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与铁皮石斛关系的本草考证

时间:2022-10-21 11:50:33

石斛与铁皮石斛关系的本草考证

[摘要] 该文通过历代“本草”有关“石斛”基原、产地与质量和性状描述的考证,根据 “石斛生六安、温台为上”“味甘,平……”“股短”“细实”或“中实”等稳定的产地分布与性状描述,认为历代“本草”所指的优质“石斛”主要指石斛属的“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tenatum (D. officinale)”与“霍山石斛D. houshanense”。针对铁皮石斛曾使用的D. candidum,D. officinale,D. catenatum 3个拉丁学名,通过名实考证,其学名应为D. catenatum,D. officinale为其后出同名,考虑到D. officinale已被广泛使用并约定成俗,建议将其作为保留名,并以“铁皮石斛”作为中文的通用名称。

[关键词] 石斛属; 铁皮石斛; 产地; 基原; 本草考证

[Abstract] Dendrobium species on the ancient Chinese herbal text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their dscriptions of original species, producing areas and quality.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ajor producing areas were Lu’an, Anhui province and Wenzhou, Taizhou, Zhejiang province. In addition, the sweet flavor, short, thin and solid stems were standing for good quality. Based on the stable producing areas and quality descriptions, D. catenatum (D. officinale) ("Tiepi Shihu") and D. houshanense were high quality medicinal Dendrobium species ("Shihu" ) in ancient China. Besides, there were 3 scientific names for "Tiepi Shihu", including D. candidum, D. officinale, D. catenatum. After textual investigation, We suggest that D. catenatum should be its scientific name, and D. officinale was synonyms published later. However, the name "D. officinale" could be reserved as it is much more popular used in publication and commodities. Moreover, its Chinese name should be "Tiepi Shihu".

[Key words] Dendrobium; Dendrobium catenatum; Dendrobium officinale; Tiepi Shihu; producing areas; original species; herbal textual research

石斛属Dendrobium Sw.植物约1 100多种,广泛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至大洋洲,我国约有86种,具有重要的药用、观赏、科研、保护等价值[1-2]。根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石斛属植物入药分为铁皮石斛和石斛两大类,前者为铁皮石斛D. officinale Kimura & Migo (1936年)的干燥茎,后者为石斛D. nobile Lindley (1830年)、鼓槌石斛D. chrysotoxum Lindley(1847年)、流苏石斛D. fimbriatum Hooker(1823年)的栽培品及其同属植物的近似种的新鲜或干燥茎[3]。尽管药材“铁皮石斛”的原植物铁皮石斛[D. catenatum Lindley (1930年), synonyms: D. officinale[2]]为一个独立的物种,但该种的正确学名有许多争议,而历代本草并没有“铁皮石斛”的记载(只见“石斛”记载)。因此,明确古今“石斛”、“铁皮石斛”,特别是本草“石斛”与现代“铁皮石斛”的关系,对于铁皮石斛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特此进行了考证。

1 本草石斛产地与质量记载

历代本草有关中国石斛产区的记载,东至浙江、安徽,西至云南,南至广东,北至陕西、河南、安徽(北纬30度),对不同产地的石斛质量也进行了评价。

历代本草记载“石斛生六安”。南北朝至唐朝《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记载:“石斛生六安,今用石斛,出始兴”[4-5]。宋代《本草图经》记载:“今荆州、光州、寿州、庐州、江州、温州、台州亦有之,以广南者为佳”[6]。明末以来本草多记载浙江为佳,《本草乘雅半偈》(明)记载:“石斛出六安山谷,及荆襄、汉中、江左、庐州、台州、温州诸处,近以温、台者为贵”;《本草从新》(清)记载:“温州最上、广西略次、广东最下”;《本草述钩元》(清)记载:“出六安,及荆襄汉中、江左庐州、浙,近以温台者为贵”[7-9],见表1。

2 基原考C

2.1 本草石斛记述

传统本草只见石斛记载,未见铁皮石斛记载,且主要记载生物特性、药材特性与功效,形态描述少,见表2。

石斛自《神农本草经》首次记载供药用以来,历代本草均记载:“石斛,味甘,平……”[15]。因此凡味苦者均非历代本草所指的“石斛”。南朝《本草经集注》记载:“生石上,细实,桑灰汤沃之,色如金,形似蚱蜢者为佳”“生栎树上者,名木斛,……至虚长”[4]。 唐朝《新修本草》、宋朝《本草图经》记载石斛有2种:“一种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名麦斛;一种大如雀髀,名雀髀斛”[5-6]。宋朝《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记载:“今人多以木斛浑行,医工亦不能明辨。木斛折之,中虚如禾草,长尺余”[16] 。明朝《本草纲目》记载:“石斛短而中实;木斛长而中虚”[12] 。《本草征要》记载:“形长而细且坚,味甘不苦为真”[17] 。《本草蒙筌》记载:“生溪石上者名石斛,折之似有肉中实;生栎木上者木斛,折之如麦秆中虚”[11] 。(这里记载的“木斛”可能不是石斛,因石斛属所有种均没有中空的茎。)《本草乘雅半偈》记载了4种石斛:“一种麦斛,形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而性多寒;一种雀髀斛,茎大如雀髀,叶在茎头。一种草斛,若小草,长三四寸,柔且韧,折之如肉而实。一种木斛,中虚如木,长尺余,色深黄而光泽”[7] 。清朝《本草易读》、《本草备要》、《本草从新》、《得配本草》、《本草求真》等记载:股短、中实,味甘者良;长虚、味苦者,名木斛,服之损人,不堪入药[8,14,18-20] 。

2.2 基原物种辨析

1963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石斛属若干种”(没有对应的拉丁学名),1977―2000年5版《中国药典》均记载石斛药材包括石斛属的环草石斛D. loddigesii Rolfe、马鞭石斛D. fimbriatum Hook. var. oculatum Hook、黄草石斛D. chrysanthum Wall、铁皮石斛D. candidum Wall. ex Lindl.、金钗石斛D. nobile Lindl.及其近似种,200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石斛药材包括金钗石斛D. nobile Lindl.、铁皮石斛D. candidum Wall. ex Lindl.、马鞭石斛D. fimbriatum Hook.var. oculatum Hook及其近似种。2010,2015年版《中国药典》将铁皮石斛D. officinale单独收载,中文及拉丁学名同《中国植物志》(1999年)[1, 3]。随着2009年《Flora of China》(Vol. 25)的出版,确认黄石斛D. catenatum为正名,而将俗称“铁皮石斛”的D. officinale作为D. catenatum后出同名[2]。

中国最早的石斛属分类学者吉占和在1980年发表的一篇有关中国石斛属植物分类研究综述文章中认为,D. candidum与铁皮石斛是同一物种,而将D. officinale列于其下,视为同物异名。这种观点在2002年出版的《The Orchids of Bhutan》(不丹兰科植物)中得到支持[23]。但吉占和在1999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19卷)中修订了他1980年的观点,认为D. candidum与铁皮石斛不是同一物种,恢复了D. officinale的种名。事实上,D. candidum的模式标本产于印度东北,从形态的角度看,D. candidum与细茎石斛D. moniliforme十分相似,大多数专家都主张予以归并,《Flora of China》(Vol. 25)也持这种观点。

D. cantenatum和D. officinale之间混淆则是命名法规的应用问题。D. catenatum 发表于1830年,D. officinale发表于1936年。Lindley在发表D. catenatum时认为此种产于日本和中国,但未指定模式标本。此种的后选模式(lectotype)系由Paul Ormerod选定,是Reeves的一幅彩图。该图保藏于英国皇家园艺学会(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图书馆[24]。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同一等级的最早合法名称具有优先权的规定,D. catenatum是此种植物同一等级的最早合法名称,D. officinale则为D. catenatum的异名。Howard Page Wood在专著《The Dendrobiums》(2006年)中第一次使用这一处理方法,认为D. catenatum与D. officinale为同物异名,从而采用了D. catenatum作为该物的合法学名,而将D. officinale降为异名,专著中所配的照片也是真正的“铁皮石斛”[25-26]。2009年,经中外植物学者参与撰写的《Flora of China: Orchidaceae》(Vol. 25)[2]公开出版。在该植物志英文版中,对“铁皮石斛”学名处理也是承认D. catenatum作为其合法学名,将D. officinale处理为异名,但仅标示“黄石斛”中文名,而没有标示“铁皮石斛”这一常用的名称。2015年4月,中科院植物所金效华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黄璐琦在植物命名法规委员会指定刊物《Taxon》上提出保留D. officinale的名称的提案[27]。该提案的核心证据是D. cantenatum后选模式标本彩图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包括具有大花、花瓣白色、唇瓣矩形并为白色、唇瓣基部黄色且在中央有1个紫色斑点、以及合蕊柱远长于蕊柱足等,这些特征与Paul Ormerod以及《Flora of China》(Vol. 25)所指D. cantenatum物种的特征不尽相符。同时还认为该幅彩图中的所呈现出的叶片、花瓣等特征与细茎石斛等3种其他石斛属植物相似;茎则相似于串珠石斛D. falcornei;而唇瓣又与滇桂石斛D. scoriarum相似。此外,该彩图上的中国文字显示为“罗浮山石兰”,而罗浮山是广东省的一个地名,迄今该地区没有D. officinale的记载。因此,他们认为D. cantenatum的后选模式标本与D. officinale并非同一物N,D. officinale不能被归并入D. cantenatum。但是要在《Taxon》提案废弃一个名称是一项及其复杂的任务,因此,在相关提案没有被植物命名法规委员会表决通过之前,D. catenatum还是应该被认为是铁皮石斛此种植物的合法名称。

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国家兰科中心)标本馆保存了Paul Ormerod选定的Reeves所绘D. catenatum模式图照片(4659,NOCC)和收集了中国各地的铁皮石斛的活体植株,包括多个产自广东罗浮山的活体标本。经比较,Reeves所画的“罗浮山石兰”的形态与生于罗浮山峭壁石面上的铁皮石斛形态相似(9753,9499,NOCC)。Reeves所画“罗浮山石兰”应是生长于罗浮山石面上的红茎红叶类型的铁皮石斛,与笔者保存的来自广东始兴、仁化,湖南~山、福建武夷山的丹霞地貌石面上的植株非常类似。特别是一些茎节间膨大的植株与“罗浮山石兰”完全相同。分子分析表明罗浮山铁皮石斛与产始兴、~山、天目山、雁荡山以及广南的铁皮石斛同属一物种。因此,支持D. catenatum作为“铁皮石斛”的合法学名。但生长在丹霞地貌石壁上的铁皮石斛的形态不能代表铁皮石斛的形态共性,可以考虑重新进行后选模式的指定。

考虑到铁皮石斛拉丁学名的复杂性和争议性,我国中药材行业中的权威法典,2015年版《中国药典》,铁皮石斛的拉丁学名没有采用符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在国际上几乎所有与生物多样物种名录的公开权威网站中都采用的名字D. cantenatum,而是沿用传统使用的拉丁学名D. officinale。在国际植物学大会命名法规委员会没有做出最终表决之前,药典的这种做法,给铁皮石斛作为药用植物在国际市场的使用造成一定的人为障碍。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历代本草“石斛生六安、温台为上”等稳定的产地分布与性状描述,安徽、浙江应该是本草优质“石斛”的主产区,而文献记载与资源调查结果表明,安徽仅产石斛D. nobile、细茎石斛D. moniliforme、霍山石斛D. huoshanensis与铁皮石斛D. officinale 4种[28];浙江仅产细茎石斛D. moniliforme与铁皮石斛D. officinale 2种[29]。根据历代本草“石斛”药材特性与功效记载:“味甘,平……”“股短”“细实”或“中实”,因此凡“味苦”“虚长”“中虚如禾草,长尺余”均非历代本草所指的优质“石斛”,可以排除味苦的石斛D. nobile、细茎石斛D. moniliforme。《本草纲目拾遗》介绍霍石斛中也描述:“本草多言石斛甘淡入脾,咸平入胃。今市中金钗及诸斛俱苦而不甘,性亦寒,且形不似金钗,当以霍斛为真金钗斛”[30] 。因此,历代本草所指的优质“石斛”应该指“铁皮石斛”与“霍山石斛”,这一结果与《新修本草》、《本草图经》记载“江南生者有二种”相吻合。

优质石斛自古以来为稀缺资源,早至南朝《本草经集注》已有“木斛”记载, “石斛有效难寻,木斛无功易得”“味苦者……不堪用” 等描述表明历代本草均注重伪品辨识。现代铁皮石斛、霍山石斛的性味与花色与少数本草记载不符,如《本草崇原》记载“今之石斛,其味皆苦”,《本草求真》记载“甘淡微苦”,《本草纲目》、《本草乘雅半偈》、《本草易读》等记载石斛“开红花”,这些本草记载表明古代石斛药用物种经历了一定的变迁,可能是由于优质石斛供不应求(“近年江南北盛行之,有不给”《本草纲目拾遗》),不得不在分布区域内寻找新的石斛替代物种,《本草乘雅半偈》就记载了4种石斛:麦斛、雀髀斛、草斛、木斛,疑似石斛属相近物种在明朝均作为石斛药用。但是上述本草均明确指出“股短、中实、味甘者良” “近以温、台为贵”,表明主流优质石斛确为“铁皮石斛”与“霍山石斛”。

针对铁皮石斛常见D.candidum,D. officinale,D. catenatum 3个拉丁学名,应确认D. catenatum作为其合法学名,但Reeves所绘的模式标本“罗浮山石兰”的形态不能代表铁皮石斛的形态共性,可以考虑重新进行后选模式的指定,同时根据应用情况,将D. officinale作为保留名字予以使用[27,31]; 中文名恢复“铁皮石斛”的正式中文名称[25],将“黄石斛”作为“铁皮石斛”的中文异名,减少名称频繁变动给行业使用者造成的困惑与诸多不便,以利于铁皮石斛产业的发展与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 吉占和.中国植物志.第19 卷[M]. 北京: 科W出版社,1999.

[2] Zhu G H,Tsi Z H,Wood J J,et al. Dendrobium Swartz[M]//Wu Z Y,Raven P H,Hong D Y. Flora of China:Vol. 25. Beijing:Sciences Press, St. Louis: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2009.

[3] 中国药典.一部[S].2015:282.

[4]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08.

[5] 苏敬等.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62.

[6] 苏颂.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3.

[7] 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84.

[8] 吴仪洛.本草从新[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99.

[9] 杨时泰. 本草述钩元[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0] 陶弘景.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9.

[11] 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50.

[12]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383.

[13] 张志聪.本草崇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6.

[14] 汪昂.本草易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33.

[15] 神农本草经[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32.

[16] 唐慎微.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64.

[17] 李中梓.本草征要[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17.

[18] 汪昂.本草备要[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7.

[19] 严洁.得配本草[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27.

[20] 黄宫绣.本草求真[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77.

[21] 孙思邈.千金翼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20.

[22] 兰茂.滇南本草[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290.

[23] 吉占和.中国石斛属的初步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1980,18(4):427.

[24] Ormerod P. Orchidaceae fragmentae Ⅱ[J].Oasis,2000,1( 4) : 14.

[25] 刘仲健,张玉婷,王玉,等.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tenatum)快速繁殖的研究进展――兼论其学名与中名的正误[J].植物科学学报,2011,29(6) :763.

[26] Wood H P. The Dendrobiums[M]. New York:Workman Pub Co,2006.

[27] Jin X H,Huang L Q. Proposal to conserve the name Dendrobium officinale against D. stricklandianum, D. tosaense, and D. pere-fauriei (Orchidaceae)[J]. Taxon,2015,64(2) :385.

[28] 金琰琰,方成武,杨启清,等.安徽野生铁皮石斛资源分布与生态环境调查[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3):4024.

[29] 浙江药用植物志编写组.浙江植物志.第7 卷[M]. 杭州: 浙江科学出版社,1993:537.

[30] 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1.

[31] 金效华,黄璐琦. 中国石斛类药材的原植物实名考[J].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3):2475.

上一篇:自发性纵隔气肿62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100t抱罐车全液压制动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