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雾霾的危害成因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10-21 08:32:27

[摘 要]以PM2.5为标志的雾霾天气不仅会使空气能见度降低,而且还会阻碍污染物的扩散,凝聚空气中的细菌病毒,从而直接损害人类健康。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污染物排放增加,我国工业区和城市中心区等部分地区雾、霾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依然呈现增加趋势。因此,雾霾天气的预防和治理刻不容缓!雾和霾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然而当两者同时出现时却影响巨大。形成雾霾的主要机理有通风状况的减弱、城市中的逆温现象、悬浮颗粒物总量的不断增加等。为了降低雾霾天气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我可以通过对国内外对雾霾的研究现状以及雾霾形成机理的了解,然后从系统着手,统一规划,有一套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雾霾 研究 危害 生成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S7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168-01

1、雾霾的概念

雾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在一定的条件下浮游在近地面空气层中造成的。它们的出现能导致能见度不同程度的减小。雾的颜色多为乳白色, 在工厂区可稍带点黄色或灰色。根据雾对能见度影响的大小及影响范围可分为轻雾(BR)、雾(FG)、碎雾(BCFG)、部分雾(PRFG)等[1]。

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非水性物质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霾中的主要成分是PM2.5。

许多人往往把“雾霾”连在一起说,以为两者是同一回事,其实雾与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雾和霾都是视程障碍现象二者很像,出现的时候,都是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在测报实践中,常常会将二者混淆。其实二者性质不同,它们出现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表征着不同的天气状况。由于在自然界,雾和霾可以互相转化,相对湿度增加时,霾粒子吸收水汽变为轻雾,而相对湿度降低时,雾滴脱水后霾粒子又再悬浮在大气中成为霾。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将这两种天气状况简称为‘雾霾’现象[2]。

2、 雾霾的危害及来源

雾或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影响。雾、霾会造成空 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

雾、霾天气时,空气中往往会带有细菌和病毒,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 城市中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的毒性,危害人体健康。 冬季遇雾、霾天气时,若遇空气污染严重可能形成烟尘(雾)或黑色烟雾等毒雾,严重威胁人的生命和健康。 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污染物增加,我国工业区和城市中心区等部分地区雾、霾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3】。

灰霾加大了城市遭受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可能性。这些含大量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气体在阳光和紫外线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刺激性极大。现在的细粒子已经不是老百姓以前认为的灰尘粒子,而是对人体有毒、可以进入到人体内部的复杂污染物。这些细粒子污染物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分别沉积于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4】。

3、雾霾的防治措施

雾霾天气的防治必须系统着手,统一规划,从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污染物总量控制和重大环境保护工程项目等方面,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协调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制定节能环保产业技术标准和规范, 加大节能环保产业技术研发扶持力度, 从而使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

改变能源消费方式,实现天然气代替煤炭燃烧,加大天然气的使用比重。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新能源代替煤炭燃烧,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排出。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70%左右,清洁能源比重偏低【5】。2011年,我国煤炭消耗量超35亿吨,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对大气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因此,相关部门要采取改变能源结构,降低生产负荷,提高脱硫、脱硝、除尘设施运行效率等措施,进一步降低污染排放。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限制私家车在城市内的出行时间无论治理交通拥堵还是治理汽车尾气污染都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比如制定好城市道路统筹规划,严格禁止公交车道行驶其他车辆,大力投资发展其他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在城市内的出行时间。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电动公交车和电气化轨道交通等,这些措施在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的同时,也能减少城市空气污染。

参考文献

[1] 王润清. 雾霾天气气象学定义及预防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7期

[2] 刘德军. 雾霾天气防治的路径与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4年1期

[3] 顾瑞珍,张辛欣. 专家详解雾霾天气成因及对策. 中国科技网,2013-01-14.

[4] 李东海,何彩霞.浅谈雾霾天气的识别及预警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8):165-166

[5] 徐祥德.青藏高原“敏感区”对我国灾害天气气候的影响及其监测[J].中国工程科学,2009,11(10):96-107.

上一篇:以高质量教育科研项目驱动教育供给侧改革 下一篇:打破“怪现状”畅通京津冀