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产业规制变迁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22-10-21 01:46:48

美国金融产业规制变迁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严厉的规制措施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美国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其金融规制体系比较完备,美国金融产业规制发展历程及其经验对我国金融业规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金融规制;启示;监管

一、金融规制理论依据

规制通常是指政府利用国家强制权依法对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进行干预。金融业在现代国民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关系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在西方国家的金融实践中,由于存在着市场失灵、道德风险、信用型货币制度等原因,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相应的规制措施,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提升公众对金融业的信心。金融规制是政府规制部门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采取强制性的规制措施对金融机构等金融市场主体的微观活动直接做出引导和约束,其准许或授权金融监管机构据此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发达国家的金融规制有两种形式:结构性规制和行为规制。结构性规制包括准入与退出机制、金融机构的业务规制、利率规制等。行为规制包括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准备金要求、资产质量标准、流动性标准、贷款期限和结构的限制、存款保险制度等。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规制理论和规制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国外学者对金融规制相关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20世纪20-30年代,奈特和凯恩斯提出了不确定性理论,认为金融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微观干预。20世纪60年代,雷蒙德・哥德史密斯提出了金融结构论,从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视角给金融规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明斯基于1982年首次提出“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金融内在脆弱性是金融业的本性,是由金融业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决定的,这一特点决定了金融业比其他行业更容易失败,金融脆弱性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引发了争论。明斯基及其追随者认为,银行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这一目标促使它们在系统内增加风险性业务和活动,导致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这样就有必要对银行的经营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管。Stigler认为政治系统是由当事人理性地运用的,利益集团选择影响政府的水平是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决定的,规制不再是一个免费商品。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关于金融规制的争论焦点,已经从要不要规制转向规制效果的讨论。James R.Barth等学者在1997年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国际间商业银行结构型规制的实施,并比较分析了各国金融规制的有效性。1998年,Julian R.Frank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了金融规制的有效性,分析并考察了英国金融规制的成本和收益。江春、许立成对中国银行业的规制原因进行了计量考察。他们首次检验了公共利益理论、政治理论、权衡理论和法律理论等金融监管理论的有效性,分析指出中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主要是按照金融监管的公共利益理论来设计的。

二、美国金融规制变迁

美国崇尚自由经济,但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美国对金融业规制严厉,同时采取了完备的规制措施。其金融规制变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从自由银行制度走向初步建立金融规制体系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美国实行的是自由银行制度。在这个时期,美国政府对金融业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让金融市场按其自身机制运行,没有制定规范银行行为的金融规制措施。金融规制职能由各州政府分别执行,负责发放银行执照并实行地方保护,同时限制这些银行的发展,防止垄断。这种制度安排造成了银行的不正当竞争,银行券发行无度、流通混乱等一系列问题。美国国会1864年通过了《国民银行法》,对银行执照颁发、存款准备金、银行券发行总额、贷款总额做出了限制。同时将货币发行与国债发行相挂钩,银行发行货币以其所持有的国债为基础。美国国会于1913年通过了《联邦储备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发行、银行管理以及流动性等问题,美国金融规制体系初步建立。该法案确立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二元规制体系,确定了准备金制度、公开市场业务的条件、贴现率等。但这些金融规制措施都未能阻止20世纪30年代初经济危机的发生。

(2)危机后的全面金融规制

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不久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时间最久的世界经济危机。崇尚自由主义的美国金融体系在这次危机中受到重创,银行系统崩溃,美国政府充分认识到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金融规制进入了全面规制时期,目标是稳定金融市场功能。在立法方面,美国颁布了《1933年银行法》,该法主要论点是禁止金融业混业经营,禁止向活期存款支付利息,规定存款利率上限,扩大美联储的权力,赋予美联储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大危机后至20世纪60年代,出于防范金融危机,保障金融体系安全的目的,美国政府对金融业实施了严厉的规制措施,金融市场平稳发展。然而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出现通货膨胀并不断恶化,储蓄者为了获利把存款投资于短期国债、商业票据等,银行资金来源和经营状况受到破坏,于是美国政府开始尝试放松金融规制,出台一系列的法案,放宽了利率限制和业务限制,强化了金融规制的安全性,促进了金融机构间的公平竞争。

(3)90年代后的美国金融规制

1999年,美国制定了《美国金融现代服务法》,这一法案废除了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从此美国的金融业进入了混业经营的时代。此次改革目的是通过鼓励金融业的混业经营,促进本国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增强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的金融规制框架是“双重多头”架构,美国联邦金融监管的立法权在国会,联邦政府和各州均有金融监管权力,界定银行监管部门的主要依据是注册地,监管职责由多个部门负责。这套监管体制为美国金融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的推进,原有的规制体系弊端不断显现。在金融创新下衍生品工具不断推出、各市场品种边界日益模糊的情况下,金融市场风险日益加大,有效地金融监管规制不足,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2010年,美国通过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这表明金融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进入了实施层面。新设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SOC),职能是协调美国各主要监管机构。鉴于金融监管机构多头并立,建立由各主要监管机构负责人组成的委员会对于保证美国金融体系的完整和稳定显得意义重大。设立金融研究办公室,收集信息、分析数据、提交报告,为FSOC提供研究支持。针对具有系统风险特征的金融机构及其有关业务,确立了更为严格的监管制度。

三、对中国金融规制改革的启示

美国金融规制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自由放任―规制―放松规制―再规制”的过程,基本特点是“危机引致”和“补丁升级”。通过整治危机来不断完善金融规制体系,其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2003我国的金融改革确立了现行的金融管理体制:人民银行负责金融宏观调控,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别负责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这一体制保证了微观监管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我国金融市场封闭,金融创新不足,避免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随着金融全球化不断加深,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改革和完善我国金融规制体系非常迫切。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要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而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主要目标是弥补市场缺陷或市场失灵,提供市场无法提供或自由市场提供效率不高的公共产品。政府管理职能必须从计划经济模式中转换出来,从直接的管理者变为间接的协调者,减少行政性审批,规范审批程序,放开对非国有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加快“对内开放”的步伐,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科学评估政府对金融机构持股的比例,形成有效的利益制衡机制。让市场承担风险,政府负有限责任,中国才能形成真正的金融市场。

第二,整合现有的金融监管资源。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领域存在宏观审慎管理缺位和微观监管“合成谬误”的问题,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以防范单个金融机构风险为目标,没有对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以及由此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给予足够的关注。稳健的金融调控政策、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是保证金融体系稳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国应强化中央银行职能,明确其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主要角色。监管机构的任务是让各个金融机构在法律法规和各项规则的基础上审慎地发展,保证各金融机构切实安全经营和提高效率。

重组金融规制机构,建立金融规制体制。国际金融环境和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对我国分立的金融规制体制形成了严峻挑战。我国的分立金融规制体制已经滞后于金融业的发展,这显然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为此,我国必须进行金融规制改革,整合金融规制机构,以防范金融风险,降低规制成本,提高规制效率。

第三,加快金融业立法,健全金融规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我国国情出发,全面系统的修订、完善和制定金融规制的法律、法规,推出金融规制改革的一揽子法案。我国立法机构需要对《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进行重新修订,制定《投资法》、《投资公司法》、《投资基金法》等法律。金融规制机构应尽快制定《保险违法违规行为处罚条例》和《保险公司治理机构指引》等法规。

参考文献

[1]张红凤.西方国家政府规制变迁与中国政府规制改革[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王鹏.中国金融规制问题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9.

[3]吴晓灵.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看“大而不倒”问题的处置[J].中国金融,2010(16).

[4]秦国楼.以金融稳定为本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J].中国金融,2010(16).

[5]肖敦科.金融产业的融合与政府规制改革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7.

[6]郁方.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业规制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

作者简介:

边立会,山东济宁人,现就读于山东经济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管理理论与方法。

刘亚萍,现就读于山东经济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管理理论与方法。

朱玉苗,现就读于山东经济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管理理论与方法。

上一篇: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SWOT分析和对策研究 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跨行取款手续费加价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