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生态及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10-21 08:53:08

宁国市生态及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宁国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宁国市紧紧围绕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加大农业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努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设置专门组织机构,全面推进山区生态循环农业。宁国市委、市政府多年来高度重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早在1996年就成立了市生态农业建设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市农业环保站承担。2012年3月,成立了宁国市农村能源生态局,为市农委所属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内设能源科、农业循环经济科、农业环保科。主要负责全市的农村能源生态工作,从实践看,领导组的成立及市农村能源生态局的设立,对全市发展现代循环农业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二是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源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划定畜禽养殖禁养、限养区,分类分年开展年存栏生猪50 头以上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修复和标准化提升。在禁养区关闭11家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小区通过了国家环保部门农业源减排台帐资料的核查及现场核算验收,为宁国市完成全年减排目标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依法规范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程序,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和使用违禁药物行为。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防止滥用、错用。通过普及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应用配方肥、有机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新型肥料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促进了肥料养分替代和利用率提高,实现化肥减量。通过病虫害测报预报、绿色防控、高效农药替代、统防统治等路径和技术,促进农药替代和利用率提高,实现农药减量。制定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办法,建立“经营单位折价回收、农资公司集中贮运、专业环保单位集中销毁”的回收处置机制。

三是稳步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制定并出台《宁国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宁国市2014年农作物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奖补办法》,随着配套政策的出台和保障机制的逐渐完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秸秆能源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步伐加快,涌现出三鼎生物质公司、凯迪生物质发电、金鑫牧业等多家秸秆着利用典型。

四是以沼气为纽带,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得到新提升。全市共建成户用沼气池14200口、联户沼气40余处,整合乡村服务网点22个。建立多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1、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主,坚持治理与利用并重。如宁国博农公司。2、以稻――鸭共育为基础,推行水稻绿色清洁化生产。如宁国市方塘粮油专业合作社3、以精致农业生产为单元,发展有机蔬菜水果。如宁国市一滴水家庭农场和荆虹家庭农场。4、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发展珍稀食用菌生产及加工。如宁国亿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5、以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为抓手,发展山核桃、香榧等优质林特产品。30万亩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特别是山核桃、香榧等优质产品产业化程度高,基地环境良好,为走出“产品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良性发展之路,我市着力在宁国推广畜禽粪便上山,不仅解决了养殖企业污染问题,同时为优质林特产品发展提供了优质肥源。如詹氏公司和山里仁公司。6、为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找出路,变废为宝,生产生物质燃料。如绿拓公司、三鼎公司和常乐林公司。世行贷款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猪-沼-稻”、猪-沼-果” 生态模式示范区建设分获省模式评审一等奖、二等奖。实施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港口镇山门村山门中心村、青龙乡龙阁村东风桥中心村被列为农业部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

五是认证体系进一步规范。我市先后制定了《宁国市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宁国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措施》等农产品技术操作规程以及《宁国市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全市共有9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23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76个农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30万亩山核桃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创建,还有一大批农产品正在申报待批中。这些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开发和认证,有力推动了全市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和建设。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程度低,尚未形成产业发展格局,在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方面的作用未充分显现。

二是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农业种植、养殖过程中化肥、农药施用过量,利用率低,流失量大,引发严重的面源污染。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生活垃圾成为农业面临污染的一个重大污染源。

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是建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首先要加大机械化还田力度。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是秸秆农业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和主攻方向。应积极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建立和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其次是全面推进秸秆循环利用。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循环利用为主,大力推广秸秆堆沤还田和过腹还田,全面推进以秸秆养畜为纽带的种养一体化,积极发展秸秆食用菌、秸秆有机肥、秸秆优质饲料商品化生产,提升秸秆循环利用水平,彻底解决秸秆焚烧问题。再次是积极发展秸秆新能源和秸秆原料工业。结合村镇环境整治和节能减排需要,推进秸秆致密成型燃料、秸秆沼气、秸秆热解气化、秸秆炭化等分布式能源化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到2015年底全市秸秆直接还田面积达13.5万亩,比上年增10%。

二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常态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面源污染普查基础上,突出抓好农业重点领域面源污染减排。以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农田生态拦截等项目为重点,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减少农业源氮磷污染排放。以实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为契机,推进畜禽清洁养殖、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减排工作力度;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品牌培育和“三品”认证步伐;加强农产品产地土壤监测,建立农业土壤信息管理系统和预警体系;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控,从而推动我市生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快农田残膜污染治理步伐。首先要加强地膜监管工作。加强对生产商和经销市场监管,从源头抓好地膜产品质量,保证农田残膜可回收。其次是加大推动地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和推广。为农田残膜污染治理打开一条新途径。

四是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水平,推进生态农业示范建设。依托宁国特有的水文、气候和自然景观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和“农家乐”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广应用“猪-沼-果”、“猪-沼-稻”、“ 猪-沼-菜”、“猪-沼-药”、“猪-沼-笋”、稻鸭共育及稻鱼(虾、蟹)混养等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大力推广微喷滴灌、肥水同灌等节水、节肥、节能、节工等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和选育优质高产的设施农业新品种。规范生产和使用农业投入品。对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实行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定期开展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规范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行为,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三品”认证单位农业生产记录档案建立率100%。(作者单位:安徽省宁国市农村能源生态局)

上一篇:浅谈船舶虚拟维修性仿真与分析 下一篇:高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