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之虑

时间:2022-10-21 03:54:50

进一步松动户籍政策,便利社会福利的异地转移,将有助于老年人口作出社会贡献。

一个世纪前,梁启超写下《少年中国说》的名篇。就人口结构而言,他在文中指责的“老大帝国”其实非常年轻。清末全国的人口平均寿命不过30多岁,“人活七十古来稀”到民国期间依然适用。

然而,在过去40年经历了人口转型的中国正在迈入老龄化社会。梁启超的问题似乎更切合这个时代:“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问题也。”

老龄化阻碍大国崛起

去年4月,长期关注人口问题的美国学者杰克?戈德斯通在《华盛顿邮报》上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作出了悲观预测:由于一胎政策,中国的劳动力规模在未来十年会达到顶峰,而后停止增长,到2040年将降至9%。据联合国人口机构预测,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重将从2010年的12%升至2050年的33%。中国的未来如同1990年后的日本——规模缩小,人口老化,一幅夕阳晚景。

更有学者将老龄化问题提升到国家竞争战略的高度。与同为人口大国的印度相比,中国的人口结构不仅老于印度,而且在加速老龄化。所谓人口红利,即高比例劳动力导致的经济增长,会很快被中国分光吃净。而印度的劳动力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将一直增长到2030年。德国波恩大学埃里希?威德教授去年在《法兰克福时报》上撰文指出,“印度的王牌是其年轻而且不断增长的人口。”

中印“龙象”之争一直是西方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无论看好哪国,比较者总喜欢强调某些因素,忽略另一些因素。就人口红利而言,其实每个国家都有机会享受一次,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尽管印度的工作人口较为年轻,但占人口半边天的妇女劳动参与率却远低于中国。在15岁以上的人口中,2009年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女性参加工作,而印度只有三分之一。此外,印度工人的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也逊于中国。除非印度提高劳工素质,扩大基础设施,并开发剩余劳力,否则其人口红利并不会在未来兑现。

对“老大中国”持悲观态度的人们则太看重人口因素了。中国经济过去并不仅仅因人口红利而增长,未来也不会因这一红利消失就衰退。据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两位学者估算,人口红利只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的16.5%。

中国的增长速度将因人口老龄化而放缓,但并不妨碍它最终成为超级大国。美国经济学家萨勃拉曼尼亚在《大预测》一书中综合分析了对中国经济前景的种种估量,指出即使考虑老龄化因素,中国仍将在2030年取得类似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经济主导地位。

中国像一部四引擎拉动的跑车,尽管人口红利渐渐消失,还有教育红利、创新红利和制度红利有待开发。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并非人口数量,而在于人力资本。有人认为老龄社会不利于创新,因为年轻人的比例在持续下降。而就中国的情况而言,由于高等教育普及,更多年轻人能接触先进知识,创新者的数量不降反增。比如,中国科研人员占全球的比例由2002年的14%升至2007年的20%,而在此期间美国和欧洲的份额均有所降低。

老龄社会,大势所趋

一个新问题出现后,人们往往首先试图回到过去的状态。在有关老龄化的政策讨论中,有一股强大的声音要求放松生育管制,恢复人口结构。对此我们首先应看到,老龄化属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而不是发展倒退的问题。由经济增长引致的老龄化是人类社会的大势所趋。发达国家几乎都经历了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双重下降,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到2050年,即使美国的老年人口也将接近30%。

应对老龄社会,一个国家的政策选择不外三条:鼓励生育、吸纳移民、提高劳动生产率。发达国家中,唯有美国能通过大规模吸纳外来移民,延缓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鉴于庞大的人口规模,中国不可能采取这一策略。鼓励生育的政策效果也很有限。即使中国取消计划生育政策,也不会扭转老龄化趋势,因为国人的生育意愿普遍较低。

根据零点公司2010年进行的生育调查,在目前只有一个孩子的中国城市居民中,有56.4%的人希望有两个孩子。而这些居民年龄偏大,出于健康等因素的考虑,不太可能生育二胎。在尚未生育的年轻居民中,仅有不到一半的人表示希望拥有两个子女。

有论者认为,解除生育管制有利于缓解“未富先老”的局面。其实,中国的人口老化模式也符合“先富而老”的西方国家经验。2010年,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已超过10%,而青海、宁夏等西部落后地区的老龄化水平只及6%左右。老年人口较多的地区一般劳动生产率也较高,“未富先老”的状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

根据上述分析,提升人口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才是中国应对老龄社会的唯一出路。依靠制度改革和技术进步,人口红利消失后的中国还有很大的经济增长空间。

老龄化并不是十分严重的国民经济问题,而未来老年人的生存境况却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中国老人的未来前景

美国法学家波斯纳曾撰写过一部研究老龄化问题的著作——《老龄与衰老》。老龄不等于衰老,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口走势不可逆转,我们需要防止国民的衰老化,而不是单纯的老龄化。人口学家曹树基建议中国建立一套老龄化指标体系,这套体系以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为依据,而不是仅仅关注年龄。它将比目前的统计方式更真实地反映中国的老龄化状况。

健康而具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不仅不会成为经济负担,还会对社会作出相当贡献。波斯纳做过“动态智力”和“固定智力”的区分。他指出,老年人记忆力虽然衰退,但处理纠纷的公正性却胜过年轻人,并非所有的工作他们都不能胜任。发达国家近年来纷纷提高退休年龄,一方面为了减少养老金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为了利用老龄劳力。

况且,老年人即使不工作,也不等于不劳动。老人们可以在家里为儿女照顾孩子,这样既减轻了儿女们的养育负担,也让老人们在精神上有所寄托。目前中国劳动力流动越来越频繁,这自然有助于配置人力资源。可由于户籍制度不配套等原因,老年人常常不得不与子女分居两地,如此前者得不到照顾,后者又不得不忙于家务。进一步松动户籍政策,便利社会福利的异地转移,将有助于老年人口作出社会贡献。

在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政府应鼓励老年人多发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爱好,关注其晚年的生活质量。早在民国年间,社会学家潘光旦即强调老年人的经济问题固然重要,情绪问题也不可忽视。但目前这一问题似乎还没有引起学术界和公众足够的重视,未来必须重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师

上一篇:“新地王”猜想 下一篇:奇瑞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