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校之梦

时间:2022-10-21 11:09:05

我的学校之梦

梦是一个人内心的愿望、渴望,是永远的孜孜以求。2002年我回到了苏州十中,如今已经走过12年。那似乎是一个梦,一个我的学校之梦。

我的家有中国味

当年我回到学校,心中只有一个愿望,把苏州十中这所百年老校办成像同里、周庄那样的洋溢着吴文化气息的地方。十中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最早的女校之一,十中的校园几乎记录着近现代教育的整个历程。我们改造校园用了整整5年时间,不砍树、不拆房,明清的、民国的建筑要保护,上世纪50到80年代的建筑也尽量不拆,甚至那时的卫生间、自行车库等等,作为历史的一部分,能保留的我们也都保留了下来。我们将苏州园林的意境化为校园的意境,一步一景,移步换景,不纯粹是园林风景,还是学校的文化、历史之风景。我们把百年的教育历史,一些物质的、精神的痕迹,都化作气息弥散在校园里,把校园当作一部书,是学生进入学校之后阅读的第一部书。《人民教育》2008年第一期刊登了长篇通讯,把苏州十中称作“最中国”的学校,从此“最中国”便成为苏州十中的代名词。由于我们对校园的修旧如旧的保护与坚守,这个原苏州织造署的旧址,于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教育与文化相得益彰,使学校散发出最中国的味道。

我的家人人平等

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不一样,她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是孩子们也包括教师生命成长的地方。师生关系也不是单纯的人与人的关系,更是生命呵护生命、生命培育生命的至亲至圣的关系。在这里,人人都是平等的,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的人,无论有多大的贡献都一样受到尊重。我们在初中部建了两条长廊,一条镌刻着蔡元培、杨绛、费孝通等名人校友回校演讲的情形,另一条把一百多年来所有教职员工的名字,包括在校的、调离学校的,去世的、在世的,都按姓氏笔画排列刻在墙上。现在,我们正在“闻道廊”二层100多米的廊道上,把建校108年来的所有学生的名字,按年代和班级的次序镌刻在上面。瑞云楼下的玻璃房,来参观的国外政要、专家在这儿小坐,学生们也会在这儿看书、休息、午餐。我们还将这样的理念渗透在课堂中,努力让学校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为一种叙述,一种文化的浸润。

我的家是个念想

家是人永远不变的念想。假如一所学校能像家一样让人期盼、渴望,这所学校一定是充满关爱、给人力量的学校,而苏州十中正是这样一所学校。有一个学生家里发生了变故,没地方可去,班主任沈老师正在新婚期间,她把该生带回家,早晨一起到校,傍晚再一起回家,是师生,又如母女。现在,校园里有许多纪念物,己巳亭是1928届毕业生留下的,杨绛当年还参加过建亭劳动。何泽慧是我校1931年的毕业生,毕业前留下了刻着当年她们那一级的级训“仁慈敏明”的石刻。她80多岁时来到校园,紧紧抱住那块石刻乐呵呵地笑个不停。去年何泽慧的儿子又带着他的一双儿女来了,为心怀一个念想而来。近年来,蔡元培、贝时璋、竺可桢等的儿女,也都先后踏进十中的校园,同样,他们也是为了一个念想而来。每年的12月31日下午,振华堂举行“感恩、激励、迎新”活动,四面八方的校友都会一同涌到振华堂与在校师生一起欢庆节日,都会出现让老师们感动而流下热泪的情景。

让学生在校园里过一种完整的、真实的、日常的、幸福的教育生活,是我的学校之梦。在这个“最中国”的学校,这个师生永远的家园,践行“本真、唯美、超然”的诗性教育,是我们十中师生梦中之美景。师生成就着学校的梦,同时学校也在成就着师生的梦。我们遇到了好时光,百年十中,历史与现实,天时与地利,既如阳光又如月光,使我们的学校之梦缤纷又纯净,一片美好。

(柳袁照,苏州市第十中学,215000)

上一篇:《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框式词条 下一篇:恪守适合 自然成长: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