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课中的逆反心理

时间:2022-10-21 10:33:48

小议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课中的逆反心理

【摘 要】本文主要对高职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逆反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并探索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高职生;体育教学;逆反心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而高职院校的体育要适应今后学生走向社会的需求,就要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观,树立健康体育,娱乐体育的思想理念,而对高职生来说,就必须要克服掉对体育课的逆反心理问题。

1.逆反心理的概念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2.逆反心理的成因

(1)强烈的好奇心 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逆反心理。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而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看了第八章的内容。这其实就是由于强烈的好奇心而引发的心理逆反现象。

(2)企图标新立异 青年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青年人与社会的认同不仅是简单地采取适应社会规范的途径,而且还希望社会承认他的价值和地位,从而获得与社会之间的认同。因此他往往表现得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3)特异生活经历 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恋,便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人一向循规蹈矩、与世无争,而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于性情大异,变得粗暴、多疑、怪僻。一旦这种心态构成了心理定势,就会对人的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经常性地左右他的一举一动,成为他言行举止的一个基本特征。如此种种,都可导致他们的逆反心理。

3.高职院校体育课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其表现

(1)高职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水平 高职学生是由初中生或高中生毕业升入到高职院校,年龄在16-18岁左右,他们的年龄对体育运动有着特殊感情和认识,也有着特殊的评价。他们对体育课的了解太少,大多数同学认为体育课是“玩”,也不明白上体育课的目的何在;另一方面就是学生本身的素质不是很高,再加之教学设备简陋、场地小、器材少、人数多、教学方式落后等,使他们在体育课上自然就表现出一种逆反心理。

(2)学习方法不当 在上高职以前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课都是放羊式的教学,尤其是一些来自边远山区或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体育基础较差,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没有完整系统地上过体育课,各种体育知识了解甚少,身体素质和个人进行体育运动锻炼的能力较差,造成他们对许多运动项目既无感性知识,又无理性知识,在课内和课外活动中常常显得手足无措,所以在他们的心目中体育课就是如此。进入高职院校以后,每周只有两学时的体育教学,再加之体育课正规化,很大方面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他们也很难掌握对体育课的学习方法和规律,故自然就产生对体育课的逆反心理。

(3)体育学习的动机不够明确 据调查,高职生对体育学习的动机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习动机明确,对体育有较大的兴趣,课堂表现积极主动,情绪饱满精神振奋,学习和掌握各种技术、技能快,这类学生不足15%。第二类是学习动机不明确,多是出于“好玩”的心理,适合自己兴趣的就“玩玩”,不适合自己兴趣的就不参加或者浑水摸鱼,此类学生占60%左右,第三类是不愿意上体育课,这类学生占25%左右,其中这类学生有一部分认为体育课的内容乏味,打不起精神,有的学生怕做不好动作时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同学的鄙视,故对练习丧失信心,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过胖、偏瘦、矮小等生理不足以及遗传或生长发育造成的反应迟钝,不协调等因素,导致心理失衡,怨天尤人,自暴白弃。有一部分学生是身体素质差,面对竞技性强的项目就产生害怕,提心吊胆、萎缩逃避、意志不坚强等引起恶性循环,还有一部分老师的技术水平、工作态度、语言表达能力及教学组织方法欠佳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或是过分严厉地训斥学生,加上学生处于情绪大起大落时期,伤害了学生自尊心,引起学生压抑、反感、对立情绪迅速表现,易感情用事,师生关系紧张,都将造成对体育课的逆反心理以及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心理障碍。

(4)教师教育因素 教师在教育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其中有的教师就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放羊式教学。这类教学行为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师上课随意,没有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课堂内学生喜欢什么运动就做什么,没有计划,没有组织,教学没有秩序,久而久之体育课变味而成了课外自由活动。

2)冷酷无情、严厉无比的教学行为。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及对体育的爱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直接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反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3)麻木不仁的教学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准备不足,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不自信,表现出迟钝呆板,在教学中有困难时就对学生进行处罚,这样导致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

4)精明干练,生动的教学行为。这类教学行为深受学生的欢迎,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观赏的角度讲,能饱学生的眼福,增加对体育的好感。

5)家长是学生最重要的老师,对孩子希望值太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这种想法已是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了,学生负担过重,又不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升学“无关的体育课”认识不够,而有一定强度和密度的正常锻炼,就能使学生把隐藏在心底的逆反心理发泄在体育课上。

(5)场地器材设施的因素 场地器材设施是体育课必须具备的物质基础及保障。场地器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训练的兴趣,很多高职院校体育场地设施简陋,器材缺乏,与学生人数比例严重失调,有的院校连最起码的教学所需都无法满足。体育课是一种最直观的条件教学,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给教师带来困难,而且会使学生感到体育课的枯燥,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逆反感。

4.在高职院校体育课中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措施及建议

学生心理障碍的诱发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个体心理因素,其次是外界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把学生心理障碍视为体育教学工作的一个特殊构成,要善于掌握学生心理障碍不良心境的类型、特点以及成因,以便遵循体育心理健康规律,抓好相互联系的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在教学中,心理教育要以预防为主,与信念教育相结合,来弥补因年龄、阅历、实践的限制及高职生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期,可塑性强的这一特点,提高心理素质,排除心理障碍的影响和干扰。

建议在体育教学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改革教材、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体育教学的集体性,以情感为纽带,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宋维真.应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人民教育,1991,(1).

[2]邵清秀.非专业女大学生在体育课中心理障碍的产生及克服.教育科学,1990,(1).

上一篇:河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 下一篇:The Practice of CRM in BtoB Companies and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