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云山地区含金岩体的分析与研究

时间:2022-10-21 10:29:17

步云山地区含金岩体的分析与研究

摘 要:该文以步云山地区上张~偏坡一带出露的含金岩体为例,主要针对该地区含金量较高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体的赋存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等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从而综合判断该地区含金岩体的地质特征以及它们与各种地质构造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含金岩体 赋存地质特征 成矿地质条件 构造

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32-01

步云山地区上张~偏坡一带出露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中破碎带含金量较高。笔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现就含金岩体的赋存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等进行粗浅探讨。

1 区域地质概述

1.1 地层

组成区内地层主要以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为主,现简述如下。

(1)震旦系。榆树砬子组:主要岩性为石英岩夹变质砂岩、片岩、千枚岩、黑灰色板岩、含长石石英砂岩夹石英砂岩、砾岩等,并赋存铁矿、磷矿,主要分布在步云山地区的东部。

永宁组:上部为一套青灰~灰色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下部为灰绿~黑绿色的中厚~巨厚层粗、中、细粒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千枚岩和千枚状板岩,并夹变质安山岩、凝灰角砾岩,分布在步云山地区四周,面积大,范围广。

(2)中生界。在本区只出现桂云花组,岩石有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安山质集块岩夹凝灰质砂岩、粉砂岩、页岩、砾岩,分布在步云山西部桂云花和横道河一带。

1.2 岩浆岩

(1)中早侏罗世花岗岩。本期花岗岩在步云山地区有两个岩体,岩体总的走向呈东西向,有时向北东偏转。岩体内部相为似斑状花岗岩,灰白色,具粗粒、似斑状结构,斑晶(10%~15%)为斜长石,个别为厚板状微斜条纹长石,颗粒大小l~2 cm,常含锂云母、石英等包体;基质为细粒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组成,有时有少量的普通角闪石。岩体边缘相和内部相呈渐变过渡关系,但中基性成分增加,岩石结构构造复杂,常见中粒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黑云角闪石英闪长岩,均呈过渡类型,边缘相外部暗色矿物增多,见线状构造和面状构造。

(2)晚侏罗世侵入岩。主要为花岗岩、花岗闪长斑岩等,它们大都沿步云山向斜的轴部侵入,并侵入到中早侏罗纪的花岗岩体内,两者的接触界线不规则,并有晚期基性岩脉的侵入。

1.3 构造

步云山断裂构造带南起皮口镇,经城子坦、墨盘、芙蓉在本区通过,总体走向北东2l °,由3~l0条压扭性断裂组成,构造下特点:(1)断裂构造带由一系列小型断裂断续组成。在区内东和南西端,断裂带变窄,中部城子坦~芙蓉段,断裂密集,且破碎强烈。(2)断裂带内岩石在中部、南部为角闪质片麻岩,北部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角闪质片麻岩中有金矿化。(3)在该带有岩浆岩侵入,南端有赞子河~城子坦岩体,向北经过七星台和双塔山两岩体的东端及阳明山岩体之西端,有芙蓉、万益、上郭家屯、杨家沟等小岩体出露,北部为步云山“杂岩体”。由于本区构造复杂,活动频繁强烈,并伴有多期热液活动,在区内形成了一个有Au、Cu、Pb、Zn等矿化的地段。

2 含金岩体的展布规律和构造关系

2.1 从砂金物质来源探讨含金岩体的出露部位

步云山地区分布有两处砂金矿,即上张屯和偏坡砂金矿,两处砂金中间被一分水岭所隔。

根据砂金赋存部位和河床相岩石分布的分析,组成冲洪积物的岩石角砾均为粗~中粒肉红色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同时为追索砂金的供源体和原生金来源而在岩体的蚀变破碎构造带和花岗闪长岩中采集的人工重砂进行鉴定,在l m3的风化花岗闪长岩体中获得5粒金:其中1粒直径为0.5 mm,2粒直径为0.2 mm,2粒近长柱形颗粒,粒径为0.2 mm×0.3 mm,表明砂金的供源体与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以及蚀变破碎构造带有关。

2.2 岩体含金性

通过对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的含矿性进行分析了解,岩体含金均高出地壳克拉克值的几个数量级,特别是花岗闪长岩暗色矿物角闪石和黑云母增多时,黄铁矿和黄铜矿化较发育,经取样分析含金有增高趋势,这一事实表明岩体本身可能形成具有工业意义的矿床,或不具有工业矿床意义但为砂金矿提供物质来源,这些含金矿物都是以硫化物出现的。

该区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体发育着三组显压性、压扭性破碎构造带,细分为:

①北东(5~10 °)组破碎带,一般宽为0.5~3 m,长为100 m,倾向南东或北西,倾角35~85 °,含Au为l.7 g/t。在破碎带中,见硅化、高岭土化、绢英岩化、褐铁矿化蚀变。

②近东西(230~265 °)组破碎构造带,一般宽在0.5~5.0 m之间,延长不大,小于l00 m,倾角70~84 °,倾向北西。在花岗岩体中捕虏的石英砂岩的破碎带内,在手标本中发现明金,产在褐铁矿化铁帽的不规则蜂窝内。明金呈金黄色,以不规则粒状或片状残留在蜂窝格架中。蜂窝内含金颗粒多,其中最大一个蜂窝见明金7粒,最大l粒直径在0.3 mm,小者为0.1 mm。蚀变有高岭土化、硅化、褐铁矿化、绢英岩化和黄铁矿化。

③北西(290~330 °)组破碎带,宽0.1~4 m,延长几十m至几百m,倾角30~85 °,倾向北东和南西。蚀变有高岭土化、钾化、硅化、黄铁矿化,矿化有黄铜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等,含矿性不均匀。

2.3 构造生成顺序

本区出露岩浆岩基本为一杂岩体,在杂岩体内蚀变破碎构造带发育,且蚀变种类较多,按其先后次序可分为:

①成岩前断裂构造生成在燕山期前,由于在区域上受南北向的挤压应力作用,产生了一些东西向褶皱构造带和北东、北西向的扭性断裂,它们是后期花岗岩类岩浆活动的控岩构造。

②成岩期构造是在花岗岩类岩体侵入的同时形成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对围岩严生一定的挤压力,同时应力场也在活动,使自身及边缘形成一些构造裂隙。

③后期北西向构造活动较强,它切断了早期的石英脉,其活动历史较长,构造形迹复杂。

由于区域内有东西向的步云山~猴石岭~老黑山向斜构造,北东向断裂构造带贯穿全区并和向斜构造相交,使燕山期花岗岩类岩体沿其两组构造的交汇部位侵入。当花岗岩类岩体形成以后,应力场形成了一个由南往北,由北往南的对扭,给后期热液活动和金的迁移富集造成了一个有利空间和良好场所,而形成了蚀变破碎构造带。

参考文献

[1] 冯明.构造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2] 张有良.最新工程地质手册[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3] 吕宪俊.工艺矿物学[M].北京:中南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如何有效开发与优化整合高中地理课程资源 下一篇:规范检修资料编制、提高检修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