源,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动员,可以很快地推进一些事情,比如家电下乡和4万亿救市计划,这同样和民主不民主无关。

第三,大陆以往的经济成长速度很很快,政府的财政能力很强,可以拿出很多钱进行救市。所以,大陆在金融危机中损失较小,在我看来更多是一个经济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

《南风窗》:威权体制是否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吴玉山: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东亚的威权模式更能促进经济发展;日本经济腾飞的时候,政治体制中的民主成分也很薄弱,一党独大,财阀政治献金,被称为“软性威权”;韩国的军人体制同样创造了“汉江奇迹”;新加坡不被西方认为是民主国家;香港当时是殖民地;台湾两蒋推行的体制也不民主,但这并不妨碍这些经济体创造奇迹。

但从更长远的时空来看,以上经济体最后都或多或少面临着转型和改革的问题。这是因为,人均CDP在1000美元左右时,人们会觉得经济发展就是一切,但到了5000美元、1万美元或者更高的时候,人们的想法就不同了,他们会对分配不公、环境污染、个人权益受损等问题更为关注和敏感,希望媒体有不同的声音,希望社会更为人性和温和。所以,对威权体制下的经济发展,应该过一段时间再看看,因为人们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民主更适合稳定、未来可预期的时候,在紧急情况下,民主的效率很可能比不上专制和威权,因此但凡出现金融危机这样的事情,对民主肯定是不好的。因为金融危机之下,人们希望能立竿见影地对付危机,因此更能接受权力集中,这样就会导致行政专权。在成熟的民主国家,这些都是受制约的,是在大的框架里头的,集权有限度,而且是暂时的,危机一解除,一切又会回复原状。

但在一些基本民主制度没有确立的国家里,政治人物集权后就很可能不会放下,还可能用修改宪法等方式使之固定下来:另一种情况是,经济危机引发不满,人们上街游行,而社会上也有不同的政治主张,这样就可能发生激烈的冲突和对抗。这两种情形下,都会出现民主的倒退。

《南风窗》:怎么看待目前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民众的民粹主义情绪?

吴玉山:从目前看,这种民粹情绪还是被控制在体系里头的。美国这个国家,你很容易看到它的缺点,但它的反省和修复能力也是很强的。从对金融危机的处理方式上看,这件事一出,媒体马上披露,政府捂不住,必须要做出反应来平息民愤,进行补救,还要有人承担责任,这是美国的厉害之处。

而从长远发展上看,以往左的国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管制太多,容易扼杀经济的活力;右的自由放任又太自由了,也容易中问题,以后可能的合适的点,是两者中间的某个状态,向左或向右大幅度变动的可能性,目前还没有看到。

《南风窗》:此轮全融危机,是否意味着东亚出口导向的国家必须向发展内需的方向转型?

吴玉山:东亚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内部压力,要转型的话,就必须要明确取代山口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对中国、印度这样的大国而言,经济转向主要靠内需拉动是有可能的,因为它们的内部市场都很大。中国大陆在这方面尤其有潜力,因为人们的储蓄率很高,只要解决了社会保障的问题,是有可能主要靠内需而不靠贸易的。

但对台湾、新加坡这样的小经济体而言,必须也只能靠出口,所谓的替代只可能是不同出口地区之间的替代,比如从主要向欧美出口转向主要向大陆出口:大陆的内需市场如果能启动,台商从主要在大陆制造转为直接向大陆出口产品,那么两岸之间的关联就会更加紧密。

上一篇:黑白南京外的人性色彩 下一篇:“地球一小时”,NGO如何游说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