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胰腺癌的预警信号

时间:2022-10-21 03:35:08

留心胰腺癌的预警信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胰腺癌发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在恶性肿瘤中,胰腺癌的发病率不算高,在我国发病率仅为十万分之六,但胰腺癌患者的死亡率却排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之首,号称“癌中之王”。胰腺癌患病年龄多在40~70岁之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该病的突出特点是极具隐蔽性,不易在早期被发现,而且误诊率很高。据资料显示,胰腺癌早期诊断率低于3%;对放疗、化疗不敏感,外科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但手术切除率仅约15%;预后极差,5年总体生存率低于5%。因此,要提高胰腺癌的疗效,早期发现和早诊断就显得非常重要。

胰腺癌早期的“蛛丝马迹”

由于胰腺位于后腹膜后部较深处,而早期胰腺癌多位于胰腺内部,在其尚未影响到周围的组织时,可无任何症状表现。胰腺癌早期虽不易发现,但还是存在预警信号的。一般认为,40岁以上的患者近期出现下列临床表现者,应考虑胰腺癌的可能。

1.不明原因的上腹隐痛伴左腰部放射性疼痛,前曲位可稍有缓解。因为胰腺在解剖学上位于人体的后腹膜,周围有较多的神经纤维组织,胰腺发生肿瘤时极易影响周围的神经,从而较早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经胃、肠镜检查排除消化道的肿瘤等病变后,且各种治疗方法疗效不明显的时候,就应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胰腺疾病的可能。

2.食欲不振、消瘦。以食欲不振为首发症状的约占10%,部分以消瘦为首发症状。有研究报道:纳差、恶心呕吐、大便习惯改变、消瘦为胰体胰尾癌的四大早期症状。

3.不明原因的脂肪泻。因胆总管阻塞,胆汁胰液难以进入肠道,无法把脂肪消化成脂肪酸加以吸收,得不到吸收的脂肪以油滴状混同稀便排出,称作“脂肪泻”。如果脂肪泻状况持续不断,则表明阻塞明显。

4.不明原因的糖尿病。年龄在60岁以上,无糖尿病家族史,无肥胖,却很快患上糖尿病,要考虑胰腺癌的可能。40%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时伴有糖尿病。如果本来就是糖尿病患者,这时的病情可能会突然加重。

5.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严重的慢性胰腺炎所引起的腹疼症状反复发作,胰腺萎缩变小且严重影响消化功能,消瘦,体重下降,腹部B超声或腹部CT扫描显示胰腺有局部的异常增大,应该怀疑有胰腺癌的可能。如同时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则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胰腺癌的高危人群

凡年龄在40岁以上的男性,有较长吸烟史、过量饮酒、慢性胰腺炎患者、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习惯,并具有以下四项特点的人群要特别注意:上腹痛部位不清或影响腰背部,而胃肠检查正常;难以解释的体重减轻;突发糖尿病,无肥胖及糖尿病家族史;难以解释的胰腺炎反复发作者;从事与致癌物接触职业者,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钝痛症状且餐后症状加剧时,要警惕胰腺癌的可能。由于胰腺癌早期往往无特异性症状,所以早期诊断胰腺癌的关键是要对高危人群定期检查,提倡首先采用腹部B超和螺旋CT检查,从而发现早期胰腺癌,并在专科医院接受治疗,以提高生存质量。

胰腺癌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各种慢性胃部疾病:胃部疾患可有腹部疼痛,但腹痛多与饮食有关,黄疸少见,利用X线钡餐检查及纤维胃镜检查不难作出鉴别。

急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病情发作急骤,血液白细胞、血尿淀粉酶升高;慢性胰腺炎可出现胰腺肿块和黄疸,腹部X线平片发现胰腺钙化点有助慢性胰腺炎诊断,在剖腹探查手术中用极细穿刺针作胰腺穿刺活检可助鉴别。

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常有肝炎或肝硬化病史、血清甲胎蛋白阳性,先有肝肿大,黄疸在后期出现,腹痛不因改变而变化。

黄疸型肝炎:初起二者易混淆,但肝炎有接触史,黄疸多在2~3周后渐渐消退,血清碱性磷酸酶多不高。

胆石症、胆囊炎:胆石症、胆囊炎无明显体重减轻,造成的黄疸多在短期内消退或波动。

壶腹周围癌:壶腹周围癌也有黄疸、皮痒、消瘦、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但它开始为息肉样突起,癌本身质地软而有弹性,故造成的黄疸常呈波动性;腹痛不显著,常并发胆囊炎,反复寒战、发热。

胰腺癌应以预防为先

胰腺癌预防的关键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要从调整膳食结构开始预防胰腺癌的发生。不吃烧焦和考煳的食品。尽量少吃高脂、高油、多盐的食物。预防癌症每天新鲜蔬菜和水果必不可少。研究发现,患胰腺癌的危险随着水果和蔬菜的摄取量的增加而减少。苹果、橙子、哈密瓜、西红柿、土豆、卷心菜中都富含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这些抗氧化剂可以清除代谢中产生的自由基,减少患病风险。其次要参加一些适当的体力活动,避免超体重和肥胖。第三是生活要有规律,有些人平时工作忙,一日三餐比较随便,到了节假日就暴饮暴食,其后果是,轻者引起消化不良,重者引起急性胰腺炎,甚至危及生命,也为胰腺癌种下隐患。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吕荣华教授)

上一篇:腹部手术后应注意的五点 下一篇:颈椎病也可引起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