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以下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比较

时间:2022-10-21 12:32:40

1岁以下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比较

【摘要】 目的:通过了解和分析1岁以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分布及治疗情况来预防和判断患儿预后,从而更好地改善患儿预后,促进其康复。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200例1岁以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进行研究,同时收集患儿鼻咽部痰标本用于细菌培养,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儿静脉血液呼吸道病原谱IgM抗体。结果:经检测发现,200份标本中,其中阳性标本为120份,占60.0%。1~6个月患儿病原检出者为88%(88/100),明显高于6个月~1岁的32%(32/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 病原学; 1岁以下

临床上,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儿科中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约占小儿住院患者的30%~40%,其病原体主要为细菌、病毒和支原体[1]。据研究发现,病毒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原,且呈现季节性[2]。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临床感染规律性,从而有效制定相关干预措施,以减少或控制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生,促进小儿健康成长。本次研究选择本地区20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血清及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200例1岁以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进行研究,符合《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中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标准诊断[3]。临床表现为咳痰、咳嗽、发热,伴有湿性音或肺实变体征,经由胸部X线片检查提示斑片状、片状浸润性阴影;排除其他疾病诱发的肺疾病。200例患儿中,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年龄1~6个月者100例,6个月~1岁100例。

1.2 方法

1.2.1 细菌学培养 收集患儿鼻咽部痰标本用于细菌培养,于患儿入院当天,先行口腔护理后,利用一次性无菌痰液收集器置入患者咽喉部,待其咳嗽后基于负压下将分泌物抽吸,后将痰标本置入无菌试管中。于30 min内将痰液接种于巧克力培养皿与琼脂培养皿上,并放入6%的CO2培养箱中,温度35 ℃,孵育24 h左右,分析细菌生长状况。采用ATB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法国生物梅理埃公司产品)鉴定菌种[4]。采用普通培养基行分离培养,应用微量琼脂稀释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5]。

1.2.2 间接免疫荧光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儿静脉血液呼吸道病原谱IgM抗体,于未应用抗生素前抽取所有患者3~5 mL采用Chemion公司(美国)的试剂盒,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采用解脲脲原体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方法进行呼吸道病毒病原检测[6]。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病原检出情况 经检测发现,200份标本中,其中阳性标本为120份,占60.0%。其中70例为单纯病毒阳性、35例为单纯细菌阳性、5例两种细菌混合感染、8例两种病毒混合感染、2例单一细菌合并单一病毒阳性。其中单纯病毒阳性为58.3%(70/120),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在80份病毒阳性标本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40例(50%)、副流感病毒(PIV)20例(25%)、腺病毒(ADV)12例(15%)、肠道病毒(COXV)8例(10%);42份细菌阳性标本中,肺炎克雷伯杆菌20例(48%)、金黄色葡萄球菌10例(24%)、肺炎链球菌6例(14%)、1例支原体感染,其他细菌5例。

2.2 不同年龄病原检出情况 1~6个月患儿病原检出者为88%(88/100),明显高于6个月~1岁的32%(32/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81,P

2.3 不同季节发病情况比较 120份阳性标本中,春季发病率为58.3%(70/120),明显高于夏、秋季的16.7%(20/120)、22.5%(27/120),且冬季发病例数最少,为2.5%(3/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AP是常见的社区感染性肺炎,虽然在临床上抗生素已经普遍应用,但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很高[7]。为降低CAP病死率,许多学者对CAP病原体检测进行了相关研究[8]。但CAP是一种动态性疾病,病原谱构成存在地区间和年龄的差异。由于各种混合感染的出现,临床上病因诊断及病原学诊断均较困难,治疗上易造成过度使用抗生素而引起病原体耐药性增加[9]。因此对本地区CAP患儿的病原体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发现,200例研究对象中,病原检测总阳性率为60.0%,这一结果明显低于芬兰国家的85.0%,但与我国上海地区60.9%较为接近[10]。本研究发现病毒阳性率为58.3%,明显低于芬兰国家的62.0%。且发现RSV占检测病毒阳性的50%,为本地区主要致病原,与相关报道结果一致[11]。

本地区1岁以下儿童CAP主要病原为病毒,其中RSV阳性40例占病毒病原的50%居首位,其次为副流感病毒20例(25%)、腺病毒(ADV)12例(15%)、肠道病毒(COXV)8例(10%);病毒病原在小婴儿CAP中占重要地位,尤其是RSV,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进一步提示RSV是婴幼儿CAP重要的病原。且病毒感染与季节有明显的相关性,特别是RSV病毒,本地区好发于春季[12]。

本研究中细菌感染患儿例数不多,42份细菌阳性标本中,肺炎克雷伯杆菌20例(48%)、金黄色葡萄球菌10例(24%)、肺炎链球菌6例(14%)、1例支原体感染,其他细菌5例。本研究发现,1~6个月小婴儿CAP发病率较高,这可能与婴幼儿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年龄不仅提示CAP病原,也与CAP发病有关,本组患儿为1岁以内小婴儿,从病原与CAP的临床类型分析,细菌感染以叶性和灶性肺炎和支气管肺炎为多,病毒感染以毛细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为主,混合感染病情较重。

总之,资料显示本地区1岁以下儿童CAP病原以病毒居首,细菌感染次之,病毒是6个月以下婴幼儿CAP的重要病原,临床上可根据呼吸道病原联合检测结果选用治疗药物,从而避免过多使用和滥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王凤美,罗运春,朱妍艳,等.温州地区5岁以下住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2):17-19.

[2]陈文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特点分析[J].临床医学,2013,33(1):29-30.

[3]欧阳荡玉.岳阳部分地区住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分析[J].临床荟萃,2013,28(11):1267-1269.

[4]王生清,杨小兰,高蕊.五岁以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细菌病原学检测及药敏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7):723-725.

[5]王洪波,成焕吉,林花,等.长春地区嗜肺军团菌在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病原学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8):1064-1065.

[6]饶春梅,张中和,王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调查及检测方法的进展[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11(1):101-103.

[7] Jiansheng Li,Xueqing Yu,Suyun Li,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 for integrated treat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2,15(4):554-560.

[8] Atsushi Nambu,Katsura Ozawa,Noriko Kobayashi,et al.Imaging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Roles of imaging examinations, imaging diagnosis of specific pathogens and discrimination from noninfectious diseases[J].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2014,20(10):779-793.

[9]陈伟红,卓菲,旷翠萍,等.深圳市罗湖区126例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分布[J].职业与健康,2013,29(24):3320-3321.

[10]王凯,付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与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特点比较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3):442-444.

[11]蔺增榕,李勰嶙,郭伟中,等.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流行分布和常见菌种特征及变迁研究[J].海南医学,2014,25(8):1146-1149.

[12]何成川,赵耀.3岁以下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细菌病原学监测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6):1262-1263.

(收稿日期:2015-01-22) (本文编辑:周亚杰)

上一篇:关于温热地区新生儿硬肿症病因的探讨分析 下一篇:超滤技术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肺损伤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