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眼中的大学精神

时间:2022-10-21 10:17:57

大学校长眼中的大学精神

我们常说,人是应该有一点精神的。一所大学就像一个人一样,也应有自己的精神风貌、内在品质和气度。而同人的成长一样,大学精神同样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内在气质,是学校发展哲学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它外化为学校的学风、教风、师德、师风。在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培育新时期具有我国特色、学校特点的大学精神,是摆在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和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培育大学精神,有助于在校园内积淀起具有教育熏陶作用、凝聚感召作用、激励引导作用的治学思路,有助于在承袭与创新中弘扬先进的大学文化。那么,在大学校长眼里,大学精神应该是怎样的呢?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邮箱:

大学精神引领大学和社会的进步

郭东明 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

大学之所以能经久不衰、走向社会的中心,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学的精神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连理工大学60年的建设就充分说明了这点。

大学应始终保持一种令人向往和追求的精神。大学自治、学术自由、追求真理是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同时,大学精神同时代、历史和文化特色密切相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彰显和体现,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坚韧精神;“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格物致知,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些都是很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需要一代一代人不断塑造和丰富。大学可以没有围墙,但是大学在精神、追求方面引领着社会的精神、文化、思想、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学精神的培育

周介铭 四川师范大学校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正处于社会转型的艰巨期,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竞争亦日趋激烈。置身于这样的生态环境之中,大学要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学培育与环境相适应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服务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理念与精神文化,而这一切,正是培育大学精神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纵观现代大学发展史,可以发现,作为以追求真理、传承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大学,若没有积极向上的理想、催人奋进的精神,那将缺乏自我更新发展的生机活力。大学在促提高、谋发展时,只有树立远大的目标,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照耀下,才能于教泽绵绵,薪火相传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就。

通过培育大学精神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的协调发展。学校要谋求发展,不但要注重校园自然景观的建设,更要通过传承与创新,构建能反映自身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的高校人文景观。要建好一所大学,就要全面地梳理传统的思想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要协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共同发展。大学要以探索科学技术,解决现实问题为己任,但大学又决不是仅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和适应社会当前需要而设立。大学要传授的是一代代学子一生都需要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方法和思想,它要探求人类最有普遍意义和恒久价值的真理,让人们知道为什么和应该怎样。所以,大学之谓大,非面积之广,人数之众,而是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借鉴扬弃、革故鼎新的过程中,形成利人惠众的品位与气质,惟其如此,大学方能在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中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现代大学越来越重视通过塑造大学精神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大学的影响力大小是大学生命力强弱的标志。一所学校影响力越大,知名度越高,其发展空间就越广,于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多。当前,很多大学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在对外宣传时,不仅仅介绍自己的专业设置、师资队伍,而且越发重视宣传自己的特色、理念、精神、目标和价值观,在介绍自己成绩和实力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文化品位的展示。实践证明,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可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为学校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培育大学精神已成为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从本质上讲,培育大学精神就是提炼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构建先进的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要以切合实际、特色鲜明、促进内涵发展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域外的先进理念是我们在瞬息万变的新的社会条件下,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大学活动的一切领域和环节,既是理论抽象,又是实践操作,但其精髓体现在理念、精神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上,越其如此,才抓住了大学发展的根本,根本固则枝叶繁,因此,大学精神在大学的生存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的灵魂,发挥着激励意志、规范行为、凝聚人心的功能。

培育大学精神,关键要结合学校实际,获得师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的理念与精神是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生长起来的。应在总结学校发展历史,提炼学校发展经验,反思学校发展问题,分析学校发展现状基础上加以归纳、论证,只有对学校的历史与现状作充分地研究,既重视传统进行纵比,又强调借鉴进行横比,分析与其他学校相比较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才能增强办学理念对学校发展的导向性,培养起既尊重客观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大学精神。

总之,发展是大学永恒的主题。培育大学精神,当求真务实,立意高远,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建设富有个性特色的大学文化,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大学校长的好坏在于是否尊重大学精神

徐显明 山东大学原校长

我认为,一个懂得大学规律的校长,他的首要责任是要坚定地守护住大学精神。这种守护必然要从他的管理权运行开始。那就是要打破对教授的“管理观念”,树立对教授的“信任”和“服务”观念。校长行政管理的出发点是要尊重学术和相信教授。当大学校长尊重学术、信任教授的时候,教授就获得了尊严感,各种权威自然会趋于平衡。如果一个大学里面的制度环境中存在不信任教师的因素,校长以“管教授”姿态自居,那么必然形成对大学精神的污染。

对教授的信任体现为对大学教授的“不管”上。山东大学有个做法,对经过学术委员会集体认可的一部分教授,实行一种不考核的制度,对于绝大多数的二级教授则是三年“自考”一次,方式是自己述职。哈佛大学的前任校长萨默斯被迫辞职的重要原因是他不尊重教授,进而大家公认其有违大学精神,干涉了教授的学术权利,过度扩张了校长的管理权。作为有过政府部长经历的人,萨默斯公然去挑战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实际上是其在故意扩大权力评判。萨默斯认为大学养着那些没有创造力的教授,是对大学资源的一种浪费。这完全是经济学的观点,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确违背了大学精神。

链接

何谓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大学使命。育人的重点,首先是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培养有抱负、有政治远见、有广博知识、有责任心的人。要教育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继承前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之情,学习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为民的品德。关心天下大事,使自己服从于社会,服从于国家,服务于人民。其次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和信念是精神世界深层次问题,它取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追求和科学的自然观、历史观、社会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三是培养爱心。要教育学生爱父母、爱生活、爱事业、爱祖国。第四是培养高尚的人格。坚持真理,胸怀坦荡,高风亮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第五是培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但教育学生如何认知,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引导学生敢于奋斗,善于成才。总之,育人的目的就是实现同志提出的使我们的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

――摘自《大学的精神》,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孩子“装在”妈妈脑中 下一篇:人类第一声说的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