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唱训练新方法

时间:2022-10-21 01:40:42

视唱训练新方法

摘 要:本文运用巴普洛夫的两种信号系统理论,通过中介思维方式,使第一信号系统顺利过渡到第二信号系统,即探索一种快速提高视唱能力的预备训练方法,使初学者从单一的认识音乐符号开始,以不同形式的读谱训练作中介,逐渐形成视觉先行,眼到心到,心到口到,快速、准确、流畅的正确读谱习惯,为顺利过渡到有质量的视唱做必要的准备。中介训练水平的高低决定视唱的质量,所以读谱训练成为视唱前期训练的必要途径。由于读谱训练方法目前在国内没有相关文献,故称之为新方法。

关键词:读谱;预备;视觉先行;中介;认知

中图分类号:J61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1.022

音乐是文化,是艺术。乐谱是音乐的文字,是体现音乐文化的载体,也是音乐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方式,想要了解音乐的文化和艺术并表现音乐,首先要学会看懂音乐文字,也就是从识谱开始。保罗。亨特米特在《音乐基础训练》(李友石 陈敏庭译)一书中把音高的移动称为空间的运动,把节奏的组合称为时间的运动,时间与空间的运动形成音乐的两大要素,围绕这两大要素的学习成为音乐的基础训练,也是视唱练耳学习的首要任务。

巴普洛夫·伊凡·彼得洛维奇(Pavlov,1849—1936)在《动物高级神经活动客观研究20年经验:条件反射》一书中关于两种信号系统理论告诉我们,一切作为条件刺激物而直接作用于人的现实事物和它们所引起的暂时联系,属于一个系统,即第一信号系统,而词以及在词的基础上发生联系的抽象刺激,如语言文字,言语和文字是信号的信号,则构成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指的是机体感知到的直接刺激,是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上的,以语言等材料通过思维影响大脑作出反应,是高级神经活动发生作用的结果。巴普洛夫第二信号系统学说解释了人类所特有的思维生理基础,人类学习主要是通过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协同作用。如何将最基本的音乐符号转化为有灵魂的音乐,有必要先探究音乐的符号和音乐本身。音乐的符号就是初始的识谱,主要目的是认识音高,认识节奏,认识各种音乐符号,是对音乐符号的初步认知阶段,属于第一信号系统;所有的音乐符号汇集成为音乐,而视唱就是用人体各器官包括声带及呼吸系统各部分来表达音乐,“表”是表象音乐符号的准确呈示,“达”则更多是达意,这个阶段属于第二信号系统。视唱表达出来的内容应该是音乐本身的内涵,它不仅仅是音乐符号的再现,更是对音乐符号的诠释,从主观上融入了对音乐符号传递出来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形成精美的音乐语言,这种语言是能唤起人们内心共同的心理体验,共同审美情趣的,这个过程即是由认知上升到感知,再引起共同感应的过程,因此,视唱是有思想,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属于高级思维活动的范畴。从识谱到视唱是一个认识上升的过程,是两种信号系统理论的具体表现,在这个上升的空间里找到一个合理的中介是顺利完成这一过程的保证。为此我专门做了一个测试,下面这条练习是给2011级大学本科音教系新生一个组的新谱视唱:

由谱面可以看出这条练习使用最多的是连续的三连音结构,节奏形态比较单一,后面音符的排列比较密集,但与之对应的音程的跳度不大,视唱的结果:二十六个同学中有两个能够按照谱面的基本要求,以中速完成,其余同学完成情况大致分为三种:一部分同学能从头到尾按同一个速度,音高基本正确地完成,但从第13小节开始频繁出现错音;一部分同学音高从头到尾基本正确,但不能坚持用相同的单位拍完成,从第13小节的三连音开始速度明显慢下来;还有一部分同学只能基本完成前面的7小节,后面从三连音开始即使放慢速度也无法继续下去,音高和唱名都找不到,在密集的音符前退缩了。这样的结果很不乐观,为了找到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测试,每个同学分两次完成,第一遍不管节奏,只需依次唱出13至21小节旋律中音符的音高:

第二遍则相反,去掉音高只要求按照均匀的速度读出旋律的唱名和节奏。结果,第一遍大多数同学都能按要求做到,第二遍则跟前面的视唱情形大致相同。

由此得出,在节奏形态单一,音程跳度不大的情况下,密集音符不断变化的唱名阻碍了视唱顺利进行。很多同学对视唱心存恐惧,不敢开口或者不能开口,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识谱到视唱的渐进过程,这个渐进的过程中还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中间环节呢?

“读谱”最开始是从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一个老师那里听说的,他当时刚从美国考察回来,他说听到美国的学生,只读唱名不唱音高和节奏,象念经似的,他觉得很新鲜,很独特,是作为趣闻说出来的。笔者就开始琢磨其目的和作用,后来在教学中开始尝试,如谱例2,首先将旋律中的音高和节奏忽略,仅从最单一的“读”或者“念”唱名做起,以能顺畅地不间断、不读错音名为准则,来确定练习的初始速度,再以同样的要求加快读谱的速度,如此反复,再回头视唱谱例1中的13-21小节,难点部分就迎刃而解了。笔者突然发现,不怪学生开不了口,而是我们的教学缺少了很重要的环节。识谱从视觉开始,大脑就像一个信息接受中心,眼睛是接收器,首先接收到视觉传递过来的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再转化成语音,要在视觉开启的同时,就完成这一系列过程,对于初学者或者没经过系统视唱训练的人来说是有很大的难度的,“读谱”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顺利完成由单一的识谱到视唱,这个渐进的中间环节就是读谱训练。“读谱”简单地理解就是只读出唱名而不唱音高,由于简单易行,视觉的流动性随之加快,唱名的准确性也相应提高,大脑活动更积极有效,相关各器官的激活促进了视唱中难点的化解,也为旋律感的培养打下基础。更为有趣的是由于读谱训练只读唱名不唱音高,打破了学生长期形成的开口必须唱音高的习惯,一开始学生觉得怪怪的,有些别扭,出于好奇试着尝试,逐渐感受到读谱训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产生兴趣,良好的读谱习惯逐步建立。

读谱训练是一项系统的练习,快速准确地读出唱名,是读谱训练初始的首要任务,但读谱训练不仅仅只是读唱名,随着训练的步步深入,逐渐增加读谱的内容,变化读谱的方式,提高读谱的要求,读谱训练要达到的最高要求是没有音高的“音乐”,即除了音高以外的所有谱面标注都要求用读唱名的方式表达出来。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一、读谱基础训练

训练的对象是初学者和还没有养成良好看谱习惯的学生。

(一)读谱训练第一阶段:读唱名练习

这个被定义为空间运动的练习,变化多范围广,具备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读谱速度的无极限性,二是读谱对象的多样变化性。具体做法是:在高音谱表上,写出一系列单纯音符,不要节奏、乐句等任何其它元素,也不需要唱出音高,只要求准确流畅的读出谱表上不断变化的唱名,准确流畅是前期唯一的要求,因此,只要训练达到一定的量,都比较容易完成,唱的时候,眼睛先行快速前移,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视唱时唱不下去,不停的从头开始,眼睛总是后移,这就是读谱的坏习惯。改变的方法很简单,手中拿一把小尺子,唱一点用尺子遮挡一点,唱到哪里挡到哪里,迫使眼睛前移,这样的效果非常明显,坚持做一段时间,就逐渐养成了视觉前移的习惯,这是第一步,一开始速度只需要一分钟读出50到60个唱名,就达到要求。第二步,逐步加快读谱的速度,分别按每分钟80、90、100……个音符读谱,这就体现出读谱速度的无极限性,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控制速度,逐渐提高视觉传递到大脑神经反馈读出唱名的灵敏度,达到个人能力范围内的极限。读唱名的对象可以从单个音符开始,再过渡到旋律形态中的唱名。

在视唱练习中,连续三个以上的一拍四个和一拍三个不断变化的密集音符是难点,如例3中第三小节和第七小节密集的十六分音应先提出来练习,这两个小节初始速度为每拍50,重复三遍;第二步速度为每拍60,重复五遍;第三步提速到每拍80,重复五遍,以此类推,逐渐将速度提到每拍120,这条视唱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同样用这个方法训练前面的谱例1视唱,先分别用各种速度练18到21小节、40到45小节,再完整读谱,最后加上音高、乐句各元素,后面视唱的质量就大大提高了,同时在加速的过程中激活了大脑,使大脑反应更加灵敏。

(二)读谱训练第二阶段:分句读谱练习

这个练习是在旋律片段中进行,还是去掉节奏,主要目的是养成按乐句读谱的好习惯。初学者从一开始一心只顾音高和节奏,顾不上乐句分配和节拍,大脑中没有乐句的概念,久而久之养成了不好的视唱习惯,这些习惯,不利于准确地表达乐句;不利于旋律感的形成;更不利于艺术美感的培养从而影响对视唱的兴趣。所以从开始读谱训练就要强化乐句的整体感。在视唱作品中,视觉对象不是一个点而是一句,视觉前移的需求更强烈,眼睛必须更积极的先移。一个乐句一次呼吸,句子内的每个音都要求读得清晰连贯,句子内不允许换气,只能在句与句之间明确地停顿,呼吸,将乐句断开,夸张地停顿将乐段切割成独立的句子,是养成按分句读谱习惯切实可行的方法,也为视唱作好了气息方面的前期准备。

按每个乐句分组,快速读出每句的唱名。

(注:此处的小节线不代表节拍中的小节线,只是用来分隔句子,表示断开,停顿。)

(三)读谱训练第三阶段:带节奏读谱练习

空间运动与时间运动有机地结合成为旋律。前面的两个练习旨在训练空间视觉反应,练习一重在点的快速反应,练则由点扩大到面,即由对单个音符的控制到对乐句的掌控,视觉必须兼顾到宏观与微观的调配,先看大句再看小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合成,要求在读唱名的同时加上节奏,这个阶段读谱的要求是按旋律的节奏、分句的呼吸、准确的唱名,流畅地读谱,把学生的节奏能力通过唱名转化成旋律。练习时同样遵照渐进的原则,在进入到正确的轨道之后,再逐渐提速。先按前面的要求分句读谱,再直接用每拍90的速度从头到尾带节奏完整地读谱。训练的前期可以借助节拍器把握速度,练习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取消节拍器。

这条练习看起来比较简单,音程和节奏都不难,但视唱的时候却很难做到连贯流畅,主要障碍是节奏,乐曲的开头1-8小节是行进走步的律动两拍休止以后改变了前面已经形成了的向前走步的二八节奏形态,第九小节的休止和长音很容易按照前面的惯性唱成后面一系列的节奏错误随之而来,从17小节第二拍后半拍开始又恢复了乐曲开始的律动,练习时可先浏览默读一遍节奏,然后完整读谱。

(四)读谱训练第四阶段:综合读谱练习

有侧重点的分项训练达到一定的量,初学者看到乐曲就能够迅速抓住读谱的难点和重点,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对读谱提出更进一步、更细致的要求,包括乐谱中所有的音乐符号、乐曲所传递的音乐语言,也就是眼睛所见,心灵之感,都要尽力表达出来。具体来说,包括乐曲的风格,调式,速度,强弱,句法,呼吸,表情术语;也包括乐曲随音高的走势,顺势而上顺流而下的句式处理方式;还包括挖掘不同的节奏型在音乐中的特殊表现力,等等。这是由识谱递进到视唱的必要准备。

这条视唱曲按照细致读谱的要求包括

在读谱的时候应该尽量把以上所有标注的音乐语言看在眼里,并用心表达出来,为视唱做好多方面有质量的基本积累。再看下面的例子:

这首e和声小调的乐曲,从调高的音域和调式两方面,都非常适合人声歌唱,在节奏的组合上,八六拍通常用到一个四分音符加一个八分音符的组合,形成长强短弱的稳定结构,然而这首乐曲最为突出的节奏是八分加四分音符的组合,打破常规的强弱关系,这种节奏表达方式在原本歌唱性很强的基础上,更突出了急于向人倾诉的意愿,再加上第2到第3小节、第7到第8小节都采用了小二度重复再下行大跳模进,体现出内心激动不安的心情,因此在读谱时语气的表述方式是迫切的,恳求的,第二小节的四分音符不能读满,而应该用意念保持住音符时值,才能更有效地表述。在读谱的时候准确地捕捉节奏和音程的特殊表达方式,做好视唱前的中介衔接,是非常必要的。到此为止,完成了读谱训练的基本要求。

二、读谱加强训练

在前面第一部分读谱基础训练中已经提到了读谱对象的多样变化性,这个多样变化的内容是读谱训练扩充与提高的主要对象。在基础训练中,读谱的范围都是在人声音域中,这仅仅只是满足了视唱的基本要求,而相对于音乐演奏中识谱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来说还远远不够,比如钢琴专业的学生需要专门训练高低音谱表的上下加线和加间的练习、柱式音程与和弦的识谱速度等,以提高视奏能力;视唱练耳和作曲以及指挥专业的学生则要熟悉各种谱表,以适应本专业对识谱的需求。具体操作如下。

(一)不同音区的读谱训练

进一步熟悉高音谱表的上下加线和加间的唱名,下面的练习要求按分句准确快速读谱。

(二)不同谱表的读谱训练

首先要逐步熟悉低音谱表,同样包括上下加线和加间的专门训练,方法与高音谱表的训练相同,然后是大谱表的练习:

再逐渐加入一线谱表:

三线谱表、四线谱等等,在此不逐一列举,这些练习需要依靠针对性强的循序渐进的教材,通过举一反三的大量训练,达到练习效果。

(三)柱式和声音程与和弦的训练

这个练习包括柱式的音程与音程,和弦与和弦,音程与和弦的正向与反向的练习,旨在熟悉不同走向的音程与和弦,训练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等读谱方式,以适应各种方式的识谱,让大脑反应更快、更灵敏,口齿的表达更准确、更灵活。

(四)多声部读谱练习

前面的各种练习已经包含了两个声部或三个声部的基础训练,这里的多声部练习主要是从实际作品中加强练习,先从二声部开始,如

做读谱练习应该为:

(和弦自下而上读)

再进行三声部作品的练习,如:

以第8.9.10小节为例,做读谱练习

上面谱例中的和声音程与和弦自下而上读出,由于人声只能发出单音,因此音程与和弦读出来形成低音做高音声部的装饰音的效果,即:

(五)读总谱

读谱训练达到的最高要求就是读总谱,包括横向的和纵向的练习。横向练习分声部快速读谱,基于单声部读谱就可以了。纵向读谱与前面二声部、三声部的方法相同,是以二声部、三声部等为基础的扩充声部练习,由于声部增加使读谱难度加大,一开始一定要放慢速度练习,逐渐达到熟练程度。

读谱要求如下(和弦按箭头方向自下而上读)

实际读出效果如下:

读谱训练达到这个阶段,已经形成一个训练体系,第一部分的基础训练必须熟练掌握,读唱名练习和分句读谱练习、带节奏读谱练习都是第一信号系统的具体体现,到综合读谱练习阶段就已经开始进入到第二信号系统,两个信号系统在渐进的过程中顺利过渡。第二部分加强训练,更注重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有侧重点的训练,如钢琴专业多侧重大谱表的练习和多种形态的读谱练习;多声部的练习则为作曲和指挥专业的同学提供了专业基础训练,尤其为指挥专业弹伴奏的学生提供了帮助。在此基础上加上音高体系的同步分项训练,为视唱和视奏做好了充分的、必要的准备。针对视唱练耳专业学生,除了熟练掌握好文章中提出的多种读谱方式,还可以增加读谱移调练习,充分拓展专业技能。

巴普洛夫《动物高级神经活动客观研究20年经验:条件反射》还告诉我们,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在人的身上可以建立多级的条件反射。正是由于这个原理,音乐语言由读音乐符号开始的视觉刺激,反复强化,形成自觉的条件反射,抵达有思想、有灵魂的音乐艺术,因此将读谱训练作为视唱的预备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符合科学规律的。论文着重介绍了读谱训练的方法,每种方法仅举例说明,但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大量循序渐进的教材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科学的、足够的量的积累达到质变,为此,将后续编写相关配套教材。

读谱训练对学生来说,一方面,不仅为提高学习者的识谱能力和积累音乐语汇奠定了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必要途径;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习者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促进激活了学习者大脑细胞的的反应机制,对认识除音乐以外的其它事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多方面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参 考 文 献]

[1]巴普洛夫,周先庚译.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20年经验:条件反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23.

[2]孙家国.视唱练耳教学中科学思维的构建[J].黄钟,2003(4).

[3]亨利·雷蒙恩.法国视唱教程(1a 1b 2a 2b)[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美)G·威特利奇·L·汉弗莱斯,孙从音.练耳——通过音乐作品训练听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社,1985.

[5]保罗·亨特米特,李友石,陈敏庭.音乐基础训练[M].台湾: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1993.

[6]费尔南德·丰坦尼,音乐节奏之运用[M].(内部教材).

[7]刘永平.调性视唱教程(第三册)[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8]刘永平.识谱视唱教程[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9]赵易山.精品视唱教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A New Way to Training the Solfeggio: Prepared Training the Reading Music Score

LIANG Hong

Abstract: Applied the two theories of signaled system by Ivan Petrovich Pavlov,this paper explored a prepared training method to increase the ability of solfeggio quickly.It made the beginners start with a single understanding of music notation,training reading music score with various ways as medium, formed vision leading,from reading to mind,from mind to singing step by step,then had a habit to reading the music score speed,precise and smoothly,prepared for a smooth transition to the quality of sight-singing.

Key Words: Ivan Petrovich Pavlov (1849~1936); theory of signaled system; reading music score; prepare; vision leading; medium; cognition

上一篇:向时间管理要效益 下一篇:朱丹 在镜头前拓展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