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从业人员提升科学素养探究

时间:2022-10-21 03:37:32

媒体从业人员提升科学素养探究

摘 要 媒体记者作为文字工作者,固然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写作水平,而在采写科技新闻的实践中,仅具备这些技能尚且不够,还须储备一定深度的理工科知识,这样才能使得稿件既通俗易懂,又让内行人看不出破绽。科技新闻作为社会新闻的重要门类之一,越来越受到媒体与受众的重视,由此对于记者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科学素养;科技新闻;媒体记者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5-0079-02

科技新闻是科技和科普事业得到广泛传播的重要渠道,传统媒体作为科技新闻的主要承载者,对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也有较高的要求。为确保传播的效率和质量,要求科技新闻记者必须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且能把所涉猎的科技新闻素材,快速、准确、通俗地转化为适合传播的稿件。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局限,以及受访者过度期望自己的成果能够能到社会的认可,出现了刊发的报道文字表述不够严谨,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夸大、误传等偏差,从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和受访者的学术形象。

1 缺乏科学常识易以讹传讹

新闻记者面向全社会采集新闻,难免会涉及到科研课题领域,倘若新闻记者缺乏应有的科学知识储备,且在采访中不深入、不扎实,容易导致写出的作品漏洞百出,甚至会误导读者。例如,一家生活类媒体曾刊登信息称,小学生体内“铅超标”原因是啃铅笔头,错将铅笔的“铅”当成了金属铅,实际上前者是石墨。这种因为缺乏基础常识而导致的错误新闻,随着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已非鲜见。

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于新闻记者的知识更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有关“辐射”这上关键词的新闻层出不穷,尤其是新建小区对变电站、通信基站的需求迫切,而居民由于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受到网络传言的误导,产生了恐惧心理。加之一些记者在采写稿件过程中,仅注重事件本身的故事性,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刨根问底,依然难以消除小区居民的忧虑。个别记者由于缺乏科学素养,文风不严谨,甚至制作出了“假新闻”。此类新闻一旦发表,不仅会对事件本身起到推波助澜的负面影响,而且还在传播过程中误导了更多的读者,既不利于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又不利于科普知识的有效传播。

2 采编人员普遍“文强理弱”

以某报社编辑部为例,本地新闻采编岗位共有39人,其中理工科共5人,占12.8%,新闻传播和编辑出版专业15人,占38.5%,文科及相关专业共17人,占43.6%,非大学学历共2人,占5.1%。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包括新闻传播类在内的文科专业,在采编人员中占据82.1%的比例,而理工科所占比例仅有一成多,这种“文强理弱”的状态,在多数媒体中较为常见,尤其在网络媒体中会呈现出更明显的差别。

笔者认为,作为新闻内容上包罗万象的媒体,工作对象除了人以外,更多是对各类知识内容的整合,文笔和技巧是对于新闻素材的重组与升华。也就是说,内容是新闻的根基。因此,新闻媒体的采编人员具备必要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强理弱”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大学学科分类的细化,尤其是自2001年以来,高校兼并势头强劲,高校开始走“大而全”的发展路线,一批理工专业知名的院校上马文科专业,其中新闻传播、中文类专业成为首选,增加了媒体的人才储备量。另一方面,媒体的招聘理念发生变化。新闻工作越来越被认为是一项文字工作,而不被认为是一项社会工作,20世纪后期高校教育不发达,一大批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来源于基层,如今人才总量变大,媒体招聘的可选择空间变大变高,文科类专业被认为更加适合新闻采编工作。更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党报、知名地方媒体设置招聘障碍,除了专业要求外,还限定招聘院校为211或985高校,甚至更加细化为几所特定的高校,从而加剧了“文强理弱”的趋势。

3 自我积累形成科学知识体系

文科生的科学素养普遍低于理工科毕业生,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新闻采访编辑中,天然的短板亦可补齐。记者采访时要深耕细作,与采访对象实现深度有效的沟通,从源头上杜绝由于表述不准确而可能造成的各种偏差。在写作过程中,围绕选取的“新闻点”由浅入深,分层阐述,以求满足不同知识结构受众的需要。

新闻媒体采访领域广泛,其中与科技新闻关联度较高的主要包括:科技、医疗、政法、产经、农林等领域。即使是日常采访普通的现场新闻,同样能涉及到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其中自然科学对于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要求。

一方面,从各家新闻媒体培训从业人员机制看,对于新入职从业人员的培训,主要内容涉及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等范畴,此类短期业务培训,尚未关注到如何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方面,甚至忽视了新进人员需要积累系统知识的培训,以及没有帮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从后期培训来看,绝大多数媒体缺少应有的职业培训,自我学习是记者提升科学素养的主要渠道。

另一方面,媒体工作状态的快节奏和海量的信息处理,使得媒体从业人员无暇他顾,很难获得大块的系统学习时间。对绝大多数媒体从业人员来说,自我学习的方法基本上都是“新娘子临上轿扎耳眼儿”,通过网络检索、采访对象提供的信息等渠道,解决采访和写稿中遇到的当下问题,“在采访中学习”成为新闻记者和编辑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的优点是针对性强,旨在解决问题;缺点是缺乏对于基础知识的系统研究,知识的连贯性较差。按照这一方法,记者的科学知识量不断扩容,表面上看涉猎面广,无所不知,而事实上多是蜻蜓点水,甚至是似懂非懂,无法形成有效的科学知识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升记者的科学素养。

4 合理配置采编队伍结构

媒体的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特别是新媒体更是如此。依靠媒体单位组织学习提升科学素养,在实践操作上难度较大。故此,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可尝试让记者边实践边学习积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优化从业人员专业结构,从源头上破解难题。曾有新闻人提出,新闻记者和编辑的组成要有“三三分之一”:第一个“三分之一”,是指年龄结构,即老中青三代人各占三分之一;第二个“三分之一”,指的是专业结构,即文科专业、新闻传播相关专业、理工科专业各占三分之一;第三个“三分之一”,则是学历水平结构,即硕士及以上、本科、低学历各占三分之一。其中随着全社会学历水平的整体提升,学历水平的结构已经不再适用该标准。但其在从业人员专业结构方面的配置,却为提升一线记者的科学素养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价值。

媒体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与其所学的专业密切相关。即使是知识渊博的记者,也很难成为精通各科知识的通才。科学素养是一个日积月累、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拥有一定基础的科学素养,更加有利于新闻采访过程中不出纰漏。因此,一方面媒体可采取强化媒体从业人员科学素养培训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提前布局,优化记者和编辑的专业结构,按一定比例吸纳理工科人才加盟采编团队,如此良性循环,即可有望有效提升采编队伍的整合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媛.新媒体从业人员媒介素养水平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7(1):12-13.

[2]金涛.浅谈记者的科学素养[J].新闻战线,1987(3):38.

[3]刘传书.浅议科技记者的科学素养提升[J].新闻传播,2011(10):37.

上一篇:高校智库建设定位与发展路径浅析 下一篇:500GF1―3RW型燃气发电机组机油乳化的判断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