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吴城方言农业词汇例释

时间:2022-10-21 11:21:06

江西吴城方言农业词汇例释

[内容提要]从农事、农具、农作物几方面,对江西省千年古镇――吴城镇的农业词汇进行考察,选择部分农业词条加以训释。

[关键词]赣语;吴城方言;农业词汇;例释

[作者简介]肖 萍(1972―),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江苏南京 210097;浙江宁波 315100)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江西吴城方言研究”(编号:20070421029)

千年古镇――吴城,隶属江西省永修县,历史上商业繁盛,明清之际曾与景德镇、樟树镇、河口镇并称为江西四大名镇。它位于鄱阳湖西汊、赣江与修河之交汇处,距九江市120公里,离南昌市90公里。处于以九江话为代表的江淮官话和以南昌话为代表的赣语两大方言区之间的缓冲地带。

吴城方言属赣语昌靖片,为笔者母语。老派吴城方言语音系统如下:声调7个:阴平21 阳平甲24 阳平乙44 上声213 去声35 阴入5 阳入2;声母19个:p pm f;t t l;ts tss;t t ,k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忠实地体现着方言区域内独特的人文风情及历史文化。江南历史名镇吴城至今不仅充溢着浓厚的商业气息,而且保存了数量可观的特色农业词汇,它们有的承传至今,有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文章主要从词语来源角度例释了吴城方言部分农业类词汇(有的词条在其他方言中的使用情况,也略作交代),它或许可以对传统文化符号作一点浅薄的图解,从而折射出江西农业文化的某些特征。

本文符号说明:下加浪线,表示该字为同音字;[]内的符号是国际音标;/,起隔离作用;~,表示举例时本词条的省略;,表示后面的例句是当地熟语;右下脚的小号字是对前面部分的解释。

【整地】[tsa 213t i21] 整,会意兼形声。从攴(pū)从束从正,正亦声。攴是敲打,束是约束,使之归于正。《说文解字》:“整,齐也。”《汉语方言大词典》:“整,(动)整理;修理。”山西襄汾、浙江苍南金乡、湖南衡阳、江西宜春、广东梅县、海南琼山等地方言中均有此用法。整地,农活之一,即耕翻平整土地,为播种做准备。包括“耕、耖、耙、撰、锸”等耕作手段。“整地”是吴城农村常用词,如:上昼(上午)要我~,下昼(下午)又要我去秧油菜,硬算得我一滴子闲个工夫都T有。(见图1)

【整秧田】[tsa 213 i21 tien0]修整即将撒播稻种的水田。

【作田】[ts

【锸】[tsat5]锸,形声。本义:长针,类似现在的行针。《说文解字》:“锸,郭衣针也,从金,U声,楚洽切。”段注:“此云郭衣,皆谓恢廓张衣于版,以针密签其周,使伸直。是曰郭衣,其针曰锸。锸之言深入也。”《汉书•王莽传上》亦有“父子兄弟负笼荷锸”的句子。“锸”是吴城当地农民至今仍在使用的一种农具,用于梳整(犁过的)田地,下面装有十余个铁针。《中国农学史(初稿)下册》(20页)中称其为“耖”。湖南安仁方言称“锸”为“大耙”。(见图2)

【锸田】[ts at5 t ien24]这里的“锸”用如动词,锸田,农活之一,水田经翻耕后用锸将其梳理平整。“锸田”是吴城农村常用词语,如:尔(你)屋爷在燕子垅~,快些叫渠(他)回来吃饭。/许(那)块田高个(的)高低个低,我锸之一日滔滔哩(极言费时之长)才拿渠(它)舞(弄)平来。

【撰】[ts on21]吴城当地农民使用的一种木制农具,《中国农学史(初稿)下册》(20页)中称其为“V(lìzé)”。“撰”的中部为较粗的混圆木轴,两端各装有一个较细的圆轴头,套在木制的框架里,木轴上面装有木齿,两端一、二齿间插木条系畜力挽用牛轭,二、三齿间安横柄扶手。“撰”又名“耖”,主要用于耕、耙之后平整田面,弄细泥土、拌匀肥料等。《集韵》:“覆耕曰耖。又田器也。”徐光启《农政全书》:“耖如耙,其齿更长,所以耖土益。”元•王祯《农书•耒耜门》载:“耖,疏通田泥器也。……其齿比耙齿倍长且密。人以两手按之,前用畜力挽行……耕耙而后用此,泥壤始熟矣。”四川成都、贵州桐梓、湖北红安、上海奉贤等地方言中均有这种农具,且均称其为“耖”,与吴城方言的叫法迥异。(见图3)

【撰田】[tson21 tien24] 这里的“撰”用作动词。撰田,是吴城当地整修水田的一种农活,作法有二:其一,收割早稻后,在田中泥土较潮湿的条件下(以脚踩在田里时,糊泥能没过脚背为宜),此时可省去耕、耙的工序,用“撰”将田里的稻茬压入泥中作肥料,然后直接栽插晚稻;其二,稻田经翻耕后,用“撰”把泥土弄得更细,或将撒入田里作绿肥的湖草嵌入泥土之中,任其腐烂为肥,以利农作物的栽种与生长。

【耥】[t 213]耥,形声,从土,尚声。用作名词时,指的是一种农具,形似耙,用于水稻田中进行耕耘,耥体为屐形木块或木框,置有耙齿,用于推耥穴,行间草泥,使之溷溺;用作动词时,是指用耥耙弄平田地:改块田一些子都不平,要拿渠(它,指代田)~平来才好栽禾。

【耥地】[t 213 ti21]用“耥”整平田地。

【耕甲】[ka 21 kat5]农活之一,一块田一般要耕好几遍方可种植农作物,第一遍耕的是板结的泥土,称作“耕甲”;第二遍耕的泥土较疏松,作用是将撒入田中的绿肥――湖草压入泥土中,称作“耖田”。

【耖田】[ts au21 t ien24] 是吴城当地的一种农活,参见“耕甲”词条。

【秧】[i21] 秧,形声,从禾,央声。本义:植物的幼苗;稻的初生幼苗。《说文解字》:“秧,禾若秧穰也。”谓秆上皮葳蕤之状。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秧,今俗谓稻之初生者曰秧。”这里所说的“秧”是其本义,名词。如:~田(育秧的田)/扯~/挑~/瓜~/青菜~子。当“秧”用作动词时,则是“栽培,畜养”的意思。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中有这样的句子:“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秧稻午风凉。”周立波《山乡巨变》:“要秧豆角,可以给你留条田塍。”在吴城方言中“秧”用作动词时泛指“栽培;种植”,如:~棉花/~油菜/~大蒜/~瓜。山东莒南、四川成都、贵州沿河、湖北红安等地方言中均有此用法。

【秧棉花】[i21 mien44 fa0] 种植棉花。

【秧油菜】[i21iu44ts ei0]种植油菜。

【笪B】[tat5 ku

【耜园】[s≈21 yen44],《广韵》:详里切,邪母止摄开口三等上声字。本为古代一种曲柄起土的农具,形制为扁状尖头,后部有銎(音qiōng,装柄的孔),用来装在厚实的长条木板上。木板肩部连接着弯曲而前倾的长柄。柄与耜头连接处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有横木。使用时,手执横木,脚踩耜头短木,使?头入地起土,作用类似现在的“锹”。“?”这种农具现在虽然不再使用了,但“?”作为动词却一直保留在吴城方言之中,是一个特色词,“?”是“种、种植”的意思。?园,即种菜园。再如:~地(种地)/~菜(种菜)/~瓜(种瓜)/~花(种花)。“?”的这一用法在其他方言中比较少见。(见图5)

上一篇: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构想 下一篇: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其对社会经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