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聪和他的“稻米”情缘

时间:2022-10-21 03:52:40

2011年12月22日,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杰出建设者评选揭晓,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室教授王侯聪榜上有名。

在厦门市政府公布的事迹简介中是这样描述王侯聪的,“他带领团队30年呕心沥血,在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领域成果丰硕,填补了中国没有常规早季优质稻的空白,与粮食企业联合研发了”佳辐占米”“状元米”等系列优质米品牌,使厦门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优质大米,实现了他“让老百姓吃上优质米”的心愿。他和团队成员长年承担着科研与教学任务,还要从事水稻育种科研的艰苦工作,73岁高龄的他依然埋头田间,奔忙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感人至深……”

这是王侯聪的真实写照在奔走田间地头的30年里,他的心里始终有一个夙愿,那就是:让农民种上优质稻,让百姓吃上优质米。

1979年,41岁的王侯聪从广东省农科院调进厦门大学生物系。那一年,与他同时调进的还有来自浙江农业厅44岁的邱思密和来自福建农业厅38岁的陈如铭,三人重新组成了水稻育种组,并将目标锁定为培育优质常规早籼稻新品种。

但究竟什么样的米才能算是优质常规早籼稻?彼时的他们还说不太清楚。1980年,优质泰国米已打入国际市场。这让王侯聪及同事们眼前一亮,他们想方设法弄到了一些泰国米的样本,几番研究之后,下定决心“就做像泰国米一样优质的中国米”。

经过5年选育,1985年,“乌珍1号”问世。同年,“乌珍1号”获得农业部优质产品奖。

在之后十几年的时间里,王侯聪及他的同事们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建立了室内外稻米品质的高效筛选技术和采用自创的水稻成熟花粉诱变技术创造了一大批大粒种质资源。佳禾7号、佳禾早占、佳早1号等新品种相继问世。

让王侯聪感到最欣慰的是2003年佳辐占的“问世”。专业语言是这样介绍它的:千粒重30克、粒长7.4毫米、长宽比3.9、垩白度0.1、透明度1级、中抗稻瘟病,稳产性好,适应性广……

王侯聪说,直到那时,他们1979年确定的目标才算基本实现。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佳辐占已在福建省累计推广820多万亩,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20多亿元,而且品种的抗病性、一级米的品质等性状都基本稳定,荣获了2006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课题组与厦门粮食企业联合研发的以佳辐占为主的“佳辐占米”“状元米”等绿色品牌优质大米,也走上寻常百姓餐桌,使厦门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优质大米。2010年,“佳辐占米”等品牌已占有厦门市优质大米市场份额的33.37%。

已退休十几年的王侯聪至今还未享受到应有的清闲,每天依然为他最钟爱的水稻课题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不停地忙碌着。

继“佳辐占”之后,他和同事们又相继选育出佳新占、佳丰占、金黄占等系列品系。但这些品系比对照的杂交品种减产而不能通过福建省的品种审定。

经过反复研讨,研究室又提出新的目标“培育源-导-库协提高调的”高效常规水稻品种”。目前,研究室正在已有的基础上,采用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等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既定目标迈进。研究室深信,这一天将很快到来。

上一篇:评孙惠芬的长篇小说《秉德女人》 下一篇:新闻传播类专业实习效果调查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